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劳动人民文化宫:现代化绿色休闲公园!

劳动人民文化宫:现代化绿色休闲公园!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馆并称为重庆市三大标志性建筑。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集文化娱乐、休闲、职工文化培训的重要活动场所。文化宫电影院和文化广场更是全市性集会和节日举行大规模游园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改造后的文化宫占地面积达到120亩,使用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拥有五大特色功能区,绿化率将达65%,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绿色休闲公园。

CHONGQING WORKING PEOPLE'S CULTURAL PALACE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

建筑时间:

1951年动工

1952年竣工

建筑类型:

公共建筑、园林建筑

建筑设计师:

龚达麟、庄人青等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二路,始建于1951年7月,1952年落成,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亲自题写宫名。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馆并称为重庆市三大标志性建筑。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集文化娱乐、休闲、职工文化培训的重要活动场所。文化宫电影院和文化广场更是全市性集会和节日举行大规模游园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文化宫包揽了众多重庆家庭的欢乐时光,承载了许多老重庆人的记忆。从各种演出到各种技能大赛,从露天电影到灯光球场,从露天泳池到各类花展,文化宫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老中青三代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耍事”。直到现在,附近的老街坊仍然会到文化宫去游园下棋散步。

2009年,文化宫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造,环境面貌和服务功能都得到很大提升与改善。改造后的文化宫占地面积达到120亩,使用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拥有五大特色功能区,绿化率将达65%,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绿色休闲公园。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设计者

龚达麟

Architectural Designer of

Chongqing Working People’s Cultural Palace

DALIN GONG

龚达麟(1926-2008),浙江镇海人。曾师从著名油画大师颜文樑学习西画,毕业于上海“私立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学习建筑。

1950年,被作为人才从上海招聘到重庆建筑公司设计部工作,先后在重庆市建工局设计处、重庆市城建委规划科、重庆市设计院、成都的西南设计院等单位工作,并在重庆市设计院职工大学任教。后在重庆市设计院退休。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讲,他的作品能流传下来为人们所用,就是对建筑师精神和业绩最好的褒奖!

龚达麟次女

龚红梅

Dalin Gong’s

Daughter

HONGMEI GONG

1956出生,

重庆市设计院职工,2008年退休。

龚达麟长子

龚国全

Dalin Gong’s

Eldest Son

GUOQUAN GONG

1949年出生,

重庆越剧团演员,重庆话剧团美工,2009年退休。

龚达麟手绘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门效果图与鹅岭公园望江亭效果图。 龚红梅 供图

Q:您能回忆一下您父亲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吗?

A:龚国全

父亲出生于1926年,浙江镇海人。父亲曾师从著名油画大师颜文樑学习西画,后毕业于梁思成的嫡传弟子刘鸿典大师任校长的“私立宗美建筑专科学校”,所以父亲在50年代设计的文化宫大门和礼堂都比较现代。

父亲很热爱学习。我记得,20世纪50年代,父亲工资就是一百多块。他会花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钱来买书。那个时候,每个星期天,他都会去书店,买建筑、美学方面的一些杂志、图书、画册。父亲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会把所有看到有用的文字和图片剪下来,分门别类地贴起来保存。他经常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发表美学和建筑方面的文章。

A:龚红梅

父亲是作为引进人才到重庆来的。1950年11月,重庆建筑公司设计部到上海去招人,父亲被选中。当时,重庆还是西南大区首府。后来,父亲先后在重庆市建工局设计处、重庆市城建委规划科、重庆市设计院工作。其间,父亲还调到成都的西南设计院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又调回到重庆市设计院。父亲的工作履历非常丰富,不仅长期在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工作,还在重庆市设计院职工大学任教,用毕生所学,传道授业,培养人才。

Q:请谈谈您父亲主持或者参与设计的一些工程和建筑作品。

A:龚红梅

父亲到重庆工作后,一直都在建筑和规划两个领域工作。父亲主持或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城市规划,以及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的设计。比如20世纪50年代,父亲参与了我们熟悉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整体规划和主要建筑的设计工作;20世纪80年代,重庆人民村成片改造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人民村片区与大礼堂隔街相望,是改革开放后重庆当时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区整体改造建设项目,对重庆的城市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20世纪50年代,父亲还参与了杨家坪一个大型居民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将当时的规划设计经过写成论文,发表在了《建筑学报》上(1958年第10期)。另外,父亲还参与了鹅岭公园以及南温泉的规划。鹅岭公园里的绳桥就是父亲设计的。我们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去逛鹅岭公园还给我们介绍过。

Q:您父亲作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设计者之一,给你们聊到过他的设计吗?

