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还没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也不过四月一号愚人节,并且齐桓公也未必有现代人的幽默细胞。齐桓公一听就更有兴趣了,仔细打量了一会儿,然后说:我看您的长相、说话,并不愚钝啊,怎么会把您叫作愚公呢?那个愚公挖山不止,人们说他愚,是因为他坚持做一件做不到的事情;而这个愚公自保无力,人们说他愚,是因为他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益。而现在齐国出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愚公只是特例,而管仲却由此想到了更多。......
2023-10-31
会宁县东山郭富山铜像
会宁愚公名叫郭富山。已故植树老人郭富山即是会宁愚公。
会宁愚公郭富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走出会宁大山深处的红嘴山,他与红嘴山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红嘴山是会宁愚公郭富山的诞生地。没有会宁愚公郭富山,红嘴山不会成为旱塬花果山,也不会走出“深闺”,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在国道309线向大沟深处杏花村去的中道三房吴山湾的高处,右拐上南山坡的水泥便道,不足一公里,即可见会宁愚公的诞生地红嘴山。
红嘴山,原是草不及寸的荒山,因嘴头豁岘处红胶土的存在而得名。后因会宁愚公郭富山终其一生的拓荒绿化而成为陇原名山,乃至全国知名。
1964年初春,在会宁县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中,务实求真的公社书记吴可义,为走好典型引路的路子,把植树造林长久搞下去,他选准老实憨厚的郭富山做典型引路的带头人,并亲自把郭富山送上红嘴山,让其拓荒植树。从此,郭富山就下定决心,“死了,魂也要守在红嘴山上”。在先后的23年中,他独自一人,经年实验,成功地创造了《郭富山整地法》,修成753块(约125亩)海绵田梯田,移动土方4.2万米3,植树约3.8万株,把红嘴山改造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1983年9月11日,《人民日报》二版在“种草种树,治穷致富”通栏标题下,以《活愚公——郭富山》为标题,详细报道了郭富山挖山植树的事迹,同时配发了他在绿树荫蔽下的红嘴山上采收果实的照片。
1984年春,《定西文艺》第一期刊发了李升、映岚采写的郭富山绿化荒山事迹的报告文学《红嘴山为什么这样绿》。
1986年冬,郭富山终因积劳成疾,体力不支住院。其间,多年跟踪采访他的会宁籍作家孙志诚,在医院为郭富山代笔写信,寄给他的老朋友——原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时任国务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宋平同志,并得到回复,从而留下了中共高级干部与一个普通社员的书信往来,谈心交流“保护林木,为国绿化”长远大计的珍贵文字史料(见附录1~4)。
1987年4月2日,被郭富山称为第二个宋平的时任会宁县委副书记卫孺勤同志,与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专程到四房吴南坡川村上沟社郭富山家里,看望了病危的郭富山。4月9日,被人们誉为“植树老英雄,红嘴山上新愚公”的会宁活愚公郭富山,因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2岁。
1987年4月11日下午,中共会宁县委、会宁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在会宁愚公郭富山奉献了全部心血的红嘴山下,举行了工、农、商、学、兵、政、党各方代表千余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并根据郭富山生前遗愿,将遗体安葬在了花红果硕、青枝绿叶的红嘴山南麓。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大、白银市人民政府、政协白银市委员会发来唁电并送了花圈;宋平同志也从北京发了唁电并送了花圈。
郭富山旧居
郭富山生前绿化的红嘴山
18日,《甘肃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郭富山追悼大会的消息,同时刊发了记者玄承东采写的大型通讯文章《血溶荒山化绿荫》,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今日重做愚公颂》,文章称:“郭富山,这位甘肃大地的儿子,贫困地区朴实的农民,把全部心血和汗水贡献到绿化荒山的事业中。他为家乡、为后代留下了郁郁青山、葱葱林木,更留下了重于大山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持之以恒、改造河山的愚公精神……他为陇原儿女坚持不懈地绿化荒山、改造河山,树立了一个典范。”
1989年12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同志在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会议上,详细介绍了郭富山的事迹和精神,并建议对郭富山“这样的人,不仅要树碑立传,还要塑像”。
1990年10月,甘肃省林业厅、白银市绿化委员会、会宁县人民政府决定在会宁县城东山为郭富山雕像,在红嘴山为其立碑勒文。
1991年7月15日,郭富山雕像落成时,甘肃省副省长路明、政协副主席申效曾等为雕像揭幕。
