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以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

以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

【摘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五)确定获得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知识和技能相契合的课程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如何提供优质的毕业生和有效的课程成为大学社会角色的核心定位。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等要素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围绕这些关键要素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变革。所以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调,体现在人才总体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突破,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向兼顾知识应用与创新实践。以创新能力的养成为核心进行教学模式建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就要以创新能力的养成为核心建构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体系的该种地位,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体系建设要以综合化、职业化、人文化作为构建方向,并遵循系统优化原则,兼顾社会需求与学术水准,构建立体交叉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起着基础性、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具体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施路径与关键所在: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既包括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类型,又包括用什么形式来组织这些课程,以及各种课程之间的比例和衔接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应本着“夯实基础、注重综合、加强实践、鼓励创新”的原则,体现先进性、开放性、人本化、立体化等时代特征。基于此,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重构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导,课程设计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明确市场需求

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直接提供数量庞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适应性,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发,规定着各种职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规格与标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商品生产的直接动机是社会需求,产品的质与量应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其直接动机和目的也应是消费者的需求。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乃至课程内容、课程资源配置都应该得到消费者的需求认可,即专业设置是否适应社会职业及行业的需求,课程体系是否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能力需要,开设课程是否满足学生学习要求。明确市场需求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认真研究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二是认真研究学生就业“出口”的职业性,根据社会相应职业的需要设计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生“出口”职业最大限度地匹配。

(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服务业范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即以职业需求为主要价值取向,按照社会需求,培养面向各种不同职业领域、不同就业岗位层次,学以致用、学有适用、学成受用,毕业生能力素质能适应社会就业岗位需要,实现顺利就业的优秀合格大学毕业生。只有紧扣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变化,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数量、规格等客观要求,才能明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出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三)形成全方位参与课程决策的机制(www.chuimin.cn)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必须由行业或工作部门提出职业要求—包括职业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各项技能指标,教育部门在课程决策中的任务只是根据教育科学的原理,把职业目标合理地转化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置、设计、开发中得到体现。换句话说,教育部门更多的只是充当一个教育专家的角色,而技术专家的角色应由用人单位或行业来充当。同时,要吸收学生参加课程的决策、设计、编制和实施,使课程开发编制人员的队伍由现在的用人代表、培养人代表(教师等)、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即加上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如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在课程编制后,对于课程结构与形式的选择,也要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选修课程的权利。

(四)界定达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迅速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对于高等学校来说,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内容及课程形式层面上是有本质区别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领军人物,是一种追求卓越、开放成长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强调思想与人格素质的养成。而大众化教育特别是非研究型大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应该是中高端应用型人才,普通就业人口中各领域的骨干劳动力,它更强调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五)确定获得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知识和技能相契合的课程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如何提供优质的毕业生和有效的课程成为大学社会角色的核心定位。大学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结构要尽可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适销对路”,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要适应学生的“消费需求”;二是要追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素质,强调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先进理念和学术内涵。实质上这也就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所希望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