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结构中的定位及课程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结构中的定位及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高达70%左右,其人才培养的清晰定位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着重点高等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长足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高达70%左右,其人才培养的清晰定位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系统论认为,任何复杂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从整个社会系统来看,高等教育的系统层次结构、隶属关系为:人类社会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普通高等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明确其自身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即定位,是基础和前提。

将国家人才结构体系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位于塔尖的创新人才决定着21世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各级专门人才位于塔身,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塔的底座则是大量卨素质劳动者。而每一类人才,其培养模式是各不相同的。正如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尔所说:“一个民主社会应具备至少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即培养研究生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模式;对本科生进行专业训练和普通教育素质培养的模式;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模式。”因此,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承担的人才培养职能,即开展研究性教育、应用性教育和实用技术性教育予以分类。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也相应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重点高校,主要开展研究性教育;一类是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各行各业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第三类是高等教育高校院校,以开展高等教育为主。地方本科院校的首要职能是创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一)从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看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总是与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所处的层次和地位密切相连的。就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而言,高等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重点院校,以教学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的专科院校。在这里,高等教育或者地方院校主要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属于第二层次的高校,即通常所说的教学型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重点大学,也与专科学校、高等教育学院有所区别,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才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状况,但对它的分析离不开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

(二)从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看(www.chuimin.cn)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既需要高等学校之间的自由竞争,乂需要避免这种竞争的无序化。这就需要强调高等学校的分层次发展和同层次竞争,高等学校之间人才培养层次理应有差别,即有不同的定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着重点高等院校(即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据统计,“211”工程学校占全国高等院校比例虽然不到10%,但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值占全国高校的2%、54%,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国高校中有博士学位教师的87%,覆盖了全国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85%的国家重点学科。由此可见,重点大学研究实力雄厚,在师资队伍条件、科研环境、教学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应主要从事培养基础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型人才。而地方高等院校由于其受研究基础、教学资金、师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这符合系统论的原理,系统是有层次、功能的;从社会经济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

(三)从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看

当一所高等院校有了明晰的发展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也就很清楚,一切都是围绕定位目标进行的,会充分考虑自己办学规模、师资条件、服务面向、学科布局、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具体要素,来服务于人才特色的培养。多样化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学校学科专业门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是多样的,学生的个性、志向、潜力也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