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圆网蛛:高明的纺织工(昆虫记)

圆网蛛:高明的纺织工(昆虫记)

【摘要】:圆网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蜘蛛,它们天生具备高超的织网本领,经常在各个角落里张网捕捉飞虫。圆网蛛因为吃的需要而具有的巧妙捕猎法,在各类蜘蛛中当属第一。一个大白点在长丝的中央,这是将来蛛网的中心,是圆网蛛在看起来纷乱的丝线中有条理的工作的基点。圆网蛛是通过两条后步足纺织的,圆网蛛的后步足分为内足和外足。

圆网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蜘蛛,它们天生具备高超的织网本领,经常在各个角落里张网捕捉飞虫。它们是如何结网的?它们的网为什么能粘住飞虫?不用眼睛看,它们如何能够知道猎物落网了呢?一起来看看吧。

圆网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它通常在傍晚时候,在檐前、墙角等处张网,捕食昆虫。假如有耐心去研究圆网蛛的网,我们会发现与人类的捕鸟网相比,它的网更加高明。圆网蛛因为吃的需要而具有的巧妙捕猎法,在各类蜘蛛中当属第一。我相信读者读了下面的讲述一定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我们首先必须亲眼看看结网的情况,看它是怎么施工的。为此我们必须要看很多遍,因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建筑物的施工说明书,只能一段一段地去阅读。今天观看一个细节,明天再观看一个细节,观看的次数多了,我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现有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在荒石园里面,我选择了最有名的几种圆网蛛,观察了其中的6种,它们是彩带圆网蛛、圆网丝蛛、角形圆网蛛、苍白圆网蛛、冠冕圆网蛛和漏斗圆网蛛。它们有很大的身材,全部都是才能出众的纺织姑娘。

对这6种圆网蛛,没有必要一个一个讲述它们各自的工作步骤。依据它们各自提供的资料,我就在这里对它们的共同点进行综述:这6种蜘蛛的工作方法相同,织出的网也相似。

小圆网蛛不算很肥壮,与秋末冬初相比相差很远,它蓄丝的肚子和梨的种子一样大。我们可不要因为它们个头小,就小看它们的织网能力。其实它们的才能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发育成熟的老蜘蛛虽然肥大,但是织网的能力还不如小的呢。

在7月快要结束的时候,太阳下山前的两个小时,小圆网蛛开始工作了。

它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开始从迷迭香的枝丫一端跑到另一端,从丝袋里用后步足的梳毛拉出一根丝固定在上边。它热情饱满,一再爬上爬下,似乎在随意地走动,在分散的各点用多道丝加固,做出了一个没有头绪的大框架

圆网蛛织网是很专业的,它会设计网的总体布局,然后建造出整体框架,虽然这个框架不是很规则,但这正是圆网蛛所需要的。这个框架正是圆网蛛施展才华的地方,它会把网有条理地织到上面去。这框架就是它可以自由通行的空间,这才是它想要的。

框架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猎物在一夜之间就能把它全部毁掉,所以每个傍晚小圆网珠都要仔细地整修一遍。相比之下,成年圆网蛛的网要结实得多,它们的网是由较结实的丝织成,保持的时间要长。

蛛网的第一个部件,是一根特别的丝。这根细长的丝随意划出来,连接在两棵植物之间,与任何可能阻碍到它的树枝隔开一定的距离。一个大白点在长丝的中央,这是将来蛛网的中心,是圆网蛛在看起来纷乱的丝线中有条理的工作的基点。

现在,纺织蛛网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圆网蛛把长丝中央的大白点作为出发点,开始织网。它通过那根横穿的丝桥,很快到达围绕着空地的不规则的框架。然后它使劲一跃,从周边回到中心,又开始来回爬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它爬起,下落,又爬起,又下落。每爬一次,它就会留下一条连接中心的大白点和四周的丝,这种丝叫“辐射丝”。它一会儿去这里,一会儿又去那里,在我们看来,圆网蛛在织捕虫网的时候是杂乱无章的。

对于圆网蛛随心所欲的织网,我们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才能最终看得清楚明白。圆网蛛通过一条铺好的辐射丝到达大框架上,把丝固定好,然后按原路回到中心。