A:龚国全

(上图)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门与全景。

(下图)从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里面往外看。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处 供图

记得父亲接到文化宫大门的设计任务后,从构思到落笔,夜以继日地绘图,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父亲给我谈到过他的设计理念。他认为,文化宫是为劳动人民设计的,那么大门就应该是开放式的,所以他设计了4根柱子架空的造型。整个大门设计成了一个圆弧形,父亲说,一方面是因为场地比较窄,又要显现出大门的气势,另外一方面则是他认为世界和宇宙都是圆的,文化宫大门也应该用弧形来作为连接。

文化宫大门的两侧,父亲还分别设计了一个欧式喷泉,线条很精美,跟大门相得益彰。不管是走近看,还是远看,这个大门都很大气,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到空间的局促和狭小。我觉得父亲能做出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他既学过美术,也学过建筑,所以他在设计建筑的时候更喜欢美感和内涵的表达。

当然,父亲也很重视建筑结构。他专门给我讲过文化宫礼堂的建筑特点。礼堂是个很现代的欧式风格建筑,大厅很宽,跨度很大,但没有一根柱子,而且二楼看台的下面也没有一根柱子。父亲说要做出这样的空间结构,是需要很高建筑水平的。在那个年代,这非常不容易。

龚达麟绘制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设计图(部分)。 重庆市设计院 供图

A:龚红梅

其实,关于文化宫大门还有一个故事,可能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文化宫大门上,“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几个大字,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而大门背面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标语,则是由我父亲手写的。每次说到这点,我父亲都很骄傲。

2005年,父亲参加重庆市举办的重阳节百寿宴活动。那次活动上,父亲看到文化宫大门的历史照片被收录进了三峡博物馆展出。他很欣慰,精神饱满地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那年,他已经79岁高龄了。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处 供图

Q:作为设计者的子女,你们在文化宫游玩时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呢?

A:龚国全

那当然是非常自豪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文化宫玩,走过大门时就会拍着胸口给小伙伴说,这是我爸爸设计的,而且因为父亲的关系,我们能说出很多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这自然是件很得意的事情。

那个年代,不管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去文化宫玩。去看露天电影、游泳、打夜场篮球,很多活动。我记得,最早的时候文化宫里还有个动物园,有猴山,也有老虎。我们家离文化宫也比较近,经常放学就过去转一圈。周末的时候,父亲也常常和我们一起去文化宫。他在回廊那个地方跟人下棋或看书,我们就在周边玩。

A:龚红梅

文化宫有很多演出,我从小就喜欢去看。但让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演出是在1995年。我大姐龚七妹是女高音歌唱家,那年她曾受邀回重庆演出,演出地点就在文化宫礼堂。演出当天,我和父亲坐在台下,看着大姐在父亲设计的舞台上放声高歌。那种自豪和愉快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是外人体会不到的。

我还记得,那次大姐的演出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父亲手捧鲜花走上台,向她表示祝贺。大姐也很激动,大声地说:“我是重庆妹儿,这个礼堂就是我爸爸设计的。”观众一下子就沸腾了,整个大厅响起热烈掌声。我想,这既是为大姐鼓掌,也是为爸爸鼓掌。

父亲去世后,我们对文化宫的感情更深了。每次去文化宫散步,看到文化宫大门,就免不了想起父亲。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留了下来,成了城市的一个标志,成了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我觉得,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他的作品能保留下来为人们所用,就是对建筑师精神和业绩最好的褒奖吧!

Q:可以感受到你们和父亲的感情非常深厚,父亲对你们的影响也很深吧?

A:龚国全

父亲是一个很重视家庭观念的人。以前每到周末,他总会抽空带我们去逛公园,而且我们总是全家出动,他背上相机,给母亲和我们拍照。我们最常去的自然就是文化宫、南温泉。

前两年,我们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竟然发现了我们小时候的成绩单,上面还有父亲写下的评语。连我们自己都忘了的东西,却被父亲保存得完完整整。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爱。

A:龚红梅

我们几个子女现在从事的职业,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过去的建筑设计图全是手工绘制的,用直线笔或鸭嘴笔来画。图纸上面的字都是用小钢尖写出来的,想写得好要有非常深的功底,平时要花很多功夫练习。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伏案绘图。父亲工作之余也会经常教我们练字。

他给我们讲解字如何写才好看,讲字的结构,讲黄金分割等知识,但并不强迫我们练。几个子女中,只有大哥(龚国全)练得最好。因为他对艺术最有悟性,所以父亲带着大哥练过一段时间字,也画过一段时间的图。所以后来大哥先是在越剧团当演员,后来又调到话剧团当美工,可以说都是受到了父亲的熏陶和影响。

