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

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

【摘要】:2. 《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对钢琴教学实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这本教育文论集,除了能够让人获得思想境界层面的洗礼和教益之外,其最大的理论价值、认识价值及实践意义还正是在于:是对“但昭义几十年钢琴教学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对但昭义钢琴教学与研究的理论成果及其学术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全方位的集中展现。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使用价值的论著”,对于一个从事钢琴艺术演奏、教学与研究等专业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研读起来有如醍醐灌顶,颇有茅塞顿开之感,能够获得极大的裨益。就像该文论集前言中谈到的:“如果真要刻意地去探寻但昭义钢琴教育艺术中的所谓‘绝招’或‘玄妙之理’的话,这部文论集也许能帮助我们如愿以偿地找到一些答案,并从中获取广泛的教益和丰富的营养。”

1.《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术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中,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都是但昭义老师从教以来,“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往复”,再三思考总结才最终凝结出的学术思想精髓,仅凭但昭义教授所取得的辉煌的教学成就,就足可说明这些理论观点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学习和研读这本文论集,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梳理出但老师学术思想的脉络,逐渐勾勒出“但氏教学体系”的理论主线和轮廓,从而解答一些我们在日常专业工作中曾经提到、想到,却又未能明晰答案的问题,进而明白一些个中的道理,确立一些正确的观念。例如,众所周知,但老师在治学中一贯强调“三个注重”的核心理念,即:“注重基础”、“注重声音”和“注重音乐表现”,而其中“第一就是‘注重基础’”。在我们的日常专业教学中,大家都明白“打好基础”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到底什么才是钢琴艺术教育中的基础教学,以及钢琴“基础”教学的概念、定义和范围等问题,却是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青年教师不甚了了或是有所混淆的,而这种情况势必就会影响到我们在教学中对教学方向、思路和重点的设计与把握。但老师在文论集中,以清晰的文字对“基础”问题做了明确的表述和界定。他在《综论钢琴基础教学与教材的选用》一文中就指出:“我总结自己的教学有三个特别‘注重’,第一就是‘注重基础’……这个基础应该是包括钢琴演奏艺术领域所涉及的一切技术和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应该涵盖培养一个音乐爱好者或钢琴演奏家所需要具备的一切基本素养……它应该包括钢琴演奏技术基础和音乐的艺术表演基础两大方面,主张把音乐的艺术教育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而在技术基础方面手指技巧仅仅是技术基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钢琴演奏深层次的各类技术技巧课题都应该列入基础教育训练之中。在音乐艺术表演方面,必须把音乐表演中最重要的要素,如乐句、结构、语气表达、力度层次、音乐特性、音乐对比、声音变化等植入基础教育。”

就像上海音乐学院周薇教授所评价的:“其实《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所涉及的钢琴演奏和教学的核心问题多年来在业界一直处于争论和困惑之中,不少学者和钢琴教师也曾为此积极探索,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可是像但昭义先生那样从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梳理出可认知的规律,提炼出如此精炼,如此有条理、说服力,方便读者认知和操作的原理,实属难得。”

2. 《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对钢琴教学实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www.chuimin.cn)

