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杏花村德教碑,沟深旅游胜地

杏花村德教碑,沟深旅游胜地

【摘要】:从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沿界双公路向南10公里便到郭庄村,村内路旁边有一块咸丰元年八月立的石碑。此碑是本地王正心老先生去世10周年后,由其受业门人及乡人100多人联名所立。王正心先生德教碑上这样写道,“先生殁已十年矣,乡之人及受业者谋勒石以垂不朽,且使后之人过此者一读碑一思先生也”。王正心德教碑保护得很完整,碑阳正中为“待封君膺乡饮介宾邑庠生敬修王老先生大人神道”。

从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沿界双公路向南10公里便到郭庄村,村内路旁边有一块咸丰元年(1851)八月立的石碑。

据村内人介绍,此碑原立于大路旁边,在同治乱世年间,王氏一门被灭门,此后石碑埋没在地里多年,“文革”期间因得到当地人的保护才完整幸存下来。

大沟历史上农业发达,商贾云集,文风昌盛,尊师重教风气浓重,根脉传承久远。此碑是本地王正心老先生去世10周年后,由其受业门人及乡人100多人联名所立。石碑原立于阳山社大路旁边,后由其族裔和村民移至现在这个位置,此地位于王氏古堡和先生墓地的东面。人去德存,石碑静静立于路旁,读碑文如同与古人心灵交流。王正心先生德教碑上这样写道,“先生殁已十年矣,乡之人及受业者谋勒石以垂不朽,且使后之人过此者一读碑一思先生也”。王正心先生的师德如涓涓细流,经久流在后人们的心河间。

大沟张嗣功老先生的碑也立于路旁,这是不同于墓地中其他墓碑的特别之处。立碑的位置传递着立碑者以碑育人、流传百世的独特价值观

郭庄村郭庄社鸟瞰图

古人称“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意思是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可以说,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

大沟人无比虔诚地传承着百年的传统,对读书人和对传道、受业、解惑者无比地尊敬,大沟人保护了这块碑,使得“后之过此者一读碑一思先生”,167年来,尊师重教已深入到大沟人的灵魂中,变成了大沟人的精神寄托。

王正心碑正面

王正心碑背面

大沟人对读书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尊敬。张嗣功被推选为“乡饮大宾”,王正心被推选为“乡饮介宾”。乡饮酒礼是地方官主持的宴乐活动,该习俗非常隆重,民众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急公好义、有崇高社会威望的人才推荐为乡饮大宾或乡饮介宾,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耀。

大沟文风昌盛,古有秀才、贡生、举人、进士以及杏坛授业者数人。现有博士40多人,出过全县文科状元、理科状元,是名副其实的博士之乡。这美名定然与百年传承的根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正心德教碑保护得很完整,碑阳正中为“待封君膺乡饮介宾邑庠生敬修王老先生大人神道”。(www.chuimin.cn)

落款为“咸丰元年(1851)八月上浣榖旦”。

碑阴为邑举人柳炳垣先生写的志文,文曰:

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故士之克自树立者,不必其擢巍科、膺显仕也。方其矜式于乡,薰其德者善良,被其泽者歌泣,此一介之士卓立于乡闾,而生前行谊,没世而不无思慕之忱也。若此者,其惟乡饮介宾敬修王先生乎?

先生姓王氏,讳正心,字敬修,世居城东之乡黄川里,曰王家嘴。幼聪慧,好读书,旋入邑庠,学使深器之。以家务不遑持举子业,然暇辄手不释卷,课儿孙读綦切,乡人多从之游,先生亦口授指画,因才训导,列门墙而成立者彬彬多人。乃且耕且读,家计稍裕。先生每于食奠时泫然曰:“惜不逮事吾父也!”以故族党有冠婚丧祭,辄慷慨倾助之,无难色,亦无德容。其居家也,事兄如父,视侄如子。其居乡党也,寡言笑,少应接,生平无疾言遽色,而人咸敬之、爱之。岁饥馑,待先生以举火者不乏人,而先生悉周之。里中有危难及有才略者,先生则排难解纷,引掖开导。其居乡类如此,故乡人以介宾举,盖表其实行也。今先生之孙建中、肇中年方弱冠,同案入邑庠,子孙林立,弦诵之声历四时而不绝。由其有是德,宜其有是福也,天之所以报善人者为何如哉!

斯时也,先生殁已十年矣,乡之人及受业者谋勒石以垂不朽,且使后之过此者一读碑一思先生也。

张嗣功老先生碑亭

碑上署名117人,其中学生26人,依次是:

监生:李如瑶、李生杰、李耀州、邹永福、王继廉、邹见龙、袁盛荣、王成化、李思春、王九伟、王钦谟、袁凤翼、张绪、王万永、袁凤翮、邹杰、张继华、孟宗殿。

生员:沈世清、李宜川、王相元、李次梅。

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从六品):李振铎、李修德、李占梅、袁盛鳌。

(李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