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元代杂剧与南戏的新发展

元代杂剧与南戏的新发展

【摘要】:到了元代,宋杂剧与南戏均有了新的发展。元杂剧兴起之初,其主要流行地区是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山东、河北一带,与南戏遥相对峙,其旋律特征、表演形式也与南戏有着很大的差别。虽然元杂剧较南戏为晚出,但自其勃兴之初便受到了大量文人的重视,因而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发展得比南戏更快,一时间风头无两。

到了元代,宋杂剧与南戏均有了新的发展。在宋杂剧与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诸多民间曲艺音乐素材之后,又逐渐形成了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即元杂剧。与南戏一样,元杂剧运用的也是曲牌体音乐,但由于其音乐来源大多是大曲、曲子、鼓子词、唱赚等北方的唐宋旧曲以及部分新调,故而又被称为“北曲”。元杂剧兴起之初,其主要流行地区是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山东、河北一带,与南戏遥相对峙,其旋律特征、表演形式也与南戏有着很大的差别。

图5—5 元《大行散乐忠都秀》,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内杂剧壁画

从音乐上来讲,北曲节奏明快、风格刚健,其唱腔形成严格的“一折—一宫—一套”的结构,即每一折用同一宫调若干不同的曲牌构成其音乐部分。这些曲牌连缀的整体被称为“套数”,有着固定的连缀格式,形成一个由“引子”“若干曲牌”“尾声”构成的音乐结构。通常来说,一部完整的杂剧由四到五折戏构成,有时也会在第一折开始之前加上类似开场序幕性质的“楔子”用以吸引观众。元杂剧的角色较之宋杂剧有着一定的增加完善,主要有末、旦、净、丑、外、杂几种角色,主要的表演方式分成“演唱”“宾白”与“科”三部分。但在表演时,大部分角色并不演唱,而是由正末或正旦这样承担主要角色的艺人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只说不唱。这种表演形式与音乐安排,显然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宋代民间曲艺诸宫调的影响。

虽然元杂剧较南戏为晚出,但自其勃兴之初便受到了大量文人的重视,因而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发展得比南戏更快,一时间风头无两。之所以如此,或许与宋末元初的政治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宋、金、元政权交替之际,许多汉族知识分子深感在政途上无望。处于“九儒十丐”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动荡的时局以及由此滋生的许多问题,文人们胸中郁郁、文思勃发。因而当时许多文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毅然投身到元杂剧的创作中去,编写了大量优秀的杂剧作品。据钟嗣成所著《录鬼簿》收录,当时重要的元杂剧作家共有一百五十余名,剧目有四百余种。经过历史沉淀与朝代更迭,留存至今的元杂剧还有一百三十余种,可见当时杂剧作品数目之多。

与宋金杂剧以及南戏一样,元杂剧中反映民间疾苦、呼吁人间正道的作品比比皆是。文人们对杂剧的关注和参与并未使得元杂剧呈现一派风花雪月的旖旎瑰丽,反而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济世精神与有补于世的艺术旨归。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www.chuimin.cn)

《感天动地窦娥冤》拢共四折,讲尽了窦娥悲壮不屈的一生。窦娥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一个落魄书生,为了筹进京赶考的盘缠,将年仅七岁的女儿许给了蔡婆为童养媳。窦娥十七岁时与蔡婆的儿子成婚,可没多久丈夫便死了,只剩下婆媳两人相依为命。当地有个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张老儿欺负婆媳两人无所依靠,想要威逼窦娥嫁给张驴儿。窦娥不从,张驴儿便寻来毒药掺在羊肠汤中,想要毒死蔡婆再强娶窦娥,却不想误杀了张老儿。张驴儿恼怒不已,诬谄说窦娥毒害了自己的父亲,告到了官府。然而知府却是个贪赃枉法的小人,收了张驴儿的钱便要坐实窦娥的罪名。他们见窦娥受尽酷刑仍然不认罪,便威胁要严刑逼供蔡婆,这才使得窦娥含冤招供。在临刑前,窦娥这一弱女子向苍天发了三个毒誓,若她是清白的,一则“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二则“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三则“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这一件件、一桩桩,是杂剧作家借着戏文字字泣血地对当时社会的失序与道德的失常做出的最坚决、最彻底的反抗。这些虽然“门第卑微、职位不振”却“高才博艺”的文人有着不亚于任何时代文人的悯人情怀与斗争精神。他们借着杂剧教世人别忠奸、辨贤愚、明道德,在唱念做打与吟哦诵叹中推行道德教化,以补于世。

图5—6 李斛作 关汉卿画像

由于大量文人的参与以及杂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元杂剧自兴起便发展得如火如荼,相较之下,南戏的发展却显得缓慢不前。但到了元末明初,随着元杂剧的衰落,南戏开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作品结构、音乐运用以及角色分配上形成与北方杂剧截然不同的表演风格。

在曲牌唱腔上,南戏一般以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风格较之北杂剧更为细腻婉约。在发展的过程中,南戏亦吸收了北曲的诸多曲牌加以融合,逐渐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在角色行当的安排上,南戏的行当与杂剧略有不同,共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在表演时,较之杂剧一人唱到底的方式,南戏显得更为自由灵动,并无一人独唱的规矩,反而增加了许多对唱、同唱、合唱、轮唱的表演形式,根据剧情需要变幻各种表演方式,较之杂剧,这种多元的安排显然在表情达意上有了不少优势。随着南戏艺术形式的不断成熟,不少文人也开始参与南戏的创作,在元末明初诞生了《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本”以及《琵琶记》等优秀的南戏作品,为之后传奇剧体制的确立打下了方方面面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