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个体差异与物种演化的关系

个体差异与物种演化的关系

【摘要】:也就是说,每一只胭脂虫都有个体差异,都不一样,没那么规则。根据这些发现,你就可以沿着达尔文的思路,一路向前,发现物种演化的轨迹了:先有个体差异,再有轻微变种,再有显著、持久的变种,再有更显著、更持久的变种——这种更显著、更持久的变种,叫雏形种,有了雏形种,才可能成为最终的物种。

如果你是动植物的话,你一定希望能够引起人类的重视,因为人类一旦重视,你的生存状态就会越来越好。动植物也是这样。

问题是,如果它们不变异,或者它们的变异对人类没用,人类就不会重视它们,而变异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那么,如何是好呢?

动植物可不傻,人家是有办法的,生存策略多着呢。它们用扩张的方法增加数量,数量越多,变异的机会也就越多,想不引起人类的注意都难。

当动植物的数量呈几何级“膨胀”,人类被它们成功地吸引了过去,甚至把它们最细微的差异都观察得一清二楚。这种细微的差异,就是个体差异。

听说过胭脂虫吧?这种昆虫的主神经变异后,就像一根不规则的树干。你想想,树干哪有一样的,尤其还是“不规则”的树干,就算大体相像,也会有微小的不同。

也就是说,每一只胭脂虫都有个体差异,都不一样,没那么规则。

达尔文还发现,还有几种别的昆虫,幼虫的肌肉也不一样。

唉,连虫子婴儿都注意了,只能说达尔文太了不起了。

根据这些发现,你就可以沿着达尔文的思路,一路向前,发现物种演化的轨迹了:

先有个体差异,(www.chuimin.cn)

再有轻微变种,

再有显著、持久的变种,

再有更显著、更持久的变种——

这种更显著、更持久的变种,叫雏形种,

有了雏形种,才可能成为最终的物种。

雏形种是正在形成之中的新生物种,非同一般,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因为它已经褪去了旧日的“躯壳”,换上了新装,但还没换完,正在打扮中,马上就要以新的身份出来见人了。

不过,形成物种可不是划根火柴那么容易。这条进化路非常漫长,因为漫长,就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所以,这是一条坎坷路。

有很多物种已经风餐露宿努力到了“雏形种”这一步,却突然遭遇了意外,或者是大自然干的,或者是人类干的,总之,它们总也不能形成物种,世世代代都是变种的尴尬身份。

有的物种倒不会“尴尬”,因为那些突然降临的意外,直接把它们弄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