除了美学和建筑之外,父亲爱好非常广泛。他喜欢音乐,经常拉小提琴、弹吉他。大姐能成为女高音歌唱家也是受到父亲的引导。此外,父亲还喜欢象棋、越剧、摄影等,他不仅喜欢而且还颇为精通。(www.chuimin.cn)

(编者注:龚红梅第一次接受我们采访是在好友朱贻芳的美术工作室里。龚红梅和朱贻芳的友谊,缘于她们的父辈。龚红梅的父亲龚达麟和朱贻芳的父亲朱瑞祥是世交好友。所以,朱贻芳回忆起了她印象中的龚伯伯。

朱贻芳回忆说,龚达麟作为建筑师,不仅建筑造诣精深,人品也很高尚。记得有一次,她的父亲年轻的时候,遇到困难,是龚达麟挺身而出帮助她家,还承诺帮她的父亲尽孝赡养老人。这种品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我们两家人的父辈是好朋友,我们子女一辈,也是好朋友。)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内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处 供图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电影放映员

蒋文林

Film Projectionist WENLIN JIANG

文化宫,既是学校,也是乐园。

1930年出生,

1951年到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上班,主要从事电影放映等工作。

1990年退休。

Q:您是什么时候到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作的?

A:文化宫是1951年开始建,1952年建成的。我是1951年到文化宫上班。当时,重庆第一建筑公司在这里负责修建。我和同事们作为甲方单位市总工会的职工,要在现场予以配合,所以见证了礼堂的一些修建过程。

Q:您记得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修建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吗?

A:文化宫这个位置以前是川东师范学校。具体负责这个工程是重庆市总工会,具体修建单位是重庆市第一建筑公司。在修建文化宫礼堂的时候,当时的市长曹荻秋都到现场来指导。

我记得一个细节。当时,大家对施工方案心里都没底。因为礼堂的空间很大,不要一根柱子,施工难度相当大。后来,曹市长就派人带上设计图纸去北京,请苏联专家对方案进行精确的计算,确保设计方案的各项参数准确。这个礼堂里有1902个位置,确保安全肯定是第一位。

修建这个礼堂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非常高。当时刚解放不久,国家经济条件还不好,算是一穷二白,所以修建规模这么大的一个礼堂并不容易。

礼堂建好之后,很多大型的活动、一两千人的集会都在这里举办,所以我也经常能看到当时市里的领导。

正在修建中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门。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处 供图

Q:文化宫大门现在已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您能谈一谈大门的修建过程吗?

A:文化宫正门的位置是一个坡地,一边高,一边低。原来还有条很窄的路从那里穿过,只能通过一辆木板车。为了把路拓宽,就把高的这边山石打掉了,低的那头用条石砌起来。现在正门那条很宽的路都是若干块条石堆起来的。

这个工程量很大,需要很多条石。这些条石一部分是在文化宫建筑工地上采的,另外一些是从枇杷山“王园”里采了运过来的。“王园”是解放前四川省主席王陵基的私家宅园。解放后,被收归国有了。

当时文化宫的建设量很大,同时施工的工地就有很多个。我记得是十几个工程师分头负责,修建的时候,全面开花。

Q:现在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还保留了哪些当时修建的建筑?

A:文化宫保留下来的建筑不多了,一个是大门,再一个就是红星亭。

红星亭现在看来好像很普通,但它没那么简单,是很有故事的。柱子上浮雕的图案是麦穗和齿轮。这是代表工农联盟,表明当时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性质。

红星亭穹顶的井字架是正方形的,像个天井。天井的四个内缘上也有浮雕。那些浮雕图案,我的理解是分别代表了政治、军事、工业、农业。这个亭子是1952年建成的,我当时才20岁。我到现在都觉得,设计这个亭子的人站的角度很高,设计和构思都不简单。

(左上)庄人青绘制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红星亭设计图。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中的红星亭。重庆市美术公司 供图

(左下)庄人青绘制的墙面装饰图。
重庆市设计院 供图

编者注:庄人青是红星亭的设计者。1950年,庄人青从上海调至重庆支援内地建设发展。此前,他在上海期间曾任职于外方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了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大楼。

Q: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成之后开展过哪些群体活动呢?

