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

【摘要】: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专业建设要在学科建设提供的基础之上,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口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等。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载体,是高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等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是要通过高校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人才来体现。从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出,学科方向的选择与确立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前提。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任何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都取决于这所大学的学科水平。专业建设要在学科建设提供的基础之上,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口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或称为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载体,是高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等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是要通过高校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人才来体现。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国高等教育重视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很多教材是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前编写的,授课的方式和课程基本上一成不变。再加上有些高校基本上不研究社会需求,因人设岗,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看到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在新兴、交叉、综合性专业发展上缺乏力度,使紧贴市场、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批专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长此以往,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与单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强的岗位相适应。因此,对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www.chuimin.cn)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首先要把握好学科方向、学科专业的调整与组合;其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要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改造传统的课程内容;要鼓励开设新的课程,学生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另外,对学生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则主要通过实验、实践和参与指导教师的科技研发及技术推广活动来实现。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科方向尽可能地适应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内涵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培养出的学生尽可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培养体系建设还可以丰富本科生的教学和实验内容,提高本科生的教学水平,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供平台;为博士研究生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16年更新版)中把学科分成12个学科门类(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军事、管),89个一级学科和393个二级学科。这是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主,兼顾行业的特点对学科进行的归类,一级学科由若干二级学科组成,二级学科由若干学科方向组成。一个学科有多个方向,一所学校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建设所有的学科方向。学科方向的选择与确立一般遵循二个原则:一是继承,二是发展。从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出,学科方向的选择与确立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