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沟深处杏花村的绳武故事

大沟深处杏花村的绳武故事

【摘要】:大沟镇郭庄村阳山社韩绳武家堡子甘肃省会宁县大沟镇,其东面与宁夏西吉、海源、固原毗邻。一在王家集村东面的郭庄村,老住户韩慕德家珍藏的会宁进士苏耀泉撰并书的八条屏《韩绳武先生家传》,真实具体地记录了发生在这一区域的事件。事件人物:韩绳武,年27岁至37岁。韩绳武四代孙弟兄4人:老大韩慕太,已去世;老二韩慕会;老三韩慕德;老四韩慕斗。

大沟镇郭庄村阳山社韩绳武家堡子

甘肃省会宁县大沟镇,其东面与宁夏西吉、海源、固原毗邻。唐朝时期大沟镇被吐蕃占领。北宋、金、西夏时期,这里是北宋、金与西夏对峙的前沿,进入清代以后,这里又曾是土匪劫掠的重灾区。

大沟镇内王家集是清代会宁著名的集市,清毕光尧纂修《会宁县志》载,“王家集市一四七日一聚”。民国段燕平督修《会宁县志续编》卷之二《建置志·县市》:“乡镇之区,在同治前,若王家集、韩家集、郭城驿、乾沟驿各市场,尚称繁庶。自兵燹后,韩、王家集市至今未能恢复。”

民国《会宁县志续编》之《军政志·边防》载:“固原、海原之匪由东黑城子新旧营入境,金积、灵武之匪由县北黄家洼、新堡子入境。”其中新营、旧营在今西吉县境内,距大沟王家集仅有20公里。王家集区域由于西通甘沟,东去西安,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水资源较浅,至今在王家集井坪一带,尚有残存水井,村民们便从枯水井中挖出用于箍井的木板,以备家用。该区域土地肥沃,集市悠久,商贾往来,几百年的积淀,使王家集成为会宁东部富庶繁荣之地。也成为同治乱世年间土匪重点劫掠的目标。

在王家集村东面的郭庄村,老住户韩慕德家珍藏的会宁进士苏耀泉撰并书的八条屏《韩绳武先生家传》,真实具体地记录了发生在这一区域的事件。

苏兆凤、苏耀泉、苏源泉书法作品

事件时间:据《韩绳武先生家传》“先生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十有二”推算,先生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文章载“同治初”,即同治元年(1862)。当时先生应为27岁,正值青年时期。至“乱定”共10年,恰是先生年富力强的10年。

事件地点:进士文章载“先生讳继祖,字绳武,会宁人,世居县东百里韩家道”。韩家道即今大沟镇郭庄村韩家道社。

事件人物:韩绳武,年27岁至37岁。“业农”,“少读书,饶胆识,慷慨好义,义所可否,不肯随人为趋避,然沈重寡言笑,温如也。”

事件时间区限:进士文章载“同治初”到“左文襄公方督陕甘”再到“乱定”及“同治癸酉甲戌间”,约11年。

我们可以从中州牛培章督修《会宁县志续编》卷之十五了解这一时期会宁境内的战乱情况。

文章记载了韩绳武先生一个且耕且读的农家青年,在同治乱世年间,带领族人凭借智慧与土匪周旋以保全性命,并在大灾之年救济乡邻的故事。文章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同治乱世年间会宁东北部所遭遇的天灾人祸以及这一地区民不聊生的状况。从一个家族、一个土堡、一个乡村发生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会宁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同治乱世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韩绳武先生家传》是由赐进士出身、赏戴花翎并加四品衔的礼部主事苏源泉在北京撰并书,八条屏用工整的馆阁体书写,并用卷轴装裱,装在一个长方形的木制盒子中,从北京邮寄至韩家。

从苏源泉撰文书写、装裱装盒,似乎可以隐约感受到苏源泉对韩绳武先生的敬重。斯人已去,唯有文章今人读来如见其人。

进士苏源泉撰并书《韩绳武先生家传》八条屏和对联

文章仅807个字,记录了韩绳武先生一生特别是同治乱世10年发生的9个具体故事,如同聊天,娓娓道来。平均每件事用了89个字。最短的故事只用了8个字:“乱定,赴试,补县学生。”文字之简洁,内容之丰富,故事之生动,叙事之具体让人惊叹。

让我们通过进士的文章走进那个时代,走近韩绳武先生。(www.chuimin.cn)

