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歌像小册子一样,是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宗教改革派和天主教徒都利用这一新的媒体形式传播信息,攻击敌人。利用新媒体技术迅速广泛地传播思想使教会进退两难。一些教会官员还担心,对路德作出回应只会使他的极端思想传播得更广。威胁把路德逐出教会的教皇发布诏书说,诏书的目的是“阻止这种恶性瘟疫的蔓延,不让其进一步传播”。......
2023-11-19
罗马帝国解体后,西欧书面材料的流传急剧减少。从6世纪到12世纪这段所谓的黑暗年代里,基督教会为维持识字和学习的热情费尽力气苦心经营。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识字率也一路下滑。教会仍然抄录经文以供使用,但抄录经文成了一种虔诚的活动,抄成的书字体精美复杂到惊人的地步,还有细致的插图。做成一本书需要好几个人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那时已经没有中东来的莎草纸了,所以那些书写在风干的牛羊皮上,又称羊皮纸。修道院里设有专门的抄写室,叫缮写室,书就是在那里制作的。僧侣们边抄写边朗读,这是一种祈祷或冥想的形式,借此吸收书中的智慧。然后,其他的僧侣用彩色墨水和金箔给书加上精美的插图。然而,一头牛或一只羊的皮制成的羊皮纸仅够一本大书的两页或四页,这意味着有些经文需要整整一群牲畜的皮。这一切使得书籍制作十分昂贵,除修道院外,只有贵族或皇家才买得起书。1074年,巴伐利亚本尼迪克特堡恩城(Benediktbeuern)的一位神父用一本画有插图的祈祷书,即弥撒书,换了一座葡萄园。1120年,鲍姆伯格(Baumberg)修道院用一本弥撒书换了一大片土地。由此可见书的价值。获取书面知识的能力成了基本上仅限于僧侣阶层的一种特权。
11世纪晚期,形势发生了变化:大学开始兴起;欧洲人重新发现了古人的知识(部分的是通过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是伊斯兰世界保存并扩大了古人的知识);贸易增加了;识字率逐渐上升,对书的需求也因之开始增加。12世纪时,阿拉伯人把中国人的一项发明引进了欧洲,这就是纸。纸比羊皮纸便宜,也更容易得到。修道院缮写室里僧侣们的慢工细活为教会生产所需的少量书籍尚可,但远远无法满足对非宗教书籍的需求。结果,大学取代修道院,成为书籍生产和抄录的中心。但抄录的工作昂贵而又困难,因此欧洲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通常极为有限。比如,1424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只有122 册藏书。上课用的书只有一本,讲师向学生朗读书中的内容,其间不时插入他自己的解释。学生自己没有书,只能靠课上作的笔记,或者用以前别的学生记下来、在学生中间流传的笔记。
为了加快对书籍的手工抄录,13世纪发展起来一种叫“pecia”的办法。该办法是把书分为好几部分,每一部分只有几页长,称为“peciae,把它们出租给学生或让抄写人抄录,抄录的人积少成多,逐渐积攒起整本书的抄本。把一本书分成几部分让好几个人同时抄录比把全书借给一个人抄录效率高出许多。学生们彼此之间传抄的效率则又更高。(其实,今天的一些用户间转发文档的系统采用的是同样的组织结构——许多使用互联网下载同一份大文件的用户彼此之间也交换该文件的部分内容。)除了造纸以外,12世纪期间还有一项中国的发明经由阿拉伯世界传入了欧洲,即用雕刻精细的木板以木刻的方式印刷图像和少量的文字。但是,把文字反向刻在木板上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不适合印刻整本书。
于是,很多人开始寻找更高效的办法,其中一人叫约翰·根斯弗莱施·祖尔·拉登·祖姆·古登堡(Johann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人称约翰·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1440年前后,经过了几年的秘密实验,他终于掌握了系统性复制长篇文字所需的所有元素。第一个元素是活字:用以金属铸造而成的字母排列出单字、字行,进而是整篇书页。金匠出身的古登堡琢磨出了用特定比例的铅锡合金大量铸造高质量字母的办法,还研究出了活动模板,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铅字。第二个元素是细心配制的油墨:这种油墨比墨水黏,能牢牢粘在铅字上。第三个元素使古登堡的发明因而得名。为把沾满油墨的铅字平均着力印在纸上,古登堡对螺旋压床进行了改造。[1] 螺旋压床早在罗马时代就发明了出来,在古登堡的家乡德意志地区被用来酿酒。把每张纸或羊皮纸(印刷发明的早期有些书仍用羊皮纸)夹在折叠的框子里,小心地对上沾了油墨的铅字。然后,把这样做成的纸夹铅字的“三明治”放入压床挤压,油墨就印到了纸张上面。(www.chuimin.cn)
一旦排好了一页纸的字,古登堡的机器一天就能复制出好几百页。这比手工抄录快100 多倍。1470年,意大利的一位主教观察到,三个人使用一部印刷机工作三个月,可印出300 册书,而这么多书若是用手工抄录,需要三个抄写人一辈子的时间。古登堡的印刷机印出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圣经》的一个拉丁文版本,共印了180册,在1455年正式出版之前就被订购一空。像一种形式的媒体取代另一种形式时经常发生的那样,第一批印刷书中仍存留着手抄书的某些特点:铸造的铅字模仿手写字母的形状;为手写的大写首字母和其他的图饰专门留出空当,书印成后再用手工加上去。不过,随着印刷的流行,印刷书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版面式样和设计也出现了新规则。虽然印刷机是古登堡发明的,但是把它成功地用于商业生产的是他的同事,金匠兼律师约翰·富斯特(Johann Fust)和曾做过抄写人、有商业头脑的彼得·舍费尔(Peter Schoffer)。他们在1455年和古登堡因一场法律纠纷分道扬镳后,继续印刷《圣经》《圣诗集》,以及像西塞罗的作品这类的经典著作。
