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会宁愚公郭富山:红嘴山上的新愚公

会宁愚公郭富山:红嘴山上的新愚公

【摘要】:会宁县东山郭富山铜像会宁愚公名叫郭富山。没有会宁愚公郭富山,红嘴山不会成为旱塬花果山,也不会走出“深闺”,走出甘肃,走向全国。后因会宁愚公郭富山终其一生的拓荒绿化而成为陇原名山,乃至全国知名。4月9日,被人们誉为“植树老英雄,红嘴山上新愚公”的会宁活愚公郭富山,因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2岁。

会宁县东山郭富山铜像

会宁愚公名叫郭富山。已故植树老人郭富山即是会宁愚公。

会宁愚公郭富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走出会宁大山深处的红嘴山,他与红嘴山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红嘴山是会宁愚公郭富山的诞生地。没有会宁愚公郭富山,红嘴山不会成为旱塬花果山,也不会走出“深闺”,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在国道309线向大沟深处杏花村去的中道三房吴山湾的高处,右拐上南山坡的水泥便道,不足一公里,即可见会宁愚公的诞生地红嘴山。

红嘴山,原是草不及寸的荒山,因嘴头豁岘处红胶土的存在而得名。后因会宁愚公郭富山终其一生的拓荒绿化而成为陇原名山,乃至全国知名。

1964年初春,在会宁县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中,务实求真的公社书记吴可义,为走好典型引路的路子,把植树造林长久搞下去,他选准老实憨厚的郭富山做典型引路的带头人,并亲自把郭富山送上红嘴山,让其拓荒植树。从此,郭富山就下定决心,“死了,魂也要守在红嘴山上”。在先后的23年中,他独自一人,经年实验,成功地创造了《郭富山整地法》,修成753块(约125亩)海绵田梯田,移动土方4.2万米3,植树约3.8万株,把红嘴山改造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1983年9月11日,《人民日报》二版在“种草种树,治穷致富”通栏标题下,以《活愚公——郭富山》为标题,详细报道了郭富山挖山植树的事迹,同时配发了他在绿树荫蔽下的红嘴山上采收果实的照片。

1984年春,《定西文艺》第一期刊发了李升、映岚采写的郭富山绿化荒山事迹的报告文学《红嘴山为什么这样绿》。

1986年冬,郭富山终因积劳成疾,体力不支住院。其间,多年跟踪采访他的会宁籍作家孙志诚,在医院为郭富山代笔写信,寄给他的老朋友——原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时任国务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宋平同志,并得到回复,从而留下了中共高级干部与一个普通社员的书信往来,谈心交流“保护林木,为国绿化”长远大计的珍贵文字史料(见附录1~4)。

1987年4月2日,被郭富山称为第二个宋平的时任会宁县委副书记卫孺勤同志,与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专程到四房吴南坡川村上沟社郭富山家里,看望了病危的郭富山。4月9日,被人们誉为“植树老英雄,红嘴山上新愚公”的会宁活愚公郭富山,因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2岁。

1987年4月11日下午,中共会宁县委、会宁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在会宁愚公郭富山奉献了全部心血的红嘴山下,举行了工、农、商、学、兵、政、党各方代表千余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并根据郭富山生前遗愿,将遗体安葬在了花红果硕、青枝绿叶的红嘴山南麓。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大、白银市人民政府、政协白银市委员会发来唁电并送了花圈;宋平同志也从北京发了唁电并送了花圈。

郭富山旧居

郭富山生前绿化的红嘴山

18日,《甘肃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郭富山追悼大会的消息,同时刊发了记者玄承东采写的大型通讯文章《血溶荒山化绿荫》,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今日重做愚公颂》,文章称:“郭富山,这位甘肃大地的儿子,贫困地区朴实的农民,把全部心血和汗水贡献到绿化荒山的事业中。他为家乡、为后代留下了郁郁青山、葱葱林木,更留下了重于大山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改造河山的愚公精神……他为陇原儿女坚持不懈地绿化荒山、改造河山,树立了一个典范。”

1989年12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同志在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会议上,详细介绍了郭富山的事迹和精神,并建议对郭富山“这样的人,不仅要树碑立传,还要塑像”。

1990年10月,甘肃省林业厅、白银市绿化委员会、会宁县人民政府决定在会宁县城东山为郭富山雕像,在红嘴山为其立碑勒文。

1991年7月15日,郭富山雕像落成时,甘肃省副省长路明、政协副主席申效曾等为雕像揭幕。

至此,在杏树成荫的会宁东山,郭富山雕像坐落在高约2米,宽为0.8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理石贴面的碑座上。碑座正面镂刻着“红嘴山上新愚公——郭富山”10个鲜红的大字。