文章开头交代了韩绳武先生的姓名、字号、家庭后,简洁概括了先生的为人,“先生少读书,饶胆识,慷慨好义”,接着展开讲述先生的9个故事。本文中选择其中三个故事予以介绍:

第一个故事:“族人有为人诬控被拘者,先生大忿,率众夺之,反为所逮。启宇公以先生去则举家失养,身自拘以代。先生竭力营救,不获,将具词大府以求直,邑令闻而释之。而启宇公以是忧郁致疾,归数日,卒,先生常引为终身之痛焉。盖先生激昂负气,见不平,无问疏戚与力之能否,辄为之赴,而亦时以此罹咎。其称道于闾里之口,琐琐者不胜数也。而见义勇为,尤切切于民生利病之大。”(144个字)

故事中记录了韩绳武先生在族人被诬控被拘时,率众夺之,反为所逮。其父启宇公又“身自拘以代”,以及忧郁而终的经过。字数不多,但记录详尽,并评价先生由于“激昂负气,见不平,无问疏戚与力之能否,辄为之赴”,而自己遭受祸患,但“称道于闾里之口”。老百姓交口称道。

第二个故事:“当同治癸酉甲戌间,陇右肃清,兵燹之余,民力凋敝,朝命办理善后,以苏民困。邑令许某方贪残苛敛,民不堪命,先生怫然曰:‘士,四民之首,斯民憔悴而忍坐视不救哉!’时左文襄公方督陕甘,驻节肃州,将往为民请命,未及发,而许闻知,拘而禁锢之,八阅月乃释归,而许旋即去任,民乃得纾。”(110个字)

这段文字记载了韩绳武先生为民请命,遭受“拘而禁锢之,八阅月乃释归”的经历。从先生“怫然曰”到“未及发,而许闻知”看出,先生在县内已经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第三个故事:“乱定,赴试,补县学生。”(8个字)

从时间推算,“同治癸酉甲戌间”,先生应为37岁,在百废待兴,久乱稳定的情况下,先生选择“赴试”之路,显示了先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第九个故事:“晚喜种树,终日优游畦陇,闲课僮灌园,甚自适也。”(19个字)

从这短短的19个字,可以看出,先生晚年喜好种树,生活怡然自得。虽然先生历经10年磨难,但仍然表现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韩绳武筑的土堡至今保存得基本完整,堡子位于大沟镇郭庄村阳山社,坐北朝南,为正方形,边长60米,高15米,四角有炮台。韩绳武建成后,后代在北山靠山又加固了堡墙,高出前院,形似官帽。韩氏后代一直居住其中,堡子分为东院和西院,原韩慕斗居住在东院,现搬出闲置。韩慕德的儿子韩志仁现居住西院。

韩绳武四代孙弟兄4人:老大韩慕太,已去世;老二韩慕会;老三韩慕德;老四韩慕斗。韩氏族人普遍长寿,韩慕会字钦哉,现年96岁(生于1923年11月19日),韩慕德现年93岁,韩慕斗现年80多岁。民国十八年(1929)大饥荒年间,韩氏人以慈善为本,救济乡邻,乱世年间,韩家人收留周边村民在韩家堡子中躲避土匪的故事至今在村里传颂。中州牛培章督修《会宁县志续编》卷之十五第502页记载:“吾邑自道光以迄于今日,计有三大变:一为同治间之乱及年荒,一为民国九年之地震劫,一为民国十七八年之兵燹及旱灾。”“惟此天灾人祸相继并至,而人民脂膏尽烁,肝脑涂地,遂不得不同归于灭亡。虽曰天运之流行所致,岂非人事之酝酿而成乎?”

皖北段燕苹督修的《会宁县志续编》卷之三记载:“会宁在清道光时,口凡二十九万六千七百八十七。可谓滋生至繁众矣。经同治兵燹,里社萧凋,户口顿减。据光绪三十年奉文清查户册,城乡共男女大小四万八千二百四十六丁口,较诸道光时口减四分之三。”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韩氏族人及乡邻们成了“四分之一”的幸存者。

《韩绳武先生家传》的9个故事,突出先生的“智、勇、义”。文章从“智”开始,记述一个普通人在乱世年间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以“智”结尾。韩绳武从“少读书”到“乱定,赴试,补县学生”,再到“晚喜种树,终日优游畦陇,闲课僮灌园”。可以看出,先生喜好耕读生活,乱世年凭借大智大勇保全性命,维护正义,太平年间又恢复且耕且读的日子。

(李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