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书籍制作及抄录的变革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书籍制作及抄录的变革

【摘要】:罗马帝国解体后,西欧书面材料的流传急剧减少。修道院里设有专门的抄写室,叫缮写室,书就是在那里制作的。这一切使得书籍制作十分昂贵,除修道院外,只有贵族或皇家才买得起书。12世纪时,阿拉伯人把中国人的一项发明引进了欧洲,这就是纸。结果,大学取代修道院,成为书籍生产和抄录的中心。但抄录的工作昂贵而又困难,因此欧洲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通常极为有限。为了加快对书籍的手工抄录,13世纪发展起来一种叫“pecia”的办法。

罗马帝国解体后,西欧书面材料的流传急剧减少。从6世纪到12世纪这段所谓的黑暗年代里,基督教会为维持识字和学习的热情费尽力气苦心经营。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识字率也一路下滑。教会仍然抄录经文以供使用,但抄录经文成了一种虔诚的活动,抄成的书字体精美复杂到惊人的地步,还有细致的插图。做成一本书需要好几个人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那时已经没有中东来的莎草纸了,所以那些书写在风干的牛羊皮上,又称羊皮纸。修道院里设有专门的抄写室,叫缮写室,书就是在那里制作的。僧侣们边抄写边朗读,这是一种祈祷或冥想的形式,借此吸收书中的智慧。然后,其他的僧侣用彩色墨水金箔给书加上精美的插图。然而,一头牛或一只羊的皮制成的羊皮纸仅够一本大书的两页或四页,这意味着有些经文需要整整一群牲畜的皮。这一切使得书籍制作十分昂贵,除修道院外,只有贵族或皇家才买得起书。1074年,巴伐利亚本尼迪克特堡恩城(Benediktbeuern)的一位神父用一本画有插图的祈祷书,即弥撒书,换了一座葡萄园。1120年,鲍姆伯格(Baumberg)修道院用一本弥撒书换了一大片土地。由此可见书的价值。获取书面知识的能力成了基本上仅限于僧侣阶层的一种特权。

11世纪晚期,形势发生了变化:大学开始兴起;欧洲人重新发现了古人的知识(部分的是通过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是伊斯兰世界保存并扩大了古人的知识);贸易增加了;识字率逐渐上升,对书的需求也因之开始增加。12世纪时,阿拉伯人把中国人的一项发明引进了欧洲,这就是纸。纸比羊皮纸便宜,也更容易得到。修道院缮写室里僧侣们的慢工细活为教会生产所需的少量书籍尚可,但远远无法满足对非宗教书籍的需求。结果,大学取代修道院,成为书籍生产和抄录的中心。但抄录的工作昂贵而又困难,因此欧洲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通常极为有限。比如,1424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只有122 册藏书。上课用的书只有一本,讲师向学生朗读书中的内容,其间不时插入他自己的解释。学生自己没有书,只能靠课上作的笔记,或者用以前别的学生记下来、在学生中间流传的笔记。

为了加快对书籍的手工抄录,13世纪发展起来一种叫“pecia”的办法。该办法是把书分为好几部分,每一部分只有几页长,称为“peciae,把它们出租给学生或让抄写人抄录,抄录的人积少成多,逐渐积攒起整本书的抄本。把一本书分成几部分让好几个人同时抄录比把全书借给一个人抄录效率高出许多。学生们彼此之间传抄的效率则又更高。(其实,今天的一些用户间转发文档的系统采用的是同样的组织结构——许多使用互联网下载同一份大文件的用户彼此之间也交换该文件的部分内容。)除了造纸以外,12世纪期间还有一项中国的发明经由阿拉伯世界传入了欧洲,即用雕刻精细的木板以木刻的方式印刷图像和少量的文字。但是,把文字反向刻在木板上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不适合印刻整本书。

于是,很多人开始寻找更高效的办法,其中一人叫约翰·根斯弗莱施·祖尔·拉登·祖姆·古登堡(Johann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人称约翰·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1440年前后,经过了几年的秘密实验,他终于掌握了系统性复制长篇文字所需的所有元素。第一个元素是活字:用以金属铸造而成的字母排列出单字、字行,进而是整篇书页。金匠出身的古登堡琢磨出了用特定比例的铅锡合金大量铸造高质量字母的办法,还研究出了活动模板,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铅字。第二个元素是细心配制的油墨:这种油墨比墨水黏,能牢牢粘在铅字上。第三个元素使古登堡的发明因而得名。为把沾满油墨的铅字平均着力印在纸上,古登堡对螺旋压床进行了改造。[1] 螺旋压床早在罗马时代就发明了出来,在古登堡的家乡德意志地区被用来酿酒。把每张纸或羊皮纸(印刷发明的早期有些书仍用羊皮纸)夹在折叠的框子里,小心地对上沾了油墨的铅字。然后,把这样做成的纸夹铅字的“三明治”放入压床挤压,油墨就印到了纸张上面。(www.chuimin.cn)

一旦排好了一页纸的字,古登堡的机器一天就能复制出好几百页。这比手工抄录快100 多倍。1470年,意大利的一位主教观察到,三个人使用一部印刷机工作三个月,可印出300 册书,而这么多书若是用手工抄录,需要三个抄写人一辈子的时间。古登堡的印刷机印出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圣经》的一个拉丁文版本,共印了180册,在1455年正式出版之前就被订购一空。像一种形式的媒体取代另一种形式时经常发生的那样,第一批印刷书中仍存留着手抄书的某些特点:铸造的铅字模仿手写字母的形状;为手写的大写首字母和其他的图饰专门留出空当,书印成后再用手工加上去。不过,随着印刷的流行,印刷书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版面式样和设计也出现了新规则。虽然印刷机是古登堡发明的,但是把它成功地用于商业生产的是他的同事,金匠兼律师约翰·富斯特(Johann Fust)和曾做过抄写人、有商业头脑的彼得·舍费尔(Peter Schoffer)。他们在1455年和古登堡因一场法律纠纷分道扬镳后,继续印刷《圣经》《圣诗集》,以及像西塞罗的作品这类的经典著作。

印刷术从发源地美因茨传到了德意志的其他地区,这里面有一件事起了推动的作用:当地的大主教之间发生了争端,导致美因茨遭到洗劫,结果造成许多懂印刷术的人逃亡到外地。到1471年,德意志的好几个城镇都建起了印刷厂。欧洲的大城市,包括科隆、巴塞尔、罗马、威尼斯巴黎、纽伦堡、乌德勒支、米兰、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等在内的所有对印刷书需求旺盛的学术和商业中心也都建起了印刷厂。1476年,印刷术传到英国,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缮写室附近安装了第一台印刷机。印刷机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500年,大约1000 架印刷机在欧洲的250 个大小城镇轰鸣,总共印出了大约1000 万册书。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意味着思想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地得到复制和传播——这一点很快将在德意志的又一位媒体先驱马丁·路德身上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