郭富山生前绿化的红嘴山

郭富山纪念馆效果图

为郭富山勒在红嘴山石碑上的碑文是:郭富山,会宁县四房吴人,生于1915年,1987年病逝。建国初期,郭富山曾任农业合作社主任、副乡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是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会宁县第八届及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宁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劳动模范,白银市、会宁县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林业学会会员。郭富山1964年在上红嘴山任林业员的23年间,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创造出抗旱换土水平梯田植树方法,在陡坡上修成水平梯田753块,移动土方4.2万米3,造林125亩,植树约3.8万株。郭富山同志以林为家为业,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绿化事业。他常年吃住在山上,23年如一日,不畏寒暑,呕心沥血,一身风霜,满手老茧,挖山不止,造林不休。他磨秃了17把铁锨和镢头,每件工具上都有他深深的指痕。郭富山用血汗养绿了红嘴山,堪称红嘴山上的新愚公。他虽然逝世了,但他的愚公精神似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他的光辉事迹如江河行地,千秋永存!

(苏震亚)

附录:

1.会宁愚公解说词

从会宁县城出发,沿国道247线向北30公里,到甘沟驿十字折向东,沿国道309线22公里就到红嘴山。

一座小山,一座干旱黄土地上普普通通的山。

一个农民,一个久经风雨的实实在在的农夫。

郭富山,被演绎成会宁愚公的故事。

进入红嘴山

看一个农民

走了一辈子的崎岖山路

住了一辈子的黄土窑洞

黄土山坡上

用血肉拳头

砸了一辈子的田埂

挖了一辈子的梯田

种了一辈子的树

春风拂过他弯曲的脊梁

黄土看着他挥汗如雨砸在地上

太阳把他的影子烙在黄土坡上

沙尘在他的脸上刻上岁月

他,凝固成一个黄土做成的雕塑

名字叫郭富山

突然震撼般明白

路,真是走出来的

树,真是种出来的

幸福,真是奋斗出来的

一个身材并不高大

但又结结实实的农民

一双久经磨炼长满老茧的手

一把烙上深深手印的铁锹

一座久经风雨而又沧桑翠绿的山

一个中央领导和普通农民的故事

一座中国唯一的农民铜像

他(www.chuimin.cn)

有山梁一样的精神

山峰一样的名字

郭富山

他把名字留给了家乡那座山

——红嘴山

把铜像留在会宁县城那座山

——东山

风,凛冽地刮过那座山

雨,温柔地飘过那座山

那座被双手抚摸无数遍的山

那座被双手无数遍染绿的山

会宁愚公郭富山

一个山一样的人

一个人一样的山

一座藏在大山深处的山

一座一步一步走了一生的山

一座富集得让人思绪万千的山

(李进军)

附录:

2.宋平与郭富山(摘自《宋平在甘肃》)

宋平在甘肃有一位农民朋友,名叫郭富山。郭富山在贫穷落后的会宁山区2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绿化荒山,使宋平深为感动;而宋平的热情支持、亲切关怀,也使郭富山十分敬佩。

在甘肃工作期间,宋平曾三上红嘴山。郭富山去世后宋平提议为他塑像,以志纪念。

甘肃会宁县四房吴公社有个南坡生产队,一年的降雨量只有200~4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以上。严重的干旱,使得这里的人们生活十分艰苦。南坡生产队的红嘴山上,住着一位农民郭富山。他从1964年上山当林业员起,20多年坚持不懈,一个人修了753块梯田,移动土方4.2万米3,植树造林125亩,成活树木约3.8万株,使原本荒秃的红嘴山变成了闻名遐迩的“花果山”。当初,郭富山面对这座光秃秃的大山,他寻思着植树造林首先必须解决的几个高难度问题。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劳作。

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土。红嘴山一圈约2.5公里,阳坡面高178米,阴坡面低但很陡。把水平沟改成一定宽度的条田或坑地,够老汉干很多年的。他白天干,月亮下也干;热天干,寒冬天也干,终于开出千块大小不等的条田。

第二大难题,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但这里的降雨量少得可怜。他把每个树窝都深挖一米,垫上粪肥,再培上田埂,这样雨水就能全留在树窝里。

红嘴山下2公里处有一条涧沟,沟深上百米,除非大旱年景,总有一时稠水时断时续。他一有空便挑起桶担,顺着沟边的羊肠小道到沟底,把水一担一担地挑上山。若遇久旱,山沟里断水,他便去山下更远的井上挑来半咸的“麻水”,一勺一勺地浇在树窝里。冬天,他把涧沟里的冰一块一块地背上山。无论远近,只要路上有积雪,他都扫起背来倒在山上的梯田里。就这样,郭富山以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出了干山枯岭植树造林的奇迹。

1973年5月,宋平在会宁县了解灾情时,听了县上汇报的郭富山事迹,当即决定上红嘴山去看望郭富山。当宋平看到红嘴山上成片的林木和被郭富山磨秃了的7把铁锨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宋平紧紧地握住郭富山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深情地说:“老郭,你干得好,你创造出了黄土旱塬植树成活的好经验,眼下有困难是暂时的,我帮助你,咱们共同努力吧!”

