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三)优化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1.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关系,开创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全方位、多样化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边多赢的教育环境。利用区位和行业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开发“订单式培养”的新途径。二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各高等教育应该围绕社会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办出优势和特色。

(一)明确专业发展定位

高校根据经济社会要求,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优化等方面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主题,深入研究各项技能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中的作用,总结出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富有创新意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高地。

1.建设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双师培训基地

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分解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实现课程组织项目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总结适合本校学生的实训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一个省开始,逐步向全国推开,对贫困边远地区同类院校进行免费重点扶持,将该专业培训部改造升级为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双师培训基地。

2.建设立体化多功能开放式实训中心

利用省级示范创业教育园中的实体和校内外各个实训基地,同时借助与地方各类协会,如企业家协会、计算机协会等行业协会及企业集团的合作,建立立体化多功能开放式实训中心。除满足本地科教园区的实训要求外,其他院校的同类学生也可在中心实习实训。考核合格后由企业和协会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3.建设共享型公共服务平台

为完善课程建设,与同类院校共享教研改革成果,该专业将开发专业资源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交互式学习平台,继续开发自主学习型网络和教学课件。建成包含试题库、信息文献库、多媒体课件库、音频库、视频库、案例库、5门以上高质量网络课程库等七大模块、规模为500G的2000种多媒体资源,并通过网络共享平台服务于高等教育专业的建设工作,建成后可满足全国范围内1000人同时访问。

(二)建立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经过教育教学实践,形成“顶岗、轮动、复合、融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辟行业知识、语言技能和职业能力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轮动: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在动态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与时俱进。学生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在学习进程中螺旋式上升。专业教师通过下厂调研、顶岗锻炼,到海外学习工作,到高校深造或攻读学位,为企业提供培训、翻译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接触新观念,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技能。(www.chuimin.cn)

复合:专业建设的三重复合,即专业内容的复合、不同类型课程的复合、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决定了课程体系体现知识与能力,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专业、就业与创业等多种元素的有效结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优化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关系,开创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全方位、多样化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边多赢的教育环境。利用区位和行业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开发“订单式培养”的新途径。二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阶段性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深化学生一年顶岗实习中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深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完善行业专家授课制度,建立专业教师企业挂职制度,在校企合作联盟的框架下加强订单式培养力度,确保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要求零距离对接。

2.课程建设方案

一是围绕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完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上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从业能力,而且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二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实施三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陆续建设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三是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发专业系列教材,修订校本教材。四是借助校企合作联盟,定期与国内外同类院校进行教学研讨,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课题研究,进行校企合作经验以及教学成果的交流。

3.师资培养方案

一是名师工程。特聘(柔性引进)曾参加过国家级重大文件起草和审定工作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在国际会议上多次做主旨发言的著名高校知名教授引领专业建设。二是双师工程。优化和提升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鼓励教师获得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商务类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先进设备设施的优势,对所有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安排教师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挂职和顶岗锻炼,使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100%。三是国际化工程。选聘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外籍教师参与教学团队,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拓宽专业教师的国际视野,每年选派1—2名优秀的专业教师到著名大学深造或培训,或到国内大学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短期学习。四是青年教师“三术”提升工程。从“三术”(教术、学术、技术)方面加强培养青年教师。按照“青蓝工程”的思路,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深化“青年教师带教”工程,以传帮带的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教术和学术水平;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国外进修2个月;选派1名外访问学者;选送1—2名青年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学习;要求专业教师每年下厂累计实习时间不低于2个月,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每年下企业实习不低于2个月;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授课大赛、教案评比、论文竞赛等,培养浓厚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氛围。

4.实训基地建设

功能系列化。为充分满足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基本素质需求,对现有的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实训基地按企业化模式运作,引入企业标准,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校企合作联盟提供的实训基地将全方位承接学生的专业认识实训,专业体验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实训服务的同时,承接对外服务,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化运营的双赢效应。

人员职业化。为了强化实训基地建设,讲求实战性,突出实效性,达到示范性,该专业将对实训基地进行人员职业化管理,培训人员中的80%将聘请行业专家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