这样工作拉出的丝,与从周边到中心点的距离的线相比,要长得多。当它回到中心后,就会调整线的长度,拉出长度适合的线,然后固定好,最后把拉出的多余的线聚集在中心点上。它每拉出一根辐射丝,就会对多余的丝线做这样的处理,所以最后基点会越来越大,由最初的一个点,慢慢形成一个线团,有时甚至形成一个有一定面积的小坐垫。

它们刚开始织网的时候好像是没有头绪的,但最后大功告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织的网其实是很有规律、非常合理的。它们把辐射丝按照先后顺序织出来,一根接着一根,挨得越来越近。

网的所有辐射丝的距离相等,形成了一个太阳形状的图案。不同圆网蛛的辐射丝数量不同,有21根辐射丝的蛛网属于角形蛛,有32根辐射丝的蛛网属于彩带蛛,有42根辐射丝的蛛网属于丝蛛。这些辐射丝的数量虽然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变化很小。

辐射丝铺好后,圆网蛛悠闲地蹲在最开始的中心点上,坐在那个由多余的丝缠成的小坐垫上休息。现在,它们正在忙一件细心的工作:以中心点为起点,拉出一根很细的丝线,绕着辐射丝一圈圈地编织很密的螺旋丝。

圆网蛛在编织螺旋丝的时候,螺旋丝是逐渐变粗的,第一根几乎看不见,第二根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圆网蛛斜着爬,稍微转了几圈,就离开了中心点,它在爬过的辐射丝上把拉出的丝固定好,最后爬到框架的下边。这时,它织出了一个螺旋圈,这个圈的宽度是逐渐增加的,圈和圈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厘米,就连幼年圆网蛛的网也是这样的。

看到螺旋这个字眼,我们不禁会想到一条曲线,但是圆网蛛的网不是曲线,而是直线和直线的组合。这种线是临时的,随着真正的捕虫网的形成,这些线必定会消失。所以,我们称这种线为“辅助螺旋丝”。圆网蛛使用螺旋丝,一是为了编织横的梯子,为以后到更远的地方织网做准备,二是为了指导自己进行接下来的精密操作。

接下来,就要开始编织捕虫丝网了。圆网蛛紧紧抓住辐射丝和辅助螺旋丝,先朝与螺旋丝相反的方向离开中心,然后再爬向中心。它每爬完一次,圈子就会更密一些,圈子的数量就会更多一些。

圆网蛛是通过两条后步足纺织的,圆网蛛的后步足分为内足和外足。什么是内足,什么是外足呢?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在纺织时的位置来划分,圆网蛛走路的时候,朝向绕线中心的那只步足叫内足,朝向绕线外面的那只步足叫做外足。

在编织捕虫网的时候,外足先从纺丝器中拉出细丝,然后递给内足,内足再把细丝放在身后的辐射丝上。与此同时,外足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丈量距离。只见圆网蛛用外足把丝线和辐射丝连接的那个点拉到身下,内足把丝线放到辐射线上,依靠它的黏性固定到辐射丝上。整个过程中的动作是非常快的。

当用来捕虫的丝线和辅助螺旋丝相互离得很近时,辅助螺旋丝就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应该消失了。在这个时候,圆网蛛就会开始工作,把没有用的丝线收起来,团成一个小球,放到下一根辐射丝的连接点上。随着工作的进行,蛛网就会留下一个个小丝粒,看到这些丝粒,我们就会想到消失的螺旋丝曾经经过的路线。螺旋丝被毁掉后剩下的只有这些点了,如果不是这些丝点分布得很有规律,我们肯定以为是灰尘的颗粒呢!

