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戏曲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杂剧与南戏。宋杂剧是宋代源自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歌舞杂戏。在宋杂剧中,主要的角色行当有“末泥”“副末”“副净”“装旦”“引戏”“装孤”等。宋代杂剧的出现无论是对宫廷表演还是对市民音乐,无疑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表演形式很快风靡,在宋代成为市民音乐艺术的代表。......
2023-11-19
到了元代,宋杂剧与南戏均有了新的发展。在宋杂剧与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诸多民间曲艺的音乐素材之后,又逐渐形成了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即元杂剧。与南戏一样,元杂剧运用的也是曲牌体音乐,但由于其音乐来源大多是大曲、曲子、鼓子词、唱赚等北方的唐宋旧曲以及部分新调,故而又被称为“北曲”。元杂剧兴起之初,其主要流行地区是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山东、河北一带,与南戏遥相对峙,其旋律特征、表演形式也与南戏有着很大的差别。
图5—5 元《大行散乐忠都秀》,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内杂剧壁画
从音乐上来讲,北曲节奏明快、风格刚健,其唱腔形成严格的“一折—一宫—一套”的结构,即每一折用同一宫调若干不同的曲牌构成其音乐部分。这些曲牌连缀的整体被称为“套数”,有着固定的连缀格式,形成一个由“引子”“若干曲牌”“尾声”构成的音乐结构。通常来说,一部完整的杂剧由四到五折戏构成,有时也会在第一折开始之前加上类似开场序幕性质的“楔子”用以吸引观众。元杂剧的角色较之宋杂剧有着一定的增加完善,主要有末、旦、净、丑、外、杂几种角色,主要的表演方式分成“演唱”“宾白”与“科”三部分。但在表演时,大部分角色并不演唱,而是由正末或正旦这样承担主要角色的艺人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只说不唱。这种表演形式与音乐安排,显然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宋代民间曲艺诸宫调的影响。
虽然元杂剧较南戏为晚出,但自其勃兴之初便受到了大量文人的重视,因而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发展得比南戏更快,一时间风头无两。之所以如此,或许与宋末元初的政治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宋、金、元政权交替之际,许多汉族知识分子深感在政途上无望。处于“九儒十丐”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动荡的时局以及由此滋生的许多问题,文人们胸中郁郁、文思勃发。因而当时许多文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毅然投身到元杂剧的创作中去,编写了大量优秀的杂剧作品。据钟嗣成所著《录鬼簿》收录,当时重要的元杂剧作家共有一百五十余名,剧目有四百余种。经过历史沉淀与朝代更迭,留存至今的元杂剧还有一百三十余种,可见当时杂剧作品数目之多。
与宋金杂剧以及南戏一样,元杂剧中反映民间疾苦、呼吁人间正道的作品比比皆是。文人们对杂剧的关注和参与并未使得元杂剧呈现一派风花雪月的旖旎瑰丽,反而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济世精神与有补于世的艺术旨归。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www.chuimin.cn)
《感天动地窦娥冤》拢共四折,讲尽了窦娥悲壮不屈的一生。窦娥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一个落魄书生,为了筹进京赶考的盘缠,将年仅七岁的女儿许给了蔡婆为童养媳。窦娥十七岁时与蔡婆的儿子成婚,可没多久丈夫便死了,只剩下婆媳两人相依为命。当地有个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张老儿欺负婆媳两人无所依靠,想要威逼窦娥嫁给张驴儿。窦娥不从,张驴儿便寻来毒药掺在羊肠汤中,想要毒死蔡婆再强娶窦娥,却不想误杀了张老儿。张驴儿恼怒不已,诬谄说窦娥毒害了自己的父亲,告到了官府。然而知府却是个贪赃枉法的小人,收了张驴儿的钱便要坐实窦娥的罪名。他们见窦娥受尽酷刑仍然不认罪,便威胁要严刑逼供蔡婆,这才使得窦娥含冤招供。在临刑前,窦娥这一弱女子向苍天发了三个毒誓,若她是清白的,一则“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二则“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三则“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这一件件、一桩桩,是杂剧作家借着戏文字字泣血地对当时社会的失序与道德的失常做出的最坚决、最彻底的反抗。这些虽然“门第卑微、职位不振”却“高才博艺”的文人有着不亚于任何时代文人的悯人情怀与斗争精神。他们借着杂剧教世人别忠奸、辨贤愚、明道德,在唱念做打与吟哦诵叹中推行道德教化,以补于世。
