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摘要】:提升高等教育的师资特色,根本措施是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力,包括外动力、内动力、互动力、整合力。在当地企业和学生家长的资助下,设立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奖励基金会,对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发放岗位津贴,实行浮动工资,优教优酬,多劳多得。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专用办公品、科研资料和实验设备,组织旅游和定期疗养,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的物质待遇。

提升高等教育的师资特色,根本措施是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力,包括外动力、内动力、互动力、整合力

(一)增强外动力

增强外动力一要引入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学习化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高等教育教师要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就要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二要运用国家需求的动力。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人才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特别是突出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两高”战略重点,明确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就对高等教育教师赋予了重任,寄托了厚望。高等教育教师爱国、报国、兴国、强国,就要树雄心、立壮志、鼓干劲、办实事,尽力满足国家需求,力争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三要借助对口企业的动力。企业总把高期望值寄托在为自己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教师身上,这种期望可以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如长沙民政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个系都有对口的骨干企业,著名的海尔集团为电子信息工程系建立了长沙民政高校海尔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改善了双师型教师的在职进修条件,保障了产学结合,学生获得毕业证和“海尔证”后优先进入海尔集团。全院各系做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便就业。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可以转化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增强互动力

增强互动力一要实现高等教育与企业的互动。一方面,组织高等教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和技能培训,到所教专业领域进行挂职锻炼,取得相应岗位的实践经验和任职资格;另一方面,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相当数量的既能讲清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兼高等教育师,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互补互促,互利双赢。二要实现专任教师之间的互动。美国勒温曾用场理论和力学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群体能对个体发挥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产生不同于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高等教育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克服教育的门户之见,杜绝教师的学科歧视,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组织专业课教师采取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现场操作、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等方法,把个人的缄默知识和技术特长转化为群体的共同财富。三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通过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师生交往而实现的。

(三)增强内动力(www.chuimin.cn)

增强内动力一要强化物质动力。在当地企业和学生家长的资助下,设立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奖励基金会,对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发放岗位津贴,实行浮动工资,优教优酬,多劳多得。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专用办公品、科研资料和实验设备,组织旅游和定期疗养,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的物质待遇。将双师型纳入评比先进、遴选导师、分配住房和按优惠价购买院办企业产品的条件,使双师型成为高等教育教师的内部驱动力。二要强化精神动力。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决定高等教育教师在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要弘扬求索精神,包括扬弃型求索、反思型求索、争鸣型求索、综合型求索、创新型求索。上述五种求索,都是求真、求善、求美,同时求新的探索,都有精神动力,包括爱岗敬业精神、严谨笃学精神、穷根究底精神、独立自主精神、奋发进取精神、默默奉献精神、合作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等。这种职业求索精神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精神支柱,是双师型教师的灵魂。三要强化信息动力。物质、能量、信息是系统的三个基本元素,其中,信息包括情报和知识。情报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情报的内核,系列化、精练化、优质化的信息便是知识,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但是,知识只有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技能。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教师来说,掌握并应用“实践性知识”比其他教师更为重要。

(四)增强整合力

增强整合力一要把学历与学力形成合力。“不唯学历”绝非“不要学历”,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应有合格的学历,并有较强的学力。学力指学习的功夫造诣,与学历相关而不相等,是文凭与水平的统一,包括以智力水平为主要标志的基础性学力和以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性学力。二要把理论与实践形成合力。黄炎培先生早就主张“高等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际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行,不是真知。高等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须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的合力是技能,技能是手脑并用的产物。三要把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形成合力。入世后的科技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教师教学技能中最重要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这种技能可以提高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学生目睹一流大师进行操作表演的风采,使未来的设备现实化,操作的工艺全程化,连续的工序阶段化,敏捷的动作缓慢化,根据需要,反复呈现,提高校业技能的教学质量。四要把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形成合力。智力技能是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应用于新情境中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概念和规则属于广义的知识,因此,智力技能也是应用广义的知识。英国教学论专家罗米索斯基把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各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其中,创造性智力技能既能保证动作技能的实践合理性,又能促进技能的正迁移,还能避免成年人技能练习中的生理疲劳(练累了,不能再练了)和心理疲劳(练腻了,不想再练了),防止和克服技能练习曲线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增强技能练习的耐力。

完善高等教育的师资特色,关键是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教师职称评审与晋升标准都是参照普通高校,势必导致高等教育教师为评职称而另写一套“论文”,另搞一套“业绩”,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这方面,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一是力图排除长期形成并依然存在的学术教育与高等教育地位不平等的阻碍,建立一个新的普通文凭和高级文凭体系;二是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建立新的职业资格体系。西方各国探索提高教师职业地位与待遇的理论有:社会环境决定论、人格素质决定论、相互作用论、专业化理论和职业本位发展论等。其中最有借鉴价值的是专业化理论和职业本位发展论。为了保证教师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形象,许多国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一是社会政治地位的保护。二是经济利益的保护。三是专业资格制度。四是教师学术进修制度,定期脱产进修,提高校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