A:我觉得文化宫既是学校,也是乐园。说它是学校,因为当时文化宫会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还要搞各种集会,利用率非常高。特别是文化宫礼堂,政治报告、培训学习都在那里举行。群众学习活动,最初是做电工、车工等技术培训,到20世纪80年代就转向舞蹈班、外语班等等。说它是乐园,因为除了学习,这里还要放电影、举办比赛、表演节目。特别是到文化宫看电影,这是许多老重庆人忘不了的记忆。那时一天要放六七场电影,一个月下来就是200场左右,一年要放上千场电影。一般来说,除非有集会或文化演出,电影都是不停的。反正场地一直都在使用,没有空闲的时候。我们作为工作人员,每天电影演完就要赶紧收拾场地,做好准备工作,迎接第二天大家来听报告会。

文化宫还接待国外文艺团体的演出。我记得,有一年捷克的文化艺术团来重庆访问,在礼堂里表演了杂技。朝鲜文艺代表团也在这里举办过演出。这里也经常举办球类比赛活动。包括公安局、长航公司,许多单位都来这里打球,组织比赛。当然,文化宫还经常组织游泳、溜冰活动。

当年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每到节假日就会人山人海。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处 供图

20世纪80年代,文化宫还经常举办花卉展、春节游园活动,还有放孔明灯的活动。那些年,一到春节,文化宫就人山人海,有时在大门口都会捡到好多被挤掉的鞋子。

Q:文化宫的露天电影是许多老重庆人的记忆,您能回忆一下当时的盛况吗?

A:露天电影就在坝子里演,所以大家习惯叫“坝坝电影”。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七星岗方向的人流从大门进来,大溪沟方向的人流从后门进来,都是一个人提一个凳子,排起队走进文化宫。

露天电影最贵的票价是4分钱。单独买是4分一张;会员或者集体买是3分;如果再买得多点,才2分钱一张票。所以说,基本上是人人都看得起。大家都是先到的坐前面,来晚了的坐后面。但如果银幕这面坐满了,大家就会跑到银幕的反面去看。因为当时的银幕就是一块白布,投影打在上面,从正反面看效果都差不多。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处 供图

当时的电影胶片是一盘盘的。一盘胶片只能放18分钟,前一盘放完,下一盘接上去,换片的时候电影就会暂停。一场电影要换好几盘胶片,也就是说,中途要暂停好几次。为了保证大家顺畅地看电影,我们还搞换片的技术革新,在胶片结尾处粘一块铝箔,在放映机上设置个无接触开关,这样换片暂停的时间就被大大缩短了。后来,这种换片方法还推广到了其他电影院。

露天电影也是每天都要更换内容的,比如今天放《小二黑结婚》,明天放个木偶剧。以前这些电影预告都是我在写。用排笔把每天要放映的内容写好,前后门各贴几张。排笔很宽,写的字大,这样才方便大家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露天电影是最火的。后来到80年代就没那么多人看了。因为时代发展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多了。

Q:退休后,你还经常来文化宫吗?你对文化宫的保护利用有什么愿望?

A:从文化宫建设开始,我就进入文化宫工作,一直到1990年才退休。我家就住在文化宫附近。退休后,我每天早上到文化宫打太极拳,然后步行回家,做点家务事。下午就拿张纸,拿起墨笔,写几个字,消磨时间。

我希望继续把文化宫保留下去,让它起到作用,能够让群众来参加娱乐活动,也能让人在这里受到教育。这么好的资源还是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建筑师

陈荣华

Architect

RONGHUA CHEN

文化宫是重庆解放初期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园景最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重庆市民美好生活的秀场。

刚落成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永远朝天门》影像展组委会 供图

Q:您能谈一谈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修建的历史背景吗?

A:文化宫与大礼堂、大田湾体育馆一起,被称为重庆三大标志性建筑,而且文化宫是最早动工的一个。文化宫的全称是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从名称上,我们就能联想到它修建的原因。

1950年,在西南军政委员的一次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小平亲自提议修建文化宫。他说:“重庆解放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打上了肉牙祭。这还不够,还要让人民打上精神牙祭。”因为重庆作为西南大区的首府,又是工业城市,有着庞大的产业工人和各业劳动民众,应该有一个规模相当、设施齐全的文化宫来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的儿童乐园。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处 供图

Q:请您介绍一下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设计建造经过?