图5—6 李斛作 关汉卿画像
由于大量文人的参与以及杂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元杂剧自兴起便发展得如火如荼,相较之下,南戏的发展却显得缓慢不前。但到了元末明初,随着元杂剧的衰落,南戏开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作品结构、音乐运用以及角色分配上形成与北方杂剧截然不同的表演风格。
在曲牌唱腔上,南戏一般以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风格较之北杂剧更为细腻婉约。在发展的过程中,南戏亦吸收了北曲的诸多曲牌加以融合,逐渐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在角色行当的安排上,南戏的行当与杂剧略有不同,共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在表演时,较之杂剧一人唱到底的方式,南戏显得更为自由灵动,并无一人独唱的规矩,反而增加了许多对唱、同唱、合唱、轮唱的表演形式,根据剧情需要变幻各种表演方式,较之杂剧,这种多元的安排显然在表情达意上有了不少优势。随着南戏艺术形式的不断成熟,不少文人也开始参与南戏的创作,在元末明初诞生了《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本”以及《琵琶记》等优秀的南戏作品,为之后传奇剧体制的确立打下了方方面面的基础。
有关遇见中国音乐艺术·古代篇的文章
宋代的戏曲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杂剧与南戏。宋杂剧是宋代源自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歌舞杂戏。在宋杂剧中,主要的角色行当有“末泥”“副末”“副净”“装旦”“引戏”“装孤”等。宋代杂剧的出现无论是对宫廷表演还是对市民音乐,无疑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表演形式很快风靡,在宋代成为市民音乐艺术的代表。......
2023-11-19
宋代比较突出的戏曲形式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秦桧大怒,将伶人下狱,致使有人于狱中死亡。南戏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其形态是糅合民间歌舞小戏、宋杂剧、说唱艺术等诸多艺术手段而最终形成的,是中国南方最早形成的以歌舞表演故事的舞台表演艺术。据目前研究的结果,已知的南戏戏文有百余种,它与北方的杂剧并列,是我国戏曲的两大流派,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023-08-19
由于杂剧占据了中心位置,其他艺术样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式微,木偶戏的演出似乎也淡出了都市。元代正史中对木偶戏没有详细记载,仅有几处提及木偶戏,也是禁止或者否定的。从这条禁令来看,元朝统治者对于民间戏剧样式也是持禁止态度的。以上元杂剧中提到的“傀儡棚”并不是实指木偶戏的演出,而是通过木偶戏演出场景、演出舞台等抒胸臆,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这一点和唐宋以来以木偶戏演出感怀人生是一脉相承的。......
2023-08-16
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中原传入,种类丰富,有杖头木偶、铁枝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流行于广东各地。到明清时期,粤西杖头木偶和广东提线木偶已十分兴盛。大型杖头木偶广东提线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兴梅、潮汕地区,潮语地区又叫柴头戏,据说是明朝初年由闽南传入广东潮州,而后在兴宁、梅州及东江一带流行。兴梅及东江一带的提线木偶造型精致,高度为65至75厘米,其中五华县的木偶形体较大,高度为109厘米。......
2023-08-16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①,西临流黄②,北望诸,东望长右③。《北山经》的求如之山,有诸河。丹朱的子孙建立了一个国家,即《海外南经》的讙头国,也即丹朱国。《南次二经》记述的南方山系第二列山脉的第一座山,叫柜山。⑦鮆(cǐ)鱼:据《北次二经》县雍之山记载,鮆鱼“其状如儵而赤鳞,其音如叱,食之不骄。”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2023-11-20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文人奇谈戏的题材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作者或友人的亲身经历;二是地方见闻或前人笔记。地位的差距、家长的反对等都是他们分手的常见原因。及识余,余亦姑勿究其颠末,以诏此奇也。这固然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但足以表明这件奇闻对作者的震撼。姚燮欲为其赎身却苦奈囊中无资,只得怅恨作别。......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