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曲子”有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既可以指一种兴起于隋唐、成熟于宋的词体歌曲形式,又可以单指在这种歌曲中用于填词的曲调部分。通常,这些曲牌来自隋唐以来的曲子、民歌、大曲以及法曲的片段。......
2023-11-19
与乐论思想同样蓬勃发展的是周秦时期的乐律理论。随着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完善、器乐种类的增加以及演奏、演唱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音乐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确立了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并且,在当时我国出现了古老的取律方式“三分损益法”,并由此总结出了“三分损益律”。
最早记载“三分损益法”的文献是《管子·地员》,在这篇扎根于大地的文献中,详细记载了“三分损益”的方法及其生律过程:“凡将起五音者,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51]三分损益法中的“损”“益”就是减少弦长与增加弦长的意思,其原理是先确立一个振动体即弦的长度,将其划分为均匀的三等分。当去掉其1/3的长度余留2/3时,便是“三分损一”;若再加上新弦长的1/3得4/3时,便是“三分益一”。每“三分益一”,得到的是原有音高的下方四度音;每“三分损一”,得到的是原有音高的上方五度音。这两个步骤交替进行,以此生律。因而上述引文可以直接用公式表示:
宫:(1×3)4=81
徵:81×4/3=108
商:108×2/3=72
羽:72×4/3=96
角:96×2/3=64
按照这一算法得出的五音,按照高低顺序排列,便能得到一个五声调式音阶。《管子》中只提出了“三分损益法”的基本运算法则并计算了五个音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了合乐以及旋宫的音乐实践需求,又进一步以“三分损益法”为基础,计算出“十二律吕”。在《吕氏春秋》中,详细记录了十二律吕的名称与相生的顺序:“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5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十二律中,每向上生一个纯五度,便包含了八个律,因而向上生五度又称为“隔八相生”。
但是与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不同,以三分损益法得到的十二律有大小全音(204音分/180音分)与大小半音(104音分/90音分)之分,且大全音并不能等分成两个等比的半音。当相生十二次重新回到黄钟时,实际的音高比原黄钟高出了24音分,并非一个平均的律制,故而使用这种方法生律难以自由地旋宫转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后世的律学家殚精竭虑不断尝试,先后出现了汉代京房的“六十律”、南朝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然而都未能完全解决。直到明代郑王朱厚烷的长子、律学家朱载堉的“新法密率”出现,才彻底地解决了十二律旋宫的问题。
人们之所以对生律如此重视,除了音乐实践上的考虑外,还有文化意义上的考量。自周秦起,五音十二律除了是具体的唱名、音高,亦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指涉与隐喻。早在《管子·地员》提及“三分损益”时,便将“五音”与大地关联,用不同的比喻道出五音各自的特征与属性。“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其水仓,其民强”;“见是土也,命之曰四施,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商。其水白而甘,其民寿”;“见是土也,命之曰三施,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宫。其泉黄而糗,流徙”;“见是土也,命之曰再施,二七一十四尺而至于泉。呼音中羽。其泉咸,水流徙”;“见是土也,命之曰一施,七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徵。其水黑而苦”[53]。又:“凡听徵,如负猪豕。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羊群。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54]。
这种将音声回归大地、关联自然的解释与周秦时期的许多典礼用乐、用色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逐渐构成了后世完整的五行、五音、五色、五方、五脏等文化符号的一一对应关系。
除此以外,在许多文献中还将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关联,譬如在《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等文献中,曾对十二律配十二个月以及各月、各律的不同属性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后世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增加了十二节、十二气、天干地支等内容,构成一个内部逻辑严密、彼此互相印证的乐律宇宙体系。
周秦时期的乐律理论或许的确尚未达到完满,但那一时期将“乐”作为桥梁,上承苍穹、下接大地的乐律体系却是其他文明的乐律理论中都没有的文化瑰宝。这一体系古老而鲜活,它超越时间与空间,长期运作于中国古代音乐实践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丰沛而瑰丽的“乐律”宇宙。
【注释】
[1]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292页。
[2]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87页。
[3]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59页。
[4]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17页。
[5]郑玄注,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周礼注疏》,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708页。
[6]郑玄注,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周礼注疏》,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711页。
[7]郑玄注,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周礼注疏》,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674页。
[8]左丘明编撰,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004页。
[9]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711页。
[10]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719页。
[11]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39页。
[12]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5页。
[13]郑玄注,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周礼注疏》,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卷2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714页。
[14]郑玄注,贾公彦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周礼注疏》,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卷2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712页。
[15]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页。
[16]景中译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62页。
[17]景中译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57页。
[18]景中译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60页。
[19]景中译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60页。
[20]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094页。
