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通安剪纸:沟深村的文化精髓

通安剪纸:沟深村的文化精髓

【摘要】:大沟位于会宁东北部,大沟剪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种纹样与大沟巫术剪纸中招魂的娃娃极为相似。通安村南张社村民观看剪纸作品,并聆听刘伟讲解剪纸儒教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创立的文化,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是以仁为核心而进行道德规范的文化。由长安一带生产的蔡侯纸沿丝绸之路运往会宁,到了大沟,为大沟剪纸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大沟位于会宁东北部,大沟剪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大沟位于伏羲文化圈内。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在新石器晚期,伏羲氏及其后裔在陇中开创了灿烂的史前文明,伏羲始画八卦,肇启文明: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教民结网,以田以渔;禅于伯牛,钻木取火;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祸福,以制凶吉;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夭枉;制琴瑟,作乐曲;立古筮之法。大沟剪纸在内容上深受伏羲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通安村南张社鸟瞰图

1920年会宁牛门洞村农民在垦荒时首次挖出了彩陶,1970年前后在农田基本建设中,牛门洞村又发现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及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权杖头等,经专家鉴定属马家窑文化的马厂、半山类型。从牛门洞出土的石器上可以看出,会宁先民已经学会了打孔、镂空的技艺,这与剪纸的镂空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会宁剪纸发展的萌芽阶段,通过仔细观察陶罐上的旋涡纹、蛙纹、网纹、回纹、锯齿纹、十字纹、圆形纹等与今天的会宁民间剪纸中的图案有着惊人的相似,构成了中国剪纸图案的源头,也是会宁剪纸及大沟剪纸中最精彩的部分。

马家窑彩陶的旋纹是由鸟纹逐渐演变而来的,其旋纹具有鸟纹的大量特征。旋涡纹与古会宁人“蛇图腾”崇拜有关,这与旋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有关。如今会宁民间剪纸动物的头部和关节处常用旋纹式样,以表达动物奔跑时风驰电掣般的速度。

蛙纹为人形,双腿叉立,两手上扬,最初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延续时间很长。半山时期蛙纹较为抽象,将头画为圆形,躯体和四肢用红、黑相间的带纹、折带纹表示。这时的蛙纹,虽然比较抽象,但身体的比例协调。头部以圆圈为代表,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身体以宽带代表,四肢多以两节折带代表,向上斜伸。在装饰手法上,除了独立的蛙纹外,还出现了二方连续的蛙纹,围绕壶或罐的上腹一周,俯视时像一群人在手拉手聚会、歌舞。这种纹样与大沟巫术剪纸中招魂的娃娃极为相似。

锯齿纹是会宁民间剪纸中最常用最丰富最基本的艺术语言。

另外在会宁博物馆馆藏的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中,有不少的圆点。圆点一是有醒目的美,如同心圆圆圈中的点,旋纹中的点,涡纹的中心,具有进深感。二是增强了运动感,如圆点出现在波纹上,就像在波浪上飘动的小球一样,时上时下,时显时隐。出现在圆中心,就感觉它们正在飞速旋转。圆纹后来演化成了会宁剪纸中最常见的太阳纹。

大沟诸多的习俗和原始信仰,多沉溺于历史的长河中,在会宁出土的马家窑彩陶中有“十”字和“卍”形两纹样,“十”字是具有巫术意义的符号,是道路的象征,是灵魂、生命往来的通道。先民认为使用此符号,能得到祖先及时的庇护。十字圆圈纹表现了马家窑文化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十字圆圈纹最后简化为⊕符号,成为庇护生命、保佑丰收的象征符号。

大沟剪纸的内容和题材与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儒教密不可分,而且在表现形式上是交叉互渗的。

原始宗教基本上是以图腾、巫术和自然神崇拜为主,范围包括神话、占卜、祭祀等。原始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然崇拜。人们认为一些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具有生命、意志、灵性以及神奇的能力,并影响人类的命运,因而将其作为崇拜的对象,向其表示敬畏并求其护佑和降福,如山神、水神、门神、灶神等,这些都是大沟剪纸中常见的表现内容。

道教是继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是从敬天祭祖到殷商时代天神崇拜,春秋战国的黄老道家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以及民间信仰和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来的。道教文化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为主干,并融入了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大沟剪纸中的“羽人”形象表现的就是道教中羽化登仙的神仙情结。

