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耀泉领导下的百名进士、举人、贡生名师旧居

苏耀泉领导下的百名进士、举人、贡生名师旧居

【摘要】:石碑是以苏耀泉为首的百名进士、举人、贡生为老师所立。此后张家对堡子加固维修,增加高度,重修房舍。但由于红军人员众多,开水烧不及,便直接取用窖水。大沟镇新坪村新张社鸟瞰图张嗣功先生旧居张嗣功先生旧居正面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土改时,张家人搬出,堡子作为西坪乡政府的办公地点,内设乡政府、银行、粮管所、医院等机构,还有本地另姓无屋人家入住。

从国道247线与309线交汇的甘沟驿十字,再一路向东22公里,穿过张家岘口,即到达大沟深处杏花村·新坪村新张家社。

村内张家堡子是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岁贡张嗣功(字敏斋)的故居,原立于大路旁的德教碑,称“吏部侯铨训导岁进士张老夫子先生”。当年,乡邻老君坡“陇右三苏”,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苏耀泉、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苏源泉、宣统二年己酉科拔贡苏绍泉,求学此门下时,借宿该堡内。

石碑是以苏耀泉为首的百名进士、举人、贡生为老师所立。

据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进士刘庆笃、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科补行庚子科举人张济川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编纂的《会宁县志续编》记载:“张嗣功,字敏斋,东乡张家岘人,岁贡生,设帐里门,毅然以奖进士类为己任。会、静、隆、海四县(包括现西吉县)士子多出其门。邑进士苏耀泉、苏源泉皆亲炙弟子也。幼从族兄少朴公读,获益颇多,故父事其兄,弗敢懈。邑令贤之,以乡饮大宾选,却弗受。不慕荣利,有古儒者风。”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故居选址蕴含了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因势而为、顺势而建、大道至简等多重哲理,显露出堡主人随遇而安、顺势而为、心平气和、心胸豁达的人生智慧。故居原为一个小山咀,东、南、西三面环沟,据说张氏先人取“金线吊葫芦”之意,在小山咀上依山势大小画个圆圈,确定圆边为堡墙位置,于是张氏族人组织筑墙,就地取土,小山咀不见了,一个椭圆形堡子就垒起来了。

而今,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堡子选址是一个极具智慧的杰作。

堡子占地面积约4.5亩,周长188米,高9米,墙体底厚4.5米,东、西、南三面堡的墙底与沟底距离20~60米不等,唯有大门朝北,直通大路,堡墙东、西、南、北各角有炮台,西北角有一处高房,堡墙内原布置有正院和二院,东主南门,既有房子,又有窑洞。

同治乱世年间,土匪对此堡抢劫,由于堡内势单力薄,加之原堡墙不高,匪贼越墙而入,一把火使堡内财产及房屋化为灰烬,所幸无人员伤亡。此后张家对堡子加固维修,增加高度,重修房舍。

1936年红军过境路过此堡,男丁外出,堡中仅有女眷及长工数人,红军扣门与堡内对话,堡内答应供给食物和水,于是红军没有进入院内,院内女眷及长工赶制烙饼放入篮子从堡墙大门吊下供红军食用,又用大铁锅烧开水提供饮用。但由于红军人员众多,开水烧不及,便直接取用窖水。红军离去时开了条据,但此后丢失,红军与堡子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www.chuimin.cn)

大沟镇新坪村新张社鸟瞰图

张嗣功先生旧居

张嗣功先生旧居正面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土改时,张家人搬出,堡子作为西坪乡政府的办公地点,内设乡政府、银行、粮管所、医院等机构,还有本地另姓无屋人家入住。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东迁大沟,堡子无人居住,一直荒废,1988年张氏后代念宗亲祖德,搬进堡内,居住至今。

堡子历经百年岁月雕琢,轮廓依然完整,依山就势,没有成规,自然天成的风格犹在,其古朴而雄浑,内敛而沧桑,彰显主人张老夫子胸襟宽阔,格局博大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

进入院子,半圆形堡墙,开阔而包容,毫无压抑之感,满院阳光明亮而温柔,显露出古代读书人偏爱的闲情逸致,恰如张老夫子碑文所述“闻者延企,薰者善良”,一位仙风道骨,超然脱俗的老夫子飘然而来。

(李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