首页 理论教育古堡匪祸:李家堡子的惨烈抗击,引发了重大转变

古堡匪祸:李家堡子的惨烈抗击,引发了重大转变

【摘要】:居典型调查,死亡人数占总人口33%,断户占总户数18%。当时正准备加固炮台、补齐高房以及完善堡子的其他功能建筑时,却不想一场土匪的抢劫使李家人放弃了对此堡子加固的计划。当时李家一小孩在自家堡子上吹起自制的牛角号,没想到几声号声招来了一场大祸。激战中堡内的人利用手中的狗娃子炮、土枪向土匪进行了还击,终因武器落后、寡不敌众,堡门被强行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堡子被分给当地另姓人家居住。

大沟镇刘沟村上弆社鸟瞰图

民国十七年(1928)后的三年,是会宁历史上极度混乱、民不聊生的几年。天灾加人祸,犹如雪上加霜,使会宁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沟镇堡子大多是这个时期筑成,有大户人家独家筑成,也有村里人集体筑成,主要用于防匪避难,寄托安宁。

据1989年《会宁县志》第21页记载:

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二十三日,吴发荣、马顺千余人由青江驿东来,拂晓破城,杀戮二十余人。十二月十一日,王富德率众千余人,由新添堡南来绕城而过至北二十铺大肆抢劫。

又载:

是年,特大饥荒,夏无收,加之连年兵祸匪患,人相食,饿殍遍野。居典型调查,死亡人数占总人口33%,断户占总户数18%。

又载:

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八日,甘肃东路交通司令马锡武收编王富德骑兵来县驻防,县长牛培章逃走,王部驻防二十余日开赴静宁。马锡武电请省政府批准,由第一区区长杨恕代行县长职务。

大沟镇刘沟村李家堡子就是那个时期动乱的见证。

李家堡子位于刘沟村上弆社,分东、西两个堡子。

西堡子。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属私人堡子,由李家掌柜人李凤鸣先人李良月筑建。《会宁旧志集注》弟422页记载,李良月,东乡大李家人。民国十八年十月,突有大股土匪来攻堡寨。良月偕子凤鸣竭力御之。堡陷,父子俱被杀。同时殉难者全家男妇十余口,仅逃脱一孙二女。李凤鸣是清末秀才,在刘沟村上弆办过私塾,学窑因地震倒塌,本地人叫学坊院。现为村民孟宏伟住宅。堡子呈正方形,边长40米,高10米,厚3米。堡门朝北,正堡、堡壕及二院占地4亩。当时正准备加固炮台、补齐高房以及完善堡子的其他功能建筑时,却不想一场土匪的抢劫使李家人放弃了对此堡子加固的计划。

大沟镇刘沟村上弆社李凤鸣家西堡子

民国十八年(1929)正是大灾荒的一年,土匪王富德率一帮人马四处流窜,无处不抢。(www.chuimin.cn)

十月的一天,这群土匪拖着疲惫的身子沿延川子梁一带行走。这里山头较高,他们不时地四处张望,寻找抢劫的村庄。

中午时分,他们途经刘沟村大李家梁顶时,听见山下面传来号角声,带队的土匪误判为有队伍,于是他们顺着声音沿山而下,来到了上弆社李家西堡子附近。

号角声正是从此堡子的高墙上传出的。当时李家一小孩在自家堡子上吹起自制的牛角号,没想到几声号声招来了一场大祸。

这帮土匪不打探虚实就臆断堡子内有队伍。很快他们凭借西山半山腰的优势,用自带的快枪向下面的堡子进行了激烈的射击。激战中堡内的人利用手中的狗娃子炮、土枪向土匪进行了还击,终因武器落后、寡不敌众,堡门被强行打开。疯狂的土匪冲进堡子后,野性大发,利用手中的大刀对堡内的人进行了毫无人性的残杀。

李家两代六个大人和两个孩子被土匪当场杀死,另有两位老人和四个孩子幸免于难。接着贪婪的土匪又杀死了李家的所有牛、羊,在一片熊熊的大火中用李家的大缸、大锅煮起了牛羊肉。贪吃几天后他们又将抢劫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地方。因该堡子发生的这次劫难,之后一直无人居住。

1958年该堡子被生产队用于养猪场。现在堡子的二院围墙仍可见其当年的残损,原大门不见踪影,整个堡墙除上部有很大一块缺失外,其余部分基本保持原貌。

东堡子。西堡子出事两年后,即民国二十年(1931),李家人搬进了离西堡子400米

大沟镇刘沟村上弆社李凤鸣家东堡子

大沟镇刘沟村上弆社李凤鸣家学窑旧址

的东面自家团庄处。民国三十四年(1945),李氏人对该团庄进行了扩修和加固,团庄变成堡子,即东堡子。其四面墙角各有堡墩,东南处有高房,西北处有炮窑,依东山而建,坐东朝西,大门在南面,堡子呈正方形,边长40米,高8米,墙底厚4米。三面有堡壕,正堡门前有二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堡子被分给当地另姓人家居住。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大修水利时,南、西、北墙体被推到,至今唯有东墙残存。现在,李氏后代在此处居住。

(李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