最后,在离中心点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圆网蛛忽然停止了纺织螺旋圈,而剩下的丝还能转好几圈呢。过一会儿,它突然扑向中心的小坐垫,然后拉出丝来,把坐垫卷成小球。你一定以为它是想把丝扔了吧?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它本性节约,所以它不会那么浪费。它把这个成为一团丝球的小坐垫吃了下去,丝垫可能被它吞到丝库里,放到胃里去溶解。它吃下的是啃不动的东西,光凭胃是很难消化的,可是它实在很宝贵,丢了真的很可惜。如果圆网蛛吞掉了小坐垫,那么织网工作就彻底结束了,这时,圆网蛛就会在网的中心坐稳,低下头,摆出一副捕猎的姿势。

圆网蛛的螺旋形丝网十分奇妙。只要我们稍稍注意—下就可以发现,用来捕虫的丝与组成网子外框的丝不一样。在太阳的照耀下,它们都闪烁着光芒。我没法拿着放大镜直接观察捕虫网,因为只要有微风吹过,网就开始不停地颤动,所以我只好在网下放一块玻璃片,取下了一些打算要研究的蛛丝,平整地摊在玻璃上,接着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仔细的观察。

眼前的情景使我惊呆了,这些丝的末端是一圈圈结构紧密的螺旋形蛛丝,中间是空的,就好像是非常非常细的管子。这些管子里装满了像溶化了的阿拉伯树胶一样的黏液,黏液从蛛丝的一头流出来,是半透明的。我将细丝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并且用玻璃片将它压上,这时我看到蛛丝的中间有一条暗线,这其实是空腔。透过弯曲的管状丝的管壁,丝里面的黏液慢慢地渗出来,这样,整个网就都有了黏性,并且黏度高得惊人。我拿一根细麦秸轻轻地碰了一下丝,即使碰得特别轻,麦秸还是马上就被粘住了。我抬高了麦秸,就把丝粘过来了,长度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最后因为扯得太紧,蛛丝弹了回去,变成原来的样子,并没有断。原来,当丝被拉长时,螺旋形丝卷就会被伸直,收缩时就又卷曲为原状。黏液最后渗透到蛛丝表面,这样丝就具有了黏性。

总而言之,这螺旋丝是一种像头发一样细的细管,这在物理学中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螺旋形结构使它具有弹性,这样,就算猎物挣扎也不会拉断蛛丝。丝管里充满黏液,不断向外渗出。因为蛛丝表面露在空气中太久,会减弱自身的黏力,黏液的作用就是恢复蛛丝的黏力。这种结构真是太绝妙了!

圆网蛛捕猎时不是在普通的网上,而是在这充满黏胶的网上。这种黏胶十分奇怪,任何东西碰上都会被粘住,包括蒲公英的毛轻轻飞过时都跑不掉。为什么圆网蛛成天和它在一起,却从来不会被粘住呢?

首先,圆网蛛的捕虫网中心有一处特殊的区域,这片区域离蛛网中心有一段距离,这里是没有黏黏的螺旋丝的。在整个蛛网中,这片中心区差不多和手掌心一样大。如果用麦秸试着碰一下就会发现,中心区的任何地方都不会将麦秸粘住。

圆网蛛在这片中心区休息,耐心地等待猎物,几天几夜也不会离开。尽管它在这里留的时间很久,可是它从来不会被粘住,这是因为中心区是由辐射丝和辅助螺旋丝构成的,它们都没有黏性,只是普通的实心直线丝。所以,猎物都是在蛛网的边缘部分被粘住。

当圆网蛛发现猎物后,会跑过去把它捆起来,使它不再挣扎。可是我发现,圆网蛛在外部的网上走没有一点困难,圆网蛛的脚并没有把黏黏的丝提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记得小时候,我们每到星期四都会跑去田地里捉金翅雀。我们在摸涂满黏胶的细竹竿之前,都要先在手指上抹几滴油,这样手就不会被粘住了。难道说,圆网蛛也知道这个方法吗?

我先把麦秸抹上油,然后用它去碰螺旋丝。我发现麦秸没有被粘住,想必这就是答案。我又把一只活圆网蛛的步足从它身上摘下来,放在麦秸上,用它去碰黏黏的丝,这只步足一点儿都没有被粘住,就像不是放在黏性丝上一样。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圆网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被粘住。

