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摘要】:它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因此课程选择与编制需要重视课程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设置课程必须处理好多种课程的关系。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组织课程。这是当代课程设置最基本的方式。课程编排的不同方式各有优势,在课程编排的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它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它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也呈现出多元灵活的特征。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目的性

目的性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首先要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分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

当代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基础性因此成为课程编制的目标要义。这既是社会需要,也是人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它要遵循社会进步对公民素质规格不断发展的要求,也要遵循当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这种基础性要求有全面性的内容体系。因此要满足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选择与编制课程时不可或缺的内容。

当代课程体系结构已不只是由学科课程组成,活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课程选择与编制需要重视课程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设置课程必须处理好多种课程的关系。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组织课程。

2.科学

科学性要求编制的课程要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应当能充分体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要解决好:一是某门类课程自身有序可循;二是各门类课程之间有序可循;三是不同课程之间的科学顺序与相互关系问题。

3.发展性(www.chuimin.cn)

发展性主要指课程选择和编制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学生发展有年龄差异,连续的身心发展有阶段性,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结构,因此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可能。正因为这种发展性要求,不同课程所占比例应当有所调整,例如小学生加强活动课程有优势,高中生强化学科课程有优势。

(二)课程设置的类型

课程门类可以有不同的编排形式,不同的编排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这种对功能的理解也有历史发展的过程。近现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课程编排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不断加深认识。不同性质和不同对象的课程要求人们采用不同的编排方式。

1.单科直线式

在整个学习阶段,各门类课程单科独进,直线排列,集中精力学习一门之后再学另一门,这种科目明晰、组织简易的编排方式即为单科独进的直线式。我国古代教育多以此种方式操作,“四书”“五经”的教学即是如此。当代成人教育以及某种课程班的教学也经常使用这种课程编排方式。但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次性地完全掌握一门学科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力,所以一般不用这种方式编排课程。

2.多科并进直线式

在同一时期内同时安排多种学科,多科并进的方式。这样编排课程,内容多样而且交互进行,能以多样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虽多科并进,但每门学科依然可以以直线进行,不失系统的连贯性,而且几门学科交互进行还可以相互迁移,彼此互为促进。这是当代课程设置最基本的方式。

3.螺旋式课程编排方式

这是指某门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只安排一次,但几次安排均依照基本结构进行,层层提升并层层深化,形成螺旋式发展格局。如小学常识中的物理基础、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就采用了这样的编排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发展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课程编排的不同方式各有优势,在课程编排的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