通安村南张社村民观看剪纸作品,并聆听刘伟讲解剪纸

儒教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创立的文化,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是以仁为核心而进行道德规范的文化。秦汉以来一直是影响会宁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学修养的五个层次是:圣人,地位最高品德最好。贤人,品德很好,有很高的修养但没有任何地位。君子,有道德的人有地位的人。士,知识分子阶层,修炼自己往上走可以成为君子。儒家认为:人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儒家文化倡导的健康的心理是仁爱,快乐,宁静,宽容,内省,责任。儒家思想表达的完整的人格是孝悌,忠诚,好学,诚信,财富,图强。大沟剪纸中常见的“二十四孝”就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大沟剪纸中应用较广的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着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着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由于莲花在佛教上的神圣意义,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

枕心花熏样高青莲1896年

汉武帝时期,金属器具的打造技术已趋成熟,制造铧、铲、剪刀的技艺普遍流行。由长安一带生产的蔡侯纸沿丝绸之路运往会宁,到了大沟,为大沟剪纸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纸的可塑性、书写性和易燃性,被广泛应用于会宁各种民俗活动中。特别是纸张燃烧变成缥缈虚幻的烟雾弥漫天际,成为沟通人与天、地、神、鬼、祖先的媒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村北区相继出土了中国有史以来所见的最完整的剪纸成品。一件为土黄色齿轮状圆形图案剪纸。一件为蓝色剪纸,图案同上,已残。一件为土黄色剪成六边形,每边上各立两匹尾梢相连的对马,已残。一件猴形团花图案剪纸,中心为圆,周围是层次重叠的八角形,再以圆圈围绕,圆上站立一圈猴子,外绕以锯齿状圆圈。出土时残存中间圆圈的大部分和四只猴子。一件“有寓意招魂的人胜剪纸”。两件圆形“团花”——金银团花和菊花团花。这些剪纸经科学鉴定,系植物纤维纸制品,是公认的真正剪纸。对这些剪纸作品产生年代及其背景的考察,直接影响到对我国剪纸民俗文化源流的判断。

陇中学人张淑萍论证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村出土的剪纸来源于陇中,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余众逐高昌太守据有其地,次年自立为凉王,为高昌地区建国之始。460年柔然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遂以高昌为国号。481年高车灭阚氏,改立张孟明为王;后为国人所杀,改立马儒为王;497年又为国人所杀,改立麴嘉为王。麴氏传九世十王一百四十四年,至640年为唐朝所灭,以其地为西州。国都高昌城。疆域初只有原高昌郡地,450年西并车师国,始全有吐鲁番盆地;其后逐渐扩大,至麴氏盛时,南接河南(指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境),东连敦煌,西次龟兹(今库车一带),北邻敕勒(在天山北麓)。虽然偏居西北大漠,但境内多汉魏以来屯戍西域汉人后裔,居民务农、养蚕、植棉,亦事畜牧。麹氏高昌王国的土葬礼仪与陇中地区极为相似,如口中含钱、头枕鸡鸣枕、面部遮巾、眼罩遮盖瞑目、随葬五谷粮食等习俗。除丧葬习俗外,麹氏高昌王国从语言习俗、体制到日常习俗皆秉承汉文化传统,其刑法、风俗与华夏小异而大同。这就说明目前可考保存年代最久远的剪纸与陇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陇中的剪纸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www.chuimin.cn)

剪纸艺术家刘伟现场为乡干部剪头像

猴年剪纸 奔小康 刘伟 2016年

距今1500年的剪纸,在泥土下长眠了千年以上,这在考古史上算得上是奇迹。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最多。中国文化除了儒、释、道之外,还有农耕文化以及无数的各阶层创造的灿烂的非物质文化。吐鲁番出土的剪纸虽并不完整,但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是无法用黄金白银来衡量的。

唐宋以后,中原汉文化圈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条件。

宋代剪纸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一是几何纹样极为盛行,二连方、四连方等表现形式增多;二是具有纯朴恬静的民间特色;三是将文学故事引入剪纸创作范围;四是移植绘画题材,如雅士弈棋、高士对酒、烟雨亭台等,在花样的纹式上出现了花中生花的艺术手法。元代的剪纸受草原马背文化的影响,不再推崇宋代清秀高雅的文人风格,突出了豪放质朴的特色。

明清时代,大沟剪纸的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缠枝花纹在服饰刺绣中广泛应用;这一时期的龙纹饰以祥云、水波等图案,充溢富丽祥瑞之气;剪纸大部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用“福”“禄”“寿”“喜”及组合文字表示特定意义,甚至将绘画引入剪纸图案,其中以山水、耕织、梅、兰、竹、菊最为多见。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了一批农民,带来了山西民间剪纸,极大地丰富了大沟剪纸的内容和形式。