印刷术从发源地美因茨传到了德意志的其他地区,这里面有一件事起了推动的作用:当地的大主教之间发生了争端,导致美因茨遭到洗劫,结果造成许多懂印刷术的人逃亡到外地。到1471年,德意志的好几个城镇都建起了印刷厂。欧洲的大城市,包括科隆、巴塞尔、罗马、威尼斯、巴黎、纽伦堡、乌德勒支、米兰、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等在内的所有对印刷书需求旺盛的学术和商业中心也都建起了印刷厂。1476年,印刷术传到英国,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缮写室附近安装了第一台印刷机。印刷机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500年,大约1000 架印刷机在欧洲的250 个大小城镇轰鸣,总共印出了大约1000 万册书。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意味着思想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迅速地得到复制和传播——这一点很快将在德意志的又一位媒体先驱马丁·路德身上充分体现。
有关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的文章
新闻叙事歌像小册子一样,是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宗教改革派和天主教徒都利用这一新的媒体形式传播信息,攻击敌人。利用新媒体技术迅速广泛地传播思想使教会进退两难。一些教会官员还担心,对路德作出回应只会使他的极端思想传播得更广。威胁把路德逐出教会的教皇发布诏书说,诏书的目的是“阻止这种恶性瘟疫的蔓延,不让其进一步传播”。......
2023-11-19
到1788年底,出版了1500 多种小册子,1789年头四个月选举三级代表期间又新出版了2600 种。与此同时,一位皇家审查官发表小册子,声称国家有权用审查制度来维持治安。当时在法国旅行的英国作家阿瑟·扬1789年6月逛了一次“小册子店”后说:“每小时都有新出版。今天出版了13 本,昨天是16本,上周出版了92 本。”政府规定,除了经许可的报纸,其他出版物除非得到三级代表大会的直接授权,否则不得报道大会的情况。......
2023-11-19
在这个地区,书写似乎是从使用黏土制成的小筹码计算粮食、绵羊、牲畜这类农产品交易的做法发展而来。首个通用书写形式就此面世。但埃及的情况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信是用楔形文字写在巴掌大的小黏土板上的。也许这说明了他们为什么对字母的发明反应冷淡,尽管早在公元前3000年,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字的书写中都开始使用字母来表示名字和外国字。......
2023-11-19
邓巴分析了类人猿的大脑体积和群体规模后得出结论说,鉴于人类新大脑皮层的体积,人类群体的平均规模应是148 人,四舍五入为150 人。邓巴数字也是军队一连人的标准数字,一连人通常有120 到180 人。邓巴的研究表明,在这150人的关系网中,大部分人在实际生活中有5 个知心朋友,外加10 个紧密朋友。但对人类来说,“梳毛”已不再限于肢体的活动。但是,与社交圈子内的其他成员分享信息看来是人性的一个中心特点。......
2023-11-19
1 便士报纸出现后,为了使人们每天买报,报纸必须能吸引读者,提供及时消息或独家新闻的竞争因此而激烈起来。报纸的报道开始更多地取材于记者的个人观察和采访,不再靠登载文件。但它指出,《晚讯报》和《太阳报》各有4 名记者“专职就本地发生的每一个事件获取最早、最充分、最准确的情报;4 名记者中的2 名早上3 点钟起床去法院旁听……其他二人负责收集全城的准确消息”。......
2023-11-19
宗教改革初期,表达对路德观点的支持是很危险的,无论是通过布道、朗读小册子,还是唱讥讽教皇的叙事歌的方式。他在《给萨克森大公的信》中明确表示,他认为卡尔施塔特和闵采尔是危险的革命党,尽管他们是受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启发。小册子的确为广泛传播路德的观点提供了媒介,但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拥护宗教改革的原因包括好几个因素,有路德思想的口头和书面形式的传播,也有世俗当局不愿被教会呼来喝去的情绪。......
2023-11-19
很快,人们给哈林顿起了个绰号叫女王的“顽皮教子”,因为他的俏皮话十分大胆,如:叛国者绝不会成事,为什么呢?哈林顿利用女王对自己的宠爱,对女王手下官员和教士的腐败进行含蓄的攻击,甚至批评女王的父亲动辄把自己的妻子斩首的行为。诗的签名是“陛下顽皮的教子”。他大声谴责毒害社会的“粪便”,特别是当时对他的叔父进行的政治攻击。......
2023-11-19
所以国王对议会报告的传播熟视无睹。根据对当时情况的一份叙述,一个新闻信札写家雇用了5 个抄写员,每人每星期二抄写16 封信,每星期四抄写13 封信,每星期六抄写15 封信,以满足100 多个订户的不同需求。订购新闻信札十分昂贵,这也许是政府没有试图控制它们的原因。伦敦书店的书架上也有新闻信札的手稿供人购买。有时,新闻信札的写家利用收信人之间的社交联系作为传播手段。......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