至此,在杏树成荫的会宁东山,郭富山雕像坐落在高约2米,宽为0.8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理石贴面的碑座上。碑座正面镂刻着“红嘴山上新愚公——郭富山”10个鲜红的大字。
郭富山生前绿化的红嘴山
郭富山纪念馆效果图
为郭富山勒在红嘴山石碑上的碑文是:郭富山,会宁县四房吴人,生于1915年,1987年病逝。建国初期,郭富山曾任农业合作社主任、副乡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是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会宁县第八届及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宁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劳动模范,白银市、会宁县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林业学会会员。郭富山1964年在上红嘴山任林业员的23年间,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创造出抗旱换土水平梯田植树方法,在陡坡上修成水平梯田753块,移动土方4.2万米3,造林125亩,植树约3.8万株。郭富山同志以林为家为业,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绿化事业。他常年吃住在山上,23年如一日,不畏寒暑,呕心沥血,一身风霜,满手老茧,挖山不止,造林不休。他磨秃了17把铁锨和镢头,每件工具上都有他深深的指痕。郭富山用血汗养绿了红嘴山,堪称红嘴山上的新愚公。他虽然逝世了,但他的愚公精神似苍松翠柏,万古长青;他的光辉事迹如江河行地,千秋永存!
(苏震亚)
附录:
1.会宁愚公解说词
从会宁县城出发,沿国道247线向北30公里,到甘沟驿十字折向东,沿国道309线22公里就到红嘴山。
一座小山,一座干旱黄土地上普普通通的山。
一个农民,一个久经风雨的实实在在的农夫。
郭富山,被演绎成会宁愚公的故事。
一
进入红嘴山
看一个农民
走了一辈子的崎岖山路
住了一辈子的黄土窑洞
黄土山坡上
用血肉拳头
砸了一辈子的田埂
挖了一辈子的梯田
种了一辈子的树
二
春风拂过他弯曲的脊梁
黄土看着他挥汗如雨砸在地上
太阳把他的影子烙在黄土坡上
沙尘在他的脸上刻上岁月
他,凝固成一个黄土做成的雕塑
名字叫郭富山
突然震撼般明白
路,真是走出来的
树,真是种出来的
幸福,真是奋斗出来的
三
一个身材并不高大
但又结结实实的农民
一双久经磨炼长满老茧的手
一把烙上深深手印的铁锹
一座久经风雨而又沧桑翠绿的山
一个中央领导和普通农民的故事
一座中国唯一的农民铜像
他(www.chuimin.cn)
有山梁一样的精神
山峰一样的名字
郭富山
四
他把名字留给了家乡那座山
——红嘴山
把铜像留在会宁县城那座山
——东山
风,凛冽地刮过那座山
雨,温柔地飘过那座山
那座被双手抚摸无数遍的山
那座被双手无数遍染绿的山
五
会宁愚公郭富山
一个山一样的人
一个人一样的山
一座藏在大山深处的山
一座一步一步走了一生的山
一座富集得让人思绪万千的山
(李进军)
附录:
2.宋平与郭富山(摘自《宋平在甘肃》)
宋平在甘肃有一位农民朋友,名叫郭富山。郭富山在贫穷落后的会宁山区2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绿化荒山,使宋平深为感动;而宋平的热情支持、亲切关怀,也使郭富山十分敬佩。
在甘肃工作期间,宋平曾三上红嘴山。郭富山去世后宋平提议为他塑像,以志纪念。
甘肃会宁县四房吴公社有个南坡生产队,一年的降雨量只有200~4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以上。严重的干旱,使得这里的人们生活十分艰苦。南坡生产队的红嘴山上,住着一位农民郭富山。他从1964年上山当林业员起,20多年坚持不懈,一个人修了753块梯田,移动土方4.2万米3,植树造林125亩,成活树木约3.8万株,使原本荒秃的红嘴山变成了闻名遐迩的“花果山”。当初,郭富山面对这座光秃秃的大山,他寻思着植树造林首先必须解决的几个高难度问题。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劳作。
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土。红嘴山一圈约2.5公里,阳坡面高178米,阴坡面低但很陡。把水平沟改成一定宽度的条田或坑地,够老汉干很多年的。他白天干,月亮下也干;热天干,寒冬天也干,终于开出千块大小不等的条田。
第二大难题,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但这里的降雨量少得可怜。他把每个树窝都深挖一米,垫上粪肥,再培上田埂,这样雨水就能全留在树窝里。
红嘴山下2公里处有一条涧沟,沟深上百米,除非大旱年景,总有一时稠水时断时续。他一有空便挑起桶担,顺着沟边的羊肠小道到沟底,把水一担一担地挑上山。若遇久旱,山沟里断水,他便去山下更远的井上挑来半咸的“麻水”,一勺一勺地浇在树窝里。冬天,他把涧沟里的冰一块一块地背上山。无论远近,只要路上有积雪,他都扫起背来倒在山上的梯田里。就这样,郭富山以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出了干山枯岭植树造林的奇迹。
1973年5月,宋平在会宁县了解灾情时,听了县上汇报的郭富山事迹,当即决定上红嘴山去看望郭富山。当宋平看到红嘴山上成片的林木和被郭富山磨秃了的7把铁锨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
宋平紧紧地握住郭富山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深情地说:“老郭,你干得好,你创造出了黄土旱塬植树成活的好经验,眼下有困难是暂时的,我帮助你,咱们共同努力吧!”
