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上海青浦区实验中学三十年教育改革的活动力量

上海青浦区实验中学三十年教育改革的活动力量

【摘要】:有计划地探索制定并实施与注重联系社会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四)第三次修订:构建关注“个性”,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融洽发展的课程计划方案2009年9月我校教学环境与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制订与之相配套的规定学生必须参加限定性学科课程和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个性等自由选择的非限定性学科课程特点的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融洽发展的第四阶段课程计划方案。

其实,中外教育史明确地告诉我们,当教学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自然而然地触及课堂教学革新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课程改革,建立与教育改革宗旨相适应的课程计划。我们系统地梳理一下,近三十年我校在课程改革实施方面经历了制定、逐步完善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次制订:积极探索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计划改革方案

90年代初期,在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会的关心下,特别是在顾泠沅先生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把中西方教育理论和我县教改特色的套筒式课程结构密切结合,对我校现有的课程改置,课程类型、课程实施策略进行比较系统地反思与研究,提出突出学生学习经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达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制定并实施与注重联系社会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其实该课程教学计划改革方案的特点是课时出现变化,即工具学科符合大纲课时数由基本课时+弹性课时组成,为教学改革提供时空的保障。

(二)第一次修订:构建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

我们在对部分教师、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方案中基础型课程工具学科的(+2)、(+1)只说明是有弹性课时,但实际上是缺少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导向,所以,该课程计划方案既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又在学科、课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2001年,随着市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进,先进的理念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索学校课程的发展规律,力求注重学生的经历,有力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也就是构建了以课堂内的基本活动、课内外密切联系的专题活动、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活动的由内向外的相互互补、互相促进的三类课程教学计划方案。

该方案的特点是,一是我们设置了基础型课程占周总课时数的75%,其他类型的课占总课时数的25%左右的比率;二是在基础型课程中包含更丰富的学科,逐步出现富有自创性的校本课程,如《民防教育》《地震科普教育》等,逐渐开始形成我校科技体育艺术的特色。

(三)第二次修订:实施注重学业评价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www.chuimin.cn)

在该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让我们的课程实施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其关键是要对该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也就是必须有创新有效的学业评价方案。

从2004年起,我们研究、制订并实施与三类课程的学业评价改革相对称的学分制评价方案,即修订互为课程改革第三阶段的“实施注重学业评价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

该方案的特点:一是打破以一次考试成绩定“终生”的格局;二是本课程方案更注重过程,更体现人本论的优点;三是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合理、公正、可接受评价。一句话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持续地发展。

(四)第三次修订:构建关注“个性”,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融洽发展的课程计划方案

2009年9月我校教学环境与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继续在学校“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背景下,根据学校当前环境条件、初中学生的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学校课程计划的宗旨;为了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学校全力构建既为所有学生提供丰富学习经历,又能满足所有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制订与之相配套的规定学生必须参加限定性学科课程和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个性等自由选择的非限定性学科课程特点的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融洽发展的第四阶段课程计划方案。

综上所述,我们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课程改革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即改革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