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如此处心积虑、威武贤德、英明神勇地面对四邻发表讨伐夏朝的宣言。因客观条件所限,夏朝目前只能定位为传说或者传疑时代,其标志性的音乐舞蹈艺术建筑缺少确凿的时代性文字记载和其他的铁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尤为可贵的就是夏商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乐师和专门教育场所瞽宗,以及集演唱、演奏、教育为一体的乐师瞽朦。从《中国音乐通史》的记载可知,从夏商开始,这一项工作也已经粉墨登场。......
2023-10-27
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与成熟给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公元前2000年,华夏民族从陶土与铜混用的时代正式过渡到青铜时代,此时大禹之子启废除了禅让制开启了夏朝,中国自此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艺术愈发得到重视,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音乐演奏,出现了一批青铜乐器。
在夏朝之前,中国便已经有制铜用铜的经历了。在属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便曾出土了黄铜制的管,龙山文化时期铜器的运用更为广泛,开始出现小铜刀等日常工具。但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则是在夏朝,因为铜制品在那时不仅仅是器皿,更是一种社会符号与文化象征。仔细观察夏商时期的青铜器便会发现,那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青铜容器。如青铜簋、青铜鼎、青铜斝、青铜爵、青铜瓿、青铜罍等。在这些器皿中既有食具,又有饮具,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饮食”器皿背后隐含的是祭祀先祖、神灵以及规约礼法、权力的意指与文化符号,所谓饮食用器实则就是礼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皿中融入了社会功能、政治意愿、宗教崇拜以及审美情怀,因而在这巫术正兴、礼乐未央的时代里,与这些青铜器皿同样被需要的便是青铜乐器。
铜制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夏商时期出土的打击乐器有铜铃、铜鼓、铜铙、铜镈等,许多乐器是在同类陶制乐器的基础上用铜改良而成的。譬如铜铃,总体形制与陶铃如出一辙,但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优势,铜铃的内部构造与部件的制作较之陶铃有着飞跃式的进步。1953年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代后期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约 3 300年的铜铃,从图中可以看到其形制大抵延续了陶铃的样式。
图1—15 大司空铜铃
该铜铃的铃体、铃舌皆为青铜铸成,铃舌一端细长,另一端呈球形,顶端有小孔用于悬挂,这样的铃舌更易于演奏出美妙的音色。此外,铃上钮梁结实,呈完美的拱形,上端可见明显的缚绳痕迹,较之陶铃只在上端打孔悬挂的方式而言,这样的钮梁更方便铜铃音声悠扬传播。(www.chuimin.cn)
同样悬挂演奏的铜类乐器还有铜钟。最初,“钟”的概念比较宽泛,曾被用作古代铜制乐器的统称,后来人们才逐渐加以区分。其中,将口朝下悬挂演奏的称为“钟”,“钟”体系的内部也有进一步的区分,譬如有甬和旋环的称为“甬钟”,无甬但又悬挂用钮的则称为“钮钟”,体积较大的“钮钟”又称为“镈钟”。江西新干县曾出土了一枚商代镈钟,呈合瓦体,有上端钮可用于悬挂演奏。与钟放置方式相反,另有一类口朝上、有柄的称为“铙”。商代的铙演奏方式较为多样,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几件大小不同的铙合奏。合奏的数目不定,有三件一组,也有五件一组。198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曾出土了一组三件的编铙,在更早些的1976年于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了一组五件的编铙。这些铜铙成组出现,有明显的大小区分,每一枚铙都能演奏正鼓音与侧鼓音两个音,可见当时编铙配合上其他乐器已经能演奏较为复杂的旋律了。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既然有钟铃铙镈,自然便有铜鼓相和。虽然改用铜制,但铜鼓在形制上仍充满了各种隐喻。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了一具商代晚期的铜鼓,为模仿牛皮鼓面,制作者刻了许多纵横的纹路,两侧鼓面的周围均有三周钉纹,用以模仿原来木鼓、陶鼓蒙皮所用的冒钉。
乐器制造工艺的进步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同时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对乐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自然界唾手可得的材料到炙土烧陶,再到冶炼青铜,音乐文明依托着器物的进步而趋于成熟。
图1—16 商代铜铙
有关遇见中国音乐艺术·古代篇的文章
商汤如此处心积虑、威武贤德、英明神勇地面对四邻发表讨伐夏朝的宣言。因客观条件所限,夏朝目前只能定位为传说或者传疑时代,其标志性的音乐舞蹈艺术建筑缺少确凿的时代性文字记载和其他的铁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尤为可贵的就是夏商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乐师和专门教育场所瞽宗,以及集演唱、演奏、教育为一体的乐师瞽朦。从《中国音乐通史》的记载可知,从夏商开始,这一项工作也已经粉墨登场。......