郭富山万万没有想到省委书记会步行上山看望他,他拉着宋平的手激动地说:“我听你的,宋书记,没有你的话我绝不下山!”宋平对陪同的县委负责人说,干旱地区植树造林,要推广郭富山的经验。他还特地叮咛县委和公社负责人:“听说郭富山积极要求入党很多年了,还在考验他。他对党忠诚,这红嘴山不能作证吗?你们要从政治上关心他,还要多关心郭富山的生活。”
不久,《甘肃日报》刊登了郭富山的事迹,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郭富山“省劳动模范”称号,并表彰了郭富山。
1979年,郭富山当选为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郭富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0年10月和1980年4月,宋平两次上红嘴山,看望郭富山和他的树。
宋平请来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向她介绍了郭富山的事迹。钱部长看了荒山上的树林,赞叹不已。宋平离开甘肃到中央工作后,还时常挂念着郭富山和郭富山造的那片林。
会宁县档案馆收藏着宋平写给郭富山的两封信,读来感人肺腑。
附录:
3.宋平同志给郭富山的两封信
富山同志:
收到你的信,我很高兴,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关怀,这是一个真正劳动人民的信任,作为一名党的工作人员,我感到光荣。定西、会宁是个干旱地区,这里生产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周总理在世时,就非常关怀这里的情况。我在甘肃工作多年,没有什么建树,但是,我确实看到了希望,这里包括你在红嘴山梯田存水、深穴植树的成功给我的启示。现在虽然不在甘肃工作,但我仍然怀念那里的人民和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并且习惯地每天要看看那里的气象预报和月度的生产报表。现在甘肃的情况很好,省委认真贯彻执行胡耀邦总书记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指示,成就显著,你在信上也说了中央的富民政策得到了落实。我相信整个定西地区的情况会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你在红嘴山苦干了半辈子,那里踏遍了你的足迹,流过你无数的汗水,也长满了你亲自栽培的树木。红嘴山的一草一木都给你立下了丰碑。这些都是后话。现在,你身体健壮,还希望你继续奋斗,多多培养接班的青年,好好传授你摸索到的丰富经验和知识。我希望明年能到甘肃看看,定西地区是我必须看的地方,并争取到你家中做客。
祝你健康长寿!
宋平
1984年10月17日
富山同志:
听说你病了,很是惦念。最近病体怎样?希望多多保重,早日好转。你把一生贡献给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你用双手绿化了一座荒山,但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座大山。说明在甘肃中部那样干旱的地区,发扬愚公精神、采取科学方法,实现绿化荒山的愿望是可能的。你为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全心全意、埋头苦干、奋斗一生的献身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遗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你在病痛中没有任何个人考虑,只担心后继无人,担心滥伐过樵,破坏山林。的确,你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但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号召植树种草,保护山林,情况总会好起来的,人民的事业总会有人继承的。你放心养病吧!
祝你早日恢复健康!