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却完全不同。我先把这只步足放到硫化钠溶液中泡了一会儿,因为硫化钠溶液可以溶解掉油脂。接着我拿了一支干净画笔,洗干净这只步足。洗好后的步足就和别的东西,比如没有涂过油的麦秸一样了。我把它放在黏黏的网上,结果,这只步足被丝紧紧地粘在一起了。所以,我觉得圆网蛛身上肯定有一种类似油脂的东西,才没有被黏性螺旋丝粘住。可是,如果蜘蛛长时间待在黏丝上,跟丝接触的时间太长,还是容易被黏住。蜘蛛只有时刻保持身手敏捷,才能在猎物跑掉之前冲过去,所以,蜘蛛长时间待的中心区,是没有一点黏性的。

圆网蛛会在这个中心地长时间等待着,一动不动。它伸开它的8只脚,时刻注意着蛛网的晃动。假如它逮到了猎物,一般先将猎物捆绑结实,然后咬几下,接着就把猎物拖到网的中央区,在这个没有黏性的地方慢慢享用自己的美味。看来,这个没有黏性丝的区域是圆网蛛为自己准备的休息室和餐厅。

后来,我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我把收集来的黏性丝放在少量的水里浸泡,发现过了24小时以后,蛛丝里面的黏胶就消失了,蛛丝成了几乎看不见的细线。这时,我将水滴在玻璃片上,就得到了一种类似于胶水的东西。看来,蛛丝的黏胶对湿度非常敏感,如果在潮湿的环境里,它会大量吸水,然后,从丝管里渗透出来。

发育成熟的圆网蛛会在天没亮时就开始织网。假如有大雾,它就会暂时停下没有完成的工程,但是并不会停止建造蛛网总的框架,也会继续织出辐射丝和辅助螺旋丝,因为水汽不会损坏这些零件。可是,它们却从不会在大雾天编织黏胶网,因为丝上的黏胶被雾弄湿就会失去黏性。如果第二天天气很好,蜘蛛会在第二天夜里把没织完的网完成。

除此之外,它也有很高的生产热情。据我了解,每次角形圆网蛛编织新网,就要产出20米的黏性丝。丝蛛更多,生产出30米。我的邻居——一只角形圆网蛛,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晚上都在辛苦地编织它的捕虫网,在这期间它一共生产出1000多米黏性的螺旋形蛛丝。(www.chuimin.cn)

我观察过6种蜘蛛。我发现,即使在烈日下也会始终如一地待在网上的蜘蛛只有两种:彩带蛛和丝蛛。其他蜘蛛一般情况下只在夜里才会出现在网上。在离蛛网不远的灌木丛中,有几片叶子上挂着蛛网,那是它们的埋伏地。白天,它们会在那里静止不动,全神贯注地埋伏着。

强烈的太阳光虽然会使蜘蛛感到不舒服,可是却带给了田野许多欢乐。因为这时的蝗虫比其他时候跳得更欢,蜻蜒也比其他时候飞得低。假如有哪个冒失鬼被蛛网粘住了,远在别处的蜘蛛能及时知道这个意外收获吗?不要担心这一点,它会立刻赶过来的。可是它是怎样知道这一消息的呢?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与亲眼看到猎物比起来,它对蛛网的颤动更警觉。对这一点,我会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在彩带蛛的黏胶网上,我放上了一只死了的蝗虫。我将死蝗虫放在离驻守在网中心的蜘蛛很近的地方,无论蝗虫怎么放,最开始时蜘蛛都没有任何的动静,哪怕蝗虫被摆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它也一动不动。它对猎物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像根本就没觉察到什么。我终于等不及了,就用长麦秸轻轻地触碰这只死蝗虫。这下子,彩带蛛和丝蛛飞快地跑过来,其他蜘蛛也从树叶中跑出来,一起朝蝗虫奔去。它们像对待活的猎物一样,将蝗虫用丝仔细地捆起来。由此可见,蛛网的振动才能使蜘蛛发起进攻。

不过,也许是由于蝗虫颜色发灰,看不清楚,不能引起蝗虫注意的原因吧。接着,我又用红色做实验,因为蜘蛛喜欢的野味都穿着红色外衣,所以我就用红毛线做了一个小诱饵,一个像蝗虫一样的东西,然后粘在了蛛网上。