郭富山万万没有想到省委书记会步行上山看望他,他拉着宋平的手激动地说:“我听你的,宋书记,没有你的话我绝不下山!”宋平对陪同的县委负责人说,干旱地区植树造林,要推广郭富山的经验。他还特地叮咛县委和公社负责人:“听说郭富山积极要求入党很多年了,还在考验他。他对党忠诚,这红嘴山不能作证吗?你们要从政治上关心他,还要多关心郭富山的生活。”

不久,《甘肃日报》刊登了郭富山的事迹,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郭富山“省劳动模范”称号,并表彰了郭富山。

1979年,郭富山当选为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郭富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0年10月和1980年4月,宋平两次上红嘴山,看望郭富山和他的树。

宋平请来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向她介绍了郭富山的事迹。钱部长看了荒山上的树林,赞叹不已。宋平离开甘肃到中央工作后,还时常挂念着郭富山和郭富山造的那片林。

会宁县档案馆收藏着宋平写给郭富山的两封信,读来感人肺腑。

附录:

3.宋平同志给郭富山的两封信

富山同志:

收到你的信,我很高兴,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关怀,这是一个真正劳动人民的信任,作为一名党的工作人员,我感到光荣。定西、会宁是个干旱地区,这里生产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周总理在世时,就非常关怀这里的情况。我在甘肃工作多年,没有什么建树,但是,我确实看到了希望,这里包括你在红嘴山梯田存水、深穴植树的成功给我的启示。现在虽然不在甘肃工作,但我仍然怀念那里的人民和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并且习惯地每天要看看那里的气象预报和月度的生产报表。现在甘肃的情况很好,省委认真贯彻执行胡耀邦总书记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指示,成就显著,你在信上也说了中央的富民政策得到了落实。我相信整个定西地区的情况会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你在红嘴山苦干了半辈子,那里踏遍了你的足迹,流过你无数的汗水,也长满了你亲自栽培的树木。红嘴山的一草一木都给你立下了丰碑。这些都是后话。现在,你身体健壮,还希望你继续奋斗,多多培养接班的青年,好好传授你摸索到的丰富经验和知识。我希望明年能到甘肃看看,定西地区是我必须看的地方,并争取到你家中做客。

祝你健康长寿!

宋平

1984年10月17日

富山同志:

听说你病了,很是惦念。最近病体怎样?希望多多保重,早日好转。你把一生贡献给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你用双手绿化了一座荒山,但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座大山。说明在甘肃中部那样干旱的地区,发扬愚公精神、采取科学方法,实现绿化荒山的愿望是可能的。你为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全心全意、埋头苦干、奋斗一生的献身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遗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你在病痛中没有任何个人考虑,只担心后继无人,担心滥伐过樵,破坏山林。的确,你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但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号召植树种草,保护山林,情况总会好起来的,人民的事业总会有人继承的。你放心养病吧!

祝你早日恢复健康!

宋平

1987年1月28日

宋平写给郭富山的信

附录:

4.心系郭富山

1987年4月9日,宋平听说郭富山去世,十分悲痛。他专门给会宁县委打电话表示深切的哀悼,并送了花圈。

1989年12月,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宋平到会讲话时,专门讲了一段郭富山的事迹和建议给郭富山塑像的意见。

宋平说:“我在甘肃工作时,会宁县有个郭富山,每日拿一把铁锨栽树,把铁锨都用手指磨细了,我看到五六把。他硬是把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山整成了条田,种上了果树和用材林。他人虽已故,但他的精神却化成了一座青山,融入了这片可爱的土地。这样的人不仅要给他树碑立传,还要塑像,到每年清明节,发动青少年学生去追悼纪念。”

根据宋平的建议,甘肃省林业厅和会宁县委县政府给郭富山塑了半身铜像。两米高的汉白玉座基上写着“红嘴山上新愚公郭富山”两行大字,矗立在会宁县城东山的桃花山公园(东山公园)。

2000年7月,宋平来甘肃考察时,和陈舜瑶专门去桃花山(东山),瞻仰了郭富山的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