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余姚腔:中国古代流行声腔

余姚腔:中国古代流行声腔

【摘要】:余姚腔在明初时十分流行,流传于浙江余姚、慈溪一带,系当地的戏文子弟创立的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声腔。[11]由此可见,在成化年间,余姚腔已经出现并跻身于当时的主流声腔之列。这种“滚唱”并不是零星加工,而是余姚腔一种独有的唱腔处理方式。随着昆山腔的兴起,余姚腔逐渐淡出剧坛,转而以其他方式留存于后世涌现的曲种、戏文中。如今再要见盛极一时的余姚腔面貌已然十分困难。

余姚腔在明初时十分流行,流传于浙江余姚、慈溪一带,系当地的戏文子弟创立的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声腔。明代成化年间的进士、后曾任浙江右参政的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中提及余姚腔时写道:“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不耻为之。”[11]由此可见,在成化年间,余姚腔已经出现并跻身于当时的主流声腔之列。此后,余姚腔在祝允明的《猥谈》、魏良辅的《南词引记》以及徐渭的《南词叙录》中均有提及,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还原,在昆山腔尚未崛起之前,余姚腔的传播已经蔚然成风,甚至比海盐、弋阳两腔风头更劲。

在演唱中,余姚腔的唱腔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叫作“滚唱”。所谓“滚唱”,即在原有曲文中加入若干五言、七言的诗句并用流水板急唱。这种“滚唱”并不是零星加工,而是余姚腔一种独有的唱腔处理方式。通常来说,滚唱的篇幅长短不限、句数亦没有明确的规定,常以重复、拆解原句的形式出现,其主要目的是解释剧情、强调戏文,可谓余姚腔唱腔的一大特色。“滚唱”在整个作品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时滚唱的篇幅还会超过原有曲文。譬如在明万历年间余姚腔选本《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中收录的《荆钗记·刮鼓令》曲中,滚唱的片段就超过了原有曲文。在这种独特的音乐修辞下,余姚腔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其他三腔的“杂白混唱、以曲代言”的表演风格。随着昆山腔的兴起,余姚腔逐渐淡出剧坛,转而以其他方式留存于后世涌现的曲种、戏文中。如今再要见盛极一时的余姚腔面貌已然十分困难。(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