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弋阳腔:高亢奔放的民间音乐艺术

弋阳腔:高亢奔放的民间音乐艺术

【摘要】:与海盐腔婉约的风格截然不同,弋阳腔高亢奔放,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弋阳腔因起源于江西弋阳而得名,系宋元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南戏西传至江西东北部,与弋阳当地的方言以及民间音乐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唱腔腔系。除了演唱语言,弋阳腔在表演的许多方面都呈现一种质朴热烈、灵活机动的民间音乐审美习惯。由于弋阳腔声调高亢,又被后世称为“高腔”;又因其深入民间生活又通俗好听弋阳腔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

与海盐腔婉约的风格截然不同,弋阳腔高亢奔放,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弋阳腔因起源于江西弋阳而得名,系宋元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南戏西传至江西东北部,与弋阳当地的方言以及民间音乐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唱腔腔系。与用官话演唱、婉转清雅的海盐腔不同,弋阳腔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阅之”[7],因其形式通俗、以口语为主,因而在各地民间广受欢迎。

除了演唱语言,弋阳腔在表演的许多方面都呈现一种质朴热烈、灵活机动的民间音乐审美习惯。在用腔上,弋阳腔具有“随心入腔”的特点,时常“以信手之板为板,以信手之腔为腔”[8],保留了许多山歌、号子等民间艺术的印迹,颇具民间音乐粗犷奔放、依心而歌、无拘无束的色彩。久而久之,弋阳腔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的演唱方式,“弋阳、四平等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人”[9]。这种“帮腔”形式是弋阳腔表演的一大特色,早期这些帮腔形式较为简单,通常只在每句的末尾数字采用帮腔。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对唱腔艺术化的修辞,帮腔也愈发灵活多变,艺人们创造出各种帮腔形式,有“唱前帮”“唱后帮”“片段帮”“整段帮”等,亦有演员唱前句、后台帮下句,后台先帮腔、演员重复此句等依照不同剧情需求而产生的特殊帮腔法,这使得弋阳腔的音乐极其丰富多彩。此外,为了在唱腔上进一步贴合普通市民的审美趣味,在演唱中还加上了一些口语化的唱词,称为“滚唱”,若是念白则称为“滚白”,为戏曲表演烘托气氛、刻画情境起了很好的作用。(www.chuimin.cn)

由于弋阳腔声调高亢,又被后世称为“高腔”;又因其深入民间生活又通俗好听弋阳腔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在此过程中,弋阳腔结合各地的民间音乐与方言特征,在不同的地域都衍生出了不同的流派。据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在其《剧话》中记载:“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北曲。又谓‘秧腔’,‘秧’即‘弋’之转声。京谓‘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谓之清戏,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人和之,亦有紧板、慢板。”[10]现在我们常听到的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等声调高亢、情感热烈的戏曲便皆属于高腔即弋阳腔腔系。或许正是这种“接地气”的表演风格,使弋阳腔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能在海盐腔、余姚腔逐渐式微、昆山腔作为后起之秀迅速崛起时,仍然占据半壁江山,与后者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