即使在大多数民俗活动遭到禁止的“文革”时期,大沟剪纸艺术作品在各种政治宣传展览上层出不穷,如“深挖洞,广积粮”“农业学大寨”“斗私批修”“智取威虎山”,虽然在内容上与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相去甚远,但不失为表现当时历史条件下“新民俗”的产物,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有价值的物证。

述说大沟剪纸不能不说已故多年的高青莲女士,她小时读过私塾,会背《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和《弟子规》,她善烹饪、精刺绣、工剪纸。

高青莲的奶奶是剪纸高手,她从小在奶奶身边生活,奶奶带着她观察身边的动物,教她学习锯齿纹、月牙纹、太阳纹、水波纹等剪纸中常用的纹样。奶奶教她剪鸡从喙开始,剪马从后蹄开始,剪兔子从耳朵开始,经过反复练习,她掌握了剪纸的所有技法。她的剪纸作品源于生活,情趣盎然。奶奶剪的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一个羯羊四支角[角:土语读“ge”音。],肉少肋子多[多:土语读“de”音。]”,不一会儿一个“背篼”就剪好了;“一堵墙,猛跌倒,四把铜锤满天绕,一把扫帚赶紧扫”转眼工夫,一个“驴打滚”场景从奶奶的剪刀下跳了出来……

通安村南张社村民观看剪纸作品,并聆听刘伟讲解剪纸

受奶奶的影响,高青莲从小对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

不论是空中的飞鸟还是地上的走兽,她都能随心所欲地剪出来。及至20岁时嫁到大沟村刘家,她把这剪花绣凤的本领教给了她的子孙们。从此刘氏家族中的媳妇和女子们几乎人人学会了剪花和刺绣。难能可贵的是刘氏家族中有个名叫刘伟的男孩也迷上了剪纸,传承了这门精湛的民间艺术。高青莲是他的曾祖母。他的奶奶贾尚淑、母亲姚国仪、姐姐刘彩都是当地有名的剪纸高手。从小在这剪花绣枕中长大的刘伟,深受家人的熏陶和感染。

刘伟上小学时穿着姐姐做的虎头鞋,书包上也有母亲绣的花朵。过路的行人常常会说“一看这书包和绣花鞋就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他在大沟小学读书时有个喜欢剪纸的学生家里藏有很多连环画,刘伟用母亲和姐姐剪的窗花作为答谢,将书借来一一临摹。没有纸他就在地上画,画完后用笤箒扫了继续画。母亲看着儿子这么喜欢画画,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绣样拿出来让刘伟临摹,通过反复练习,他可以不看画稿就能画出上百幅绣样来。后来刘伟可以根据大人的要求绘出各式各样的剪纸样稿。并在母亲的指导下操起了小剪,剪出了耕作的农夫,奔跑的牛羊,南飞的大雁,火红的窗花。

刘伟现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会宁剪纸创作与传承中。甘肃电视台以“陇上人家”为专题,对他创作的108幅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肖像剪纸进行了报道。他创作的《吉祥中国团花》《巍巍毛泽东》剪纸长卷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届国际(武汉)剪纸艺术节特别贡献奖。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窗花火红》介绍了刘伟的剪纸艺术。他应邀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创作肖像剪纸。除此,他还创作了《十大元帅》《十大将军》《道德经》和《千字文》《孙子兵法》《和谐世界》等剪纸长卷,红色剪纸《光耀千秋》《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等。他创作的《一代词人李清照》获由中华文化促进会颁发的全国剪纸大赛金奖,《历史的丰碑》获西风烈全国剪纸大赛金奖。刘伟被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第三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政府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项目省级传承人。

刘伟在甘肃中医大学、定西师专、会宁一中、会宁二中开设了会宁剪纸艺术选修课,免费收徒900多人,为他们传授了剪纸技艺,让民间艺术走进了校园,深受学生喜爱。他还主编了《关陇剪纸研究》和《会宁剪纸》两本书。

一把剪刀一张纸,刀锋至处皆是情。刘伟作为大沟剪纸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呈现着古老而崭新的精神面貌,构筑了一个和谐富饶的精神世界。他的剪纸艺术作为国礼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将友谊之声传向五湖四海。

我们从刘伟的作品中看到了大沟剪纸的传承与厚重,也看到了新时代会宁剪纸的希望。

(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