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师德修养与创新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师德修养与创新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摘要】:而我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对本区顾泠沅教授数改实验小组的骨干教师的素质进行长期的研究,提出骨干教师素质因素,即忘我的奉献精神、强烈的科研意识、较高的业务水平,与其教学效果有紧密的相关度。所以,我们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中,只有不断地加固师德、不断地改善创新意识,才能有效地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随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不断地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那么,现在合格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该如何建设呢?我们有资料证实,1958年美国巴尔和琼斯曾指出,教师知识准备程度和质量与他们的教学效果只有低度相关。同时,我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邵瑞珍通过研究,进一步阐述:“知识水平只有当它低于某一关键值时,才会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一旦教师的知识水平超过某一关键值,例如大专毕业水平,教学效果就不再随着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而不断上升。”也可以这样说,达标(即合格)教师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与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无显著性相关。

同样,合格教师的某些心理素质,如智力(一般指教师的IQ分值)与其教学效果,同样只有极低的相关度,这是莫斯、怀尔德的研究报告中的结论。而我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对本区顾泠沅教授数改实验小组的骨干教师的素质进行长期的研究,提出骨干教师素质因素,即忘我的奉献精神、强烈的科研意识、较高的业务水平,与其教学效果有紧密的相关度。无独有偶,我区《农村初中青年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策略》的研究报告认为,优秀班主任的素质是由政治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等组成。合格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师德,才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有较高相关度。

同时,虽然三尺讲台决定教师以个体劳动为主,但教师面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内容都决定其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因为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虽然有时相同,就是同一章教案,但所教学生的现状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要在每个班级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案必须适当调整,必须加入适合该班的内容,即必须有所变化,即创新。(www.chuimin.cn)

所以,我们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中,只有不断地加固师德、不断地改善创新意识,才能有效地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寻找到形成师德为核心、创新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呢?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人发展的两条规律:一是人们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交往当中;二是人的心理过程的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然后才能转移到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结构,也就是一个内化过程。简而言之,人在良好团队里学习的受益度远远高于自学效果。我区顾泠沅数改实验小组成功经验也已证明这一点。同样,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团队引领、语文教研组的团队带教都获得同工异曲之妙。为此,建议在良好的团队中,团队影响与个人需要密切合作,不断加固职业道德和改善创新意识,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