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效处理作品:精益求精!

高效处理作品:精益求精!

【摘要】:在比赛中获奖,尤其在国际大赛中获奖,没有对作品的准确的、精细的、独到的处理是不可能的。但昭义对此力求精益求精。但昭义在教学和为学生准备参赛中,很注意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例如1996年陈萨参加利兹钢琴大赛,在准备作品中有贝多芬晚期奏鸣曲Op.110。学生演奏任何一部作品,但昭义都要求学生情感投入。为此,他给李云迪提了六点要求,其中第五点就是“情感投入”。

在比赛中获奖,尤其在国际大赛中获奖,没有对作品的准确的、精细的、独到的处理是不可能的。但昭义对此力求精益求精。1996年为陈萨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所做的案头备课(见《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P339—370),在乐谱上的文字说明极其细致,所花心血可见一斑。

对作品的处理包括情绪的表现、结构的控制、层次的安排、力度的处理、速度的设计等方面,在这里仅重点谈四个方面的问题:声音、作者的风格、演奏者的个性、情感的投入。

1. 声音。对于声音,但昭义专