在纵览整部《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之后,笔者发现,但昭义教授的这本文论集,都是他在专业研究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思辨得出的经实践检验过且具有“核心价值”的心得体会和理论升华,并且是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他在著书立说中不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也解答问题;既相对应地提供了可以卓有成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又介绍了他多年率领众多学生驰骋征战钢琴专业赛场和艺术表演舞台所积累下的实践范例和丰富经验。对这些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和研读,无疑可以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教学、演奏和研究工作,提供种种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颇具普遍意义的方法与思路。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并懂得经典作品?如何让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中国孩子懂得一百多年前的西方音乐家所要表达的艺术气质和精神诉求?恐怕是我们每个专业教师时常在教学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实践之中,笔者曾有过这样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和体验:我指导的一名附高学生,具有较好的演奏技术能力和音乐天赋,需要学习肖邦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op.23),但他却在研习作品的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完全找准作品音乐风格特征及诠释方法,迟迟难以进入高质量演绎作品的状态,而这种状况令我们师生二人都感到颇为焦急和挠头。正当我再三思考对策之时,突然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利兹升起第一面中国国旗》一文,再次拿出文章翻阅后,但老师详述的陈萨备战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时的情形,特别是他们研究《贝多芬奏鸣曲》(op.110)的方法和过程,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但老师想到了:“陈萨虽然善于表达内心情感丰富的抒情性作品,但她的经历和天真气质对于表达贝多芬晚期作品的深沉情绪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继而又说到:“我们翻阅资料力求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尽可能多的收集著名钢琴演奏家的音响资料,反复聆听,分析各家所长加以吸收……我们花费了极大精力,阅读了可能找到的一切文字资料,对比了近十种版本的演奏,从结构分析到音乐内涵,到节奏、速度、声音、层次、呼吸等所有表现方面上下功夫,才逐渐找到了感觉。”结合这段论述,我又再次细读了但老师所做的《贝多芬奏鸣曲》(op.110)的教案,更又发现:该教案精当周全、力透纸背。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流派的介绍,到体裁结构和音乐艺术内涵的分析,直至演奏要点和教学重点的规划设计等,简直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可以想见但老师在案头备课时花费了何等巨大的心血,研究了作品从谱内到谱外、从外延到内核的几乎所有方面,而且在备课中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完全是一部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的典范。从陈萨参赛时演奏该作品大受好评(甚至有几位评委被感动得想要落泪)的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她通过这样细致周全的研究方案完全纯熟地掌握了这个作品的艺术气质和音乐内涵。于是笔者联想到:借鉴并学习这种研习方法,也许是我们走出当时困境的有效途径。于是乎我与学生一起静坐下来,反反复复地聆听比对多个版本的大师演奏范例;从琴外案头准备工作着手,查找分析资料,对该曲宏观上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内涵,以及微观上的具体音乐形象、表演设计和技术细节等,都重新做了一遍细致的梳理和考虑,并仿照当年但老师的教案样式做了一份较为详尽的谱面文字分析;尔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演奏训练,根据实际效果反复调整,并特别拜请但老师亲自做了一次指点和把关;直至最后,学生终于完全把握住了作品的内涵和演奏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演绎效果。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学生在2013年初赴日参加亚洲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时获奖。

其实,《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中还有很多地方,虽然表面看来只是些只言片语,实则却是字字珠玑的实用宝典。诸如“参赛前的四种练琴方式”,“训练中的‘反向’练习方法”,“力度变化(cresc.与dim.)的技术性处理的参考原则”,“教学中数量与质量的把握原则”,“老曲目的练习原则”等,笔者都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应用,而且受益匪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但老师在书中谈到比赛时所讲述的一些经验、体会及其辩证思考,尤其是致李云迪、陈萨等人的“临场指导便条”,言简意赅、直指要津,简直就是“一纸锦囊”,抑或更是一种动态的、审时度势的“传道、授业、解惑”,发人深省。例如,“所有美言的评价带来的是更高的期待,这并不纯粹是好事。”;“上台紧张的表现之一是‘急’,上台紧张的表现之二是‘紧’,音乐演奏一切的一切都是以情动人。”;“在投入中有理性的把握就是成熟”;“总之,精神敏感到极点,平常所不感觉到的东西都会在瞬间冒出来干扰你。”;“比赛的经验再次证明,第一轮的出色演奏往往会给第二轮蒙上一层阴影,这是因为演奏者可能因一轮的成功而失去审慎,听者也因第一轮的印象而提高了对第二轮的期望。”等。凡此种种,在笔者看来,尽都是历经实践、实战锤炼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提炼出的金玉良言,对我辈羽翼未丰且经验不足的后学者们来说,更是实实在在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