[21]陈秉才译注:《韩非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53页。(www.chuimin.cn)
[22]卢苇、张赞煦点校:《史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599页。
[23]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00页。
[24]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5页。
[25]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8页。
[26]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8页。
[27]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8页。
[28]郑玄注,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礼记正义》,引自《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卷5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603页。
[29]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59页。
[30]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36页。
[31]卢苇、张赞煦点校:《史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597页。
[32]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31页。
[33]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5页。
[34]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69页。
[35]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47页。
[36]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72页。
[37]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96页。
[38]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00页。
[39]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00页。
[40]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00页。
[41]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02页。
[42]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04页。
[43]李小龙译注:《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38页。
[44]李小龙译注:《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39页。
[45]李小龙译注:《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47页。
[46]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606页。
[47]饶尚宽译注:《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87页。
[48]饶尚宽译注:《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01页。
[49]饶尚宽译注:《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9页。
[50]饶尚宽译注:《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87页。
[51]《管子校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第311—312页。
[52]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吕氏春秋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第155页。
[53]《管子校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第311—312页。
[54]《管子校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第311—312页。
有关遇见中国音乐艺术·古代篇的文章
所谓的“曲子”有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既可以指一种兴起于隋唐、成熟于宋的词体歌曲形式,又可以单指在这种歌曲中用于填词的曲调部分。通常,这些曲牌来自隋唐以来的曲子、民歌、大曲以及法曲的片段。......
2023-11-19
北宋时期,瓦肆便在汴京出现,之所以叫“瓦子”,是取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最初的瓦子是一种“易聚易散”的临时性的娱乐游艺集散场所。图5—7清陈枚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勾栏瓦舍瓦肆一出现,便在市民阶层中广受欢迎,据统计,最初汴京的瓦肆共有九处,到了南宋时期数量便成倍增加,成为集商业贸易、餐饮茶馆、表演娱乐于一体的市民活动中心。......
2023-11-19
华夏文明的创世神话既崇高神秘,又充满了人情味。在完成了叩拜句芒的一系列仪式后,音乐仍然在继续。神话与音乐的联系不仅仅停留在神明们各自的祭祀乐舞中,上古神话中的音乐往往具有象征性,有着超乎自然的神奇力量,许多时候神迹便借由音声得以实现。事实上,在早期的音乐实践、音乐事项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音声与乐声。......
2023-11-19
国与国之间,互有关联、彼此依存,形成一张庞大的周王朝统治网络。周公制定了一套极为详尽的规则,这一套规则便是“礼乐制度”。对周天子及诸侯国的太子而言,对乐的学习亦同样规范严格,甚至其中的规则更为细化。所谓“乐德”,指的是在习乐过程中应当掌握的六种道德规范。随着必修的学业逐渐完成,国子们也慢慢步入了成年,开始正式参与“礼”的活动。......
2023-11-19
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音乐的时间上限可以追溯到迄今发现的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下限至清王朝灭亡的1911年,音乐文化的空间遍及亚洲东方古代中国广阔的疆域。唐燕乐中最突出、最辉煌的是大曲,它集中代表燕乐的全部艺术成就,将中国的宫廷音乐推向了顶峰。社会矛盾的激烈,还促进了戏曲艺术及其音乐的发展成熟,杂剧和南戏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2023-08-30
宋代的戏曲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杂剧与南戏。宋杂剧是宋代源自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歌舞杂戏。在宋杂剧中,主要的角色行当有“末泥”“副末”“副净”“装旦”“引戏”“装孤”等。宋代杂剧的出现无论是对宫廷表演还是对市民音乐,无疑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表演形式很快风靡,在宋代成为市民音乐艺术的代表。......
2023-11-19
昆山腔简称“昆腔”,又称“昆曲”,因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最初,昆山腔只是一种流行于昆山地区的地方小戏,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就已经有其雏形出现。但在那时,昆山腔已经展现了有别于其他诸腔的一些性格特征。昆山腔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被世人广为传唱,则是受益于曲圣魏良辅的大力改革。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初衷,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无疑是全面而细致的。新昆山腔上演的第一个剧本是剧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
2023-11-19
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宫内的梨园又称“本院”,开元二年间建于蓬莱宫。天宝十四年杨贵妃生日时,玄宗为其设宴骊山长生殿,宴飨之际,梨园小部音声便献奏新曲为杨贵妃庆祝。......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