我的计策成功了。只要这个红色的东西不动,蜘蛛就没反应,可是当我用麦秸触碰这个东西的时候,蜘蛛就会立刻跑过来。有些头脑简单的小东西用脚碰碰这个红色的玩意儿,像对待其他猎物一样,先用丝将这个奇怪的东西捆绑起来,甚至按照习惯先让猎物中毒,它还咬一咬这个东西。直到这时它才发觉自己上当了,于是悻悻地走开了。当我把蛛网上的奇怪东西扔掉很久之后,当初的受骗者才会回来。

可是有一些蜘蛛却很狡猾。它们和其他蜘蛛一样,快速向红毛线诱饵跑过来,但是它们只是用触肢和步足先探一探,一旦发现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便会节约它们的丝不去白费功夫了。颤动的诱饵没有欺骗成功,经过快速检查之后它们就放弃了。

但是,无论是狡猾的还是头脑简单的,毕竟所有蜘蛛都从远处、从自己的埋伏地跑过来了。它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取消息呢?当然,肯定不是依靠视觉。因为在自己发现错误之前,它们都会用脚去碰碰这个东西,或者说还要咬一咬。没有生命的东西当然不会使蛛网颤动,所以即使在只有一巴掌近的距离,蜘蛛也会视而不见。何况,一般情况下,蜘蛛都是在漆黑的夜里捕捉猎物,即使它有再好的视力也没有用。

不依靠眼睛的话,怎样才能从远处发现猎物呢?它一定要有一个能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东西,也许找到这个东西并不困难。我随便找一只在白天躲在埋伏地的圆网蛛,从它编织的蛛网后面认真观察,发现它从网的中心拉出来一根丝,一直拉到它白天待的隐蔽处。这根丝只跟中心点连接,跟蛛网的其他部分没有关系,跟框架也没有一处交叉。角形蛛高高地藏在树上,这根丝线长度是2~3米。

毫无疑问,这根丝线是圆网蛛行走的桥梁。如果有紧急事情,圆网蛛会迅速到达蛛网,检查完后,它又会快速地返回埋伏处。我们看到的这座丝桥难道仅仅就是蜘蛛来回行走的路吗?肯定不是。如果只是想在埋伏地和蛛网之间修建一条快速通道,只要把丝桥搭在蛛网的边缘就可以了,这样距离会更近,路也更好走。

为什么要以蛛网的中心作为这根丝线的起点,而不是选在其他地方呢?其实,因为这个中心点是所有辐射丝的交汇点,蛛网上任何一个地方产生的震动都可以传到这里来,所以只要有一根从这个中心点拉出来的线,无论猎物在网上的哪个地方挣扎,消息都会立刻传送出去。很显然,这根丝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它更是一个报警器、一根信号线。

还是让我们看看实验的是怎么进行吧。我将一只蝗虫放在了网上,被粘住的蝗虫立刻死命地挣扎起来。圆网蛛很兴奋地跑出隐蔽处,从丝桥上下来,朝蝗虫飞奔过来,先将猎物捆绑起来,然后麻醉,接着又用一根丝将蝗虫固定在纺丝器上,拖到自己的住所,美美地大吃起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新情况出现,事情的经过和过去一样。

我先是让圆网蛛自己忙活,不过只过了几天,我就又来插手了。这一次我给它准备的东西还是一只蝗虫,不同的是这一次我用剪刀剪断了它的信号线。除此之外,我没有碰任何的东西。我把猎物放在了网上,蝗虫拼命想要挣脱,网颤动得厉害,可是圆网蛛却一直静止不动。看来,我成功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圆网蛛之所以会一动不动地待在那里是因为桥梁断了,它没有办法跑过来。醒醒吧,因为可以通到网上的路有上百来条,是很方便圆网蛛行走的。可是到最后,圆网蛛任何路都不行走,它只是专心地待在家里不动。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都是因为它的电话线坏了,它没有收到蛛网颤动的消息。它看不见正在挣扎的猎物,因为距离太远。时间很快过去了一个小时,蝗虫一直在挣扎,而圆网蛛一直一动不动,我却一直在一旁仔细观察着它们。