宋平
1987年1月28日
宋平写给郭富山的信
附录:
4.心系郭富山
1987年4月9日,宋平听说郭富山去世,十分悲痛。他专门给会宁县委打电话表示深切的哀悼,并送了花圈。
1989年12月,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宋平到会讲话时,专门讲了一段郭富山的事迹和建议给郭富山塑像的意见。
宋平说:“我在甘肃工作时,会宁县有个郭富山,每日拿一把铁锨栽树,把铁锨都用手指磨细了,我看到五六把。他硬是把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山整成了条田,种上了果树和用材林。他人虽已故,但他的精神却化成了一座青山,融入了这片可爱的土地。这样的人不仅要给他树碑立传,还要塑像,到每年清明节,发动青少年学生去追悼纪念。”
根据宋平的建议,甘肃省林业厅和会宁县委县政府给郭富山塑了半身铜像。两米高的汉白玉座基上写着“红嘴山上新愚公郭富山”两行大字,矗立在会宁县城东山的桃花山公园(东山公园)。
2000年7月,宋平来甘肃考察时,和陈舜瑶专门去桃花山(东山),瞻仰了郭富山的铜像。
有关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公益乡村旅游的文章
那个年代,还没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也不过四月一号愚人节,并且齐桓公也未必有现代人的幽默细胞。齐桓公一听就更有兴趣了,仔细打量了一会儿,然后说:我看您的长相、说话,并不愚钝啊,怎么会把您叫作愚公呢?那个愚公挖山不止,人们说他愚,是因为他坚持做一件做不到的事情;而这个愚公自保无力,人们说他愚,是因为他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益。而现在齐国出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愚公只是特例,而管仲却由此想到了更多。......
2023-10-31
愚公谷在惠山右,屋半倾圮,惟存木石。愚公先生交游遍天下,名公巨卿多就之,歌儿舞女、绮席华筵、诗文字画,无不虚往实归。以故愚公之用钱如水,天下人至今称之不少衰。明代邹迪光在此建造园林,因他号愚公,故称其为愚公谷。愚公谷坐落在惠山右边,房屋大部分已经倾倒坍塌,只剩下木料和石头散落在一旁。因此愚公花钱如流水,直到现在,天下颂扬他的人依旧不减当年。......
2023-10-09
唐代长安的郭城呈长方形,东西宽9 721米,南北长8 651米,周围共长36.7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唐代长安的“坊”,可分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唐代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分设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西市南北长1 031米、东西宽927米,东市南北长1 000多米、东西宽924米,面积都约1平方公里。......
2023-10-12
呼猿洞在武林山。好事者施食以斋之,因建饭猿堂。陈洪绶《呼猿洞》诗:慧理是同乡,白猿供使令。呼山山自来,麾猿猿不去⑥。张岱《呼猿洞》对:洞里白猿呼不出,崖前残石悔飞来。呼猿洞就在武林山上。据说,慧理禅师所畜养的黑白猿猴至今还在山中。......
2023-10-09
明·郭登庸梁山雪,春霏雱,下有居人兮驱牛羊,止知武,不知唐。梁山雪兮丘山圮,有客经此憾未已,东望昭陵兮三十里。——录自清·拜斯呼朗纂雍正五年刊本《乾州新志》卷6《艺文下·诗录》。范紫东《乾县新志》录“丘”为“邱”,为避孔丘讳。孔丘即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者郭登庸,字自徵,明应州山阴人。嘉靖十六年任宣府巡抚、副都御史。......
2023-07-29
猴王寨,原名猴儿寨,位于钟祥市客店镇杨庙村、南庄村和邵集村三村交界处的五宝山上,海拔550米。猴王寨呈东西向不规则的扁长型,寨内两端为西峰和东峰,中间为低坡凹地。猴王寨西门外侧笔者第一次考察猴王寨是2004年6月1日。从原陈湾村南行登山,由于在客店镇请的向导迷失了路线,我们在荒林中艰难地穿越了两个多小时,猴王寨仍可望而不可及。......
2023-11-18
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病偻集资[2],隆然伏行[3],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4],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5]。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
2023-11-29
勾践在会稽山上看到了人的智慧,这是他能够走出会稽之围的唯一凭借。就这样,吴人贪眼前之利,放了会稽山上一只今后将吞噬他们的“老虎”。从会稽山上走下来的勾践,要真正成为一只能吞噬吴国的“老虎”,等着他的还有一条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越国虽然侥幸得存,但已印上了吴之“臣国”的耻辱,勾践本人也成了吴王的奴仆。为了解决越国人口不足的问题,勾践下令国中,凡女子十七岁不嫁的,其父母有罪。......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