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施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再认识

实施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再认识

【摘要】:(二)对树立“活动—发展”教育模式实施方式可变性理念的认识常言道,从微观上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从宏观上讲,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历史长河。

三十年来,我们持续进行“活动—发展”教育模式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了困难,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案例,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使我校的教育改革正由“形似”稳步走向“神似”。大量的案例实证“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确实能有效地促进大多数学生良好发展,但对照党和国家的新时期教育方针以及市“二期课改”的先进理念和学校、教师、学生等实际情况,必须对有些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再认识。

(一)对制定“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目标的认识

我们认为,每个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该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规范教师的理念,是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南。教育评价理论告诉我们,目标一般分两种,一是终结目标,即实验或实践活动刚起步时就定下要达到预设目的,也就是实验或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二是动态目标,就是利用预先制定的目标,在实验或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每一阶段所取得成果进行对照、检验、反思,从而不断修正目标。那么,“活动—发展”教育模式所追求的教育活动目标究竟是怎样的目标呢?(见表5-5)

表5-5 活动目标动态比较表

在表5-5中,我们明显地发现对“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目标的认识,从表层逐步进入内核,这就告诉我们,该模式的教育活动目标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认识客观事物,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逐步接近真理。因此,它启示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在实施“活动—发展”教育模式过程中,要善于不断总结、善于不断反思,结合教与学的实际现状,及时修正教育活动目标,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对树立“活动—发展”教育模式实施方式可变性理念的认识

常言道,从微观上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从宏观上讲,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历史长河。所以,我们认为,同一教材、同一研究课题、同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在不同时期,应作相应的调整,因为学生变化了,社会发展了,如果不与时俱进,仍坚持运用过去认为确实有效的方法,则与先前相比,很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南辕北辙的效果。我们曾对“三个时期关于水的系列活动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见表5-6)。(www.chuimin.cn)

表5-6 三个时期关于水的系列活动案例的比较表

续 表

在表5-6中,我们对三个不同时期关于水系列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从中发现,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认识越来越与自然环境和谐,越来越追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情随事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势必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与之相适应。因此,同一水系列研究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只重视有关水的知识点、一般常规水质分析技能,到21世纪初开始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等涉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及民生等问题,已经把知识点传授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等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活动—发展”教育模式的教育活动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破除僵化、一成不变的程式,建立活动内涵、方式可变性理念,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在“活动—发展”教育模式中,师生情感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认识

在实施“活动—发展”教育模式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为什么几个班级学生入学时分班的学习质量基本上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而执教教师年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又相差不多,但一段时间后所教班级效果却差别很多呢?通过调查筛选,仔细分析,我们隐约地感到,善于与学生情感交流可能是造成质量差别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解剖“麻雀”,发现该班语文教师周老师以丰富的学识、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的交往,无论何时、何地都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地步,是真知、真情、真爱孕育了学生持续发展,“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