A:文化宫所在的那片区域以前是川东师范学校。公营重庆建筑工程公司在取得用地后,随即由公司设计部(后改为重庆市建设局设计处即重庆市设计院前身)进行了精心的规划,主要负责建筑设计的就是龚达麟、庄人青等建筑师。

当时,文化宫设计建造是拟定了一条原则:“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所以园区内很多砖木结构质量较好的建筑就保留下来了,只是略微加以修缮,赋予老建筑新的功能。拆除了一些妨碍总体规划或者毁损很严重的建筑。

大家熟悉的文化宫大门、大礼堂(即今大剧院)、图书馆、陈列室、红星亭、游泳池、露天舞台、儿童乐图、观光动物笼舍都是新设计修建的。同时,还新建了大众茶社、餐厅、冷饮店、照相馆、小卖部等配套设施。并且改建完善了区内道路系统、溜冰场、篮球场等原有设施,还增建各种花圃长廊、亭台水榭和花木绿植。

修建完成后,文化宫成为了重庆解放初期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园景最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重庆市民美好生活的秀场。

20世纪90年代,文化宫赛花会是重庆人的集体记忆。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处 供图

Q: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其实是很多独立建筑以及园林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如何定义呢?

A:文化宫的建筑风格并不是统一的,我们在文化宫可以看到现代风格、欧洲文艺复兴式、普罗大众式、民族传统式、山城特色园林景观,可谓多姿多彩。

文化宫大门、大礼堂、红星亭都是属于现代风格,整体大气、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庄重典雅。这几个建筑风格是统一的,都是在砖混结构的形体上,施以米黄色斩假石,再结合装饰艺术。反复采用五星、红旗、镰刀、铁锤、齿轮、麦穗、钢笔、圆规、和平鸽、橄榄枝等组成精美的图案,以“粉塑”和浮雕的形式,用在建筑内外的墙、柱和天棚之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开创美好生活的辉煌愿景与坚强信念。

欧洲文艺复兴风格主要体现在园林小品上。如红星亭旁边的十字花形喷泉水池、为遮挡挡土墙而设置的带花圃廊架的雕台等。建筑师用地道纯熟的手法呈现出欧洲古典园林建筑的形象与韵味,使劳动人民足不出渝便能欣赏到西方艺术,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展心胸。

新建的展览室、游艺室、小会堂等,我把它称之为普罗大众式风格。这些建筑都是砖混结构小青瓦坡屋顶低层小楼,与普通民房无大区别,朴素、实用。其中,第一游艺室的立面处理十分特别。在一个四坡屋面的二层小楼上,外加一个造型独特的浅色墙体,色彩及开窗形式与大小与“中统楼”相仿协调。这样就让它和同一轴线上三个建筑在风格上更加和谐。这种不拘体例,但彼此关照的灵活处理,反映了建筑师的整体意识与高妙手法。

民族传统式的体现有两处。一是保留下来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前川东师范学校教学楼,在砖混结构的屋身上,采用了传统飞檐翘角的歇山式大屋顶。另外一处是儿童乐园,它的凉亭设计了四角攒尖屋顶。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

文化宫除了众多的建筑之外,还有大量的室外活动场所。通过“在地性”“自然主义”的景观设计将所有元素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特别是在结合地形高差创造特定场所与景观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如礼堂入口平台前结合地形设置了半下沉式广场,用高达两米多的梯道将两者连接起来,使大礼堂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又如依托崖壁修建的露天舞台以及利用坡地形成的球场、泳池的看台等等,无不显示出建筑师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尊重与巧妙利用。

Q: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建筑手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我认为有三点原因。第一,文化宫的政治意涵与风格取向高度一致性。文化宫作为劳动人民美好生活的秀场,更需要丰富多彩,“多样并存”。主体调性是面向未来、胸怀世界。反映了国家的新生政权处于上升阶段,正满怀信心奔向幸福的时候,对身边的一切都会兼收并蓄,让其各美其美,共同奏响时代最强音。

第二是宽松的创作环境带来“多样并存”百花齐放的局面。文化宫等三大建筑尽管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但建筑师们各自的创作,都受到了理解、尊重和支持。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三则是源自建筑设计师们。文化宫的设计者们属于中国第二代建筑师,在代际传承中,承担着接续、传承和发展的角色。第一代建筑师从西方留学归来,把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引入中国。这是正值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西文化二元并存和融合,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龚达麟曾师从著名画家颜文樑学习西画,后毕业于梁思成的嫡传弟子刘鸿典大师自任校长的“私立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庄人青则更为传奇,他初随徐泳青学习诗画,又随德国专家学习石印制版,再随工程师彭任年学习建筑绘图。其间加入上海建筑协会学习业务,并于万国函授学校修完建筑学全部课程,先后就职于多家中外设计机构。这两人都较长时间生活在上海,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建筑的熏陶,所以在文化宫的设计中,面对劳动人民开创未来美好生活的诉求,很自然地选择了现代风格,而且将他们的美术特长以装饰艺术的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新中国初期的文化风采。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礼堂。 彭世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