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显性和隐性课程及其结构

显性和隐性课程及其结构

【摘要】:(一)课程类型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由于隐性课程往往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所以对学生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二)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

(一)课程类型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 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一般而言,隐性课程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潜在性。由于它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所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二是持久性。由于隐性课程往往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所以对学生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三是两面性,即它既可以发挥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发挥消极的影响。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结构,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综合知识呈现的课程。它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结构,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整性与综合性。根据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可以将综合课程进一步划分为科际课程、多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主题课程等。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科与学科的综合,二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综合,三是课程与学生经验的综合。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www.chuimin.cn)

学科课程是以不同学科呈现出的课程,它以学科逻辑为中心进行编排,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和简约性为特点。严谨的逻辑结构要求课程编订依照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把学科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序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通过分科学习把握不同事物的运动规律。学科课程的系统性特点要求把科学系统编制为学科系统,以适合不同教育对象的认识特点。学科课程的简约性特点体现了人类以间接经验概括千百年文化精华,高效率地传递文化和引导创新文化的重要优势。学科课程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可以系统地授受文化遗产;二是通过学习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可以最大限度的发展智力;三是以传统知识为基础,容易组织教学,也容易进行评价。它的不足之处有:一是所提供的教材,由于注重逻辑系统,因此在展开教学时容易重记忆而轻理解;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偏重知识的授受,而忽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三是教学方法划一,不能充分实施个别化教育。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能力为基础,通过组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以生活中的儿童兴趣与动机为中心,要求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突破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活动课程的不足之处是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它显然不足以单独来完成学校的教育使命。

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制度最早由德国教育家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推行,随后传到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并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埃利奥特(C.W.Eliot)把它引入中学。到20世纪,选修制度成为各国课程政策的基础。选修制度之所以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奠基于人的个别差异,其宗旨是追求人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加德纳(H.Gadber)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和智能组合,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因此,理想的学校应以这样两个假设为基础:一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二是没有人能够学会所有的东西,选择不可避免。这样,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能力和倾向性方面做出努力,它不但要寻求和每个学生相匹配的课程安排,而且要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学校还力求为每个学生选择适合他们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岗位。这种多元智能理论为选修课程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来组织课程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最终都必须通过课程结构体现出来,因为它明确了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差异和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