2023-10-27
4夏商的社会经济1.农业夏朝时期,农业知识开始变得丰富。商朝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不是以石头工具而是以金属工具为主。郑州发掘出土的商朝早期的青铜文物表明,当时已有非常高超的青铜器制造技术。这说明商朝时期的铜范技术已经非常纯熟。夏朝有两种征收田赋的方式,一种是收受定额农业税,另一种是土贡。夏朝设定这个定额的田赋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的。......
2023-12-03
由于夏商文化南渐,这一时期的赣鄱文明出现了迥异于之前土著文化的众多特征,各方面都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中原夏商文化的先进性。《江西通史》先秦卷对夏文化南渐时期的赣北地区地域文化特征做了如下的描述:第一,工具制作技术有所提高。这应是受到东方良渚文化影响所致。商文化南渐对赣北地区的影响更加深刻,形成了卓著特色的吴城方国文明。......
2023-09-25
夏、商、周很可能就是在三个不同区域所产生的三种不同的新石器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例如夏、商、周都有其始生神话。让我们整理一下,最早有黄帝,从黄帝的儿子引申出不同世系,传下夏、商、周这三支,鲧、契、后稷是他们各自的始祖,而这三个始祖是同时期的人。《史记》已经明确记载,这三个朝代背后有三支长远的世系,而且这三支是同时建立、同时存在的,并不是单纯的先后顺序。......
2023-08-28
三国两晋及十六国时期,中原政权交替频繁,呈割据局面。三国鼎立,彼此之间战乱频发。随着280年西晋灭吴,三国时期结束,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饮酒、服药、清谈成为其表现形式。八王之乱时期,天灾横行,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北方人民或迫于生计、或为避难,更有甚者为当时统治者所强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352年,氐人苻坚称皇帝,国号秦,史称前秦。......
2023-10-27
考古资料证明,赣北地区的九江、德安、九江县、瑞昌一线,是中原夏商文化与江南土著文明交互影响最明显的区域,瑞昌地处吴城方国文明北缘与中原夏商文明南渐交汇区的前沿,两种文明交互影响更为明显。夏商文化南渐在瑞昌地区留下的烙印,主要体现在历史传说与考古遗迹中。文化遗址方面,这一时期瑞昌地区已发现的遗址主要有螺石口遗址、求雨墒遗址、檀树咀遗址四层、铜岭遗址。......
2023-09-25
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该时期的中国文化,在跌宕起伏的大变动中经受了血与火的锻铸,拥有了包容万千的生命活力。游牧民族所产生的游牧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在撞击和交融过程中各自都发生了变化。蒙古族以游牧民族气质入主中原,统一中国,但终归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同化。发达、便利的交通,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023-08-30
汉唐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关于非固定音乐体裁组合用乐下的弹拨乐器组合的记载十分有限,仅见于部分人物叙述以及文学作品中。[57]可见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原固有乐器的组合状态。综上,由于非官方系统弹拨类乐器组合形式存在很大的自由性,所以单就散见在汉唐时期的有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来看,很难整理出其流变的脉络。在这一时期,其被广泛地使用在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
2023-10-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