圆网蛛终于发现有点儿不对劲了。因为我把它脚下的信号线剪断了,所以它感觉出这线绷得不是很紧,就赶过来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它很快踩着框架上的一根丝,非常容易地就来到了网中。它很快就发现了蝗虫,于是立刻把它捆绑起来。接着,它又重新搭建信号线,代替了刚才被我剪断的那一根。之后,圆网蛛沿着这条路顺利地将猎物运回了家。

为了观察圆网蛛捕猎的过程,我在黏胶网上放了一只亲自捕捉的猎物,黏胶网把它的八只脚全部粘住了。它每一次抬起或者缩回爪子,都会牵动那灵敏的丝,丝会被稍微地拉长,但不会被拉断也不会让猎物跑掉。即使猎物把一只脚挣脱出来,另外的脚也会被更紧地粘住,况且,不久后这只脚又会被重新粘住。除了用力把捕虫网蹬破这个办法外,它是没有别的方法逃脱的,可这就连强壮有力的昆虫也不容易办到的。

圆网蛛得到了信息,立刻跑了过来,围着猎物转着圈地远距离侦察着,它要把进攻前的危险程度弄清楚。圆网蛛的捕捉方法,会根据捕获猎物力气的大小来确定。我先用尺蠖蛾或衣蛾做实验,它们的个头都不大。

圆网蛛把肚子微微地收缩了一下,用纺织器的尖儿碰了碰面前的俘虏,随后用爪子把猎物旋转起来。它敏捷的动作比笼中转轮上的松鼠还要优美和快速。看着它的转动,也是一种享受呢!

它这样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圆网蛛需要把丝缠绕在猎物身上,像裹尸布一样把它紧紧地包裹住,不让它有反抗的力量。当它将猎物捆绑好后,无论是弱小的还是强壮的,都服服帖帖了,它便开始实施使敌人难逃一死的战术。它先轻轻地咬一咬不能动弹的猎物,留下一个并不明显的伤口,然后离开猎物,静静等待,过一会再回来。

假如捕捉到的是衣蛾之类的小猎物,它就会在原地将小东西吃掉。假如捕捉到个头比较大的猎物,为了避免被网粘住,它会把美餐拖到自己的餐厅,一点一点地来吃,甚至有时候会吃上好几天。

被绑得结结实实的猎物离开黏胶网之后,就被圆网蛛用一根丝挂在身后。它被圆网蛛拖着穿过捕虫区,到达位于蛛网中心的休息区,接着就被挂在那里。如果圆网蛛不喜欢阳光并且有电报线,它就会利用这根线将俘虏拖到自己的隐蔽处。

圆网蛛在享受着美味,而我却在思考刚才它为什么对猎物轻轻地蛰咬。圆网蛛将猎物先咬死,是不是怕猎物在它用餐的时候乱动,作出反抗呢?

我对此表示怀疑,并且有自己的理由。第一,圆网蛛的蛰咬并不凶狠,更像一般的接吻;第二,圆网蛛会咬任一处地方,但只要是高明的杀手就会明白,攻击对方的脖子、喉咙或者伤害神经中枢更加有效。这些知识,圆网蛛好像并不懂。它只是随意地把钩子插进去,就像蜜蜂随便哪里都蜇一样。因此,无论圆网蛛咬到哪里,猎物都会死去的原因一定是它的毒汁非常厉害,毒性很强。但我相信那些有抗毒性的昆虫不会立刻死去。

还有,圆网蛛不是靠吃肉为生的,它是通过吸食猎物的汁液来获取营养的。它难道会喜欢一具干巴巴的尸体吗?没有死去的动物血还在流动,圆网蛛吸食起来难道不比身体已经僵硬的死猎物要方便一些吗?所以我觉得,那些被圆网蛛咬过的昆虫可能没有立刻死掉。要证明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我将各种昆虫放在蛛网上,圆网蛛得知消息后,立刻跑来,将猎物捆绑结实,轻轻咬一咬便离开了。它要等待被咬过的昆虫发生变化。我将蝗虫从蛛网拿下,小心翼翼地把包裹在蝗虫身上的蛛丝去掉。我惊讶地发现蝗虫没有死。我用放大镜仔细地在它身上寻找着微小的伤口,可是我没有任何的发现。

是不是它没有受到伤害呢?我确实想这样认为,因为这个家伙在我手上剧烈地挣扎。但是,它被我放到地上后,却走得很不灵便,不能跳。可能是被捆绑在网上过度惊吓所产生的短暂的后遗症吧。可是事情的发展果真如此吗?

我把蝗虫用玻璃罩罩住,我想它吃点生菜也许能减轻痛苦。时间过去了一天,它的后遗症依然存在。直到第二天,蝗虫还是没有触碰生菜,显然,它没有了食欲。现在,它的动作也很迟缓,好像渐渐麻木了一样。就在第二天,蝗虫死掉了,真的死掉了。

猎物不是被圆网蛛的轻咬杀死的,它们是身中剧毒,全身无力而死。事情变得很明白了,圆网蛛给猎物注射毒液,在猎物完全死掉、血液凝固之前,有充足的时间去吸食猎物的汁液。

昆虫是那么害怕这些圆网蛛,我却一点也不怕,还是照常摆弄它们。因为我的皮肤根本不怕它们咬。对我来说,荨麻的细毛要比圆网蛛的毒液可怕许多。不同的机体碰到相同的毒汁会有不同的效果,能让昆虫失去生命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可能无害。不过,这个话可不能胡乱套用,如果我们跟另外一种捕捉昆虫的好手——狼蛛触碰,我们可能就得付出惨痛的代价了。

我以前见过一次圆网蛛就餐,很有趣。大概是下午3点钟,一只圆网蛛刚刚捕获一只蝗虫,美美地在网中心的休息区就餐。蝗虫的一个腿关节被圆网蛛一口咬住,然后圆网蛛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动作,甚至连嘴都一动不动。它只是死死地咬着,双颚没有动,也没有吃吃停停,样子好像在长吻。

我隔一会儿就去看圆网蛛的嘴有没有改变位置。最后一次是在晚上9点,我发现它的嘴还是在原来的地方。6个小时的时间,它一直吮吸着蝗虫的大腿部分,猎物的汁液悄悄地被这个大肚子家伙吸食了。

第二天一早,我看见圆网蛛还在吸食。蝗虫被我从它嘴边拿开时,我发现,虽然这只蝗虫样子没什么变化,却只剩下了一张空壳。它身上好几个地方有窟窿,全身的汁液都被吸光了。很显然,圆网蛛在夜里改变了用餐手法。它将蝗虫坚硬的外壳戳开,为的是吸食不流动的内脏和肌肉。圆网蛛将猎物这里戳一下,那里捅一下,或者放在四肢间撕来撕去。最后,吃饱喝足的圆网蛛就扔掉剩下的那团残渣。那只蝗虫要是不被我提前取下,它的最后结局就是这样的。

在蛰咬猎物时,圆网蛛总是很随意地咬一个地方。对它而言,虽然猎物种类不同,可是这是最有效的办法。圆网蛛不管碰到什么,无论是蝴蝶还是蜻蜓、苍蝇、胡蜂、金龟子、蝗虫,它都一概使用这个方法。它才不管是大个子还是小身子,是软和的还是有外壳的,是会走的还是会飞的,它全部都吃,因为它是杂食动物。它几乎什么都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它连同类也不放过。

阅读鉴赏

本章主要讲述了法布尔的荒石园中的圆网蛛如何织网,如何通过蛛网感知危险和如何利用蛛网抓捕猎物。圆网蛛织网有着杰出的才华,它会设计网的总体布局,然后建造出整体框架,开始织网时看上去杂乱无章,实则每一步都非常合理。圆网蛛往往待在网的中心,有任何风吹草动,通过网丝就能察觉到。圆网蛛抓到猎物时并不急着吃掉,而是先小心侦查情况,再进一步捆绑下手,非常小心谨慎。全文语言平实质朴,细节描写非常到位,让读者对圆网蛛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

知识拓展

-灌 木-

灌木是没有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比较矮小,不会超过6米,从近地面的地方就开始丛生出横生的枝干。灌木都是多年生,一般为阔叶植物,也有一些针叶植物是灌木,如刺柏。如果越冬时地面部分枯死,但根部仍然存活,第二年继续萌生新枝,则称为“半灌木”。如一些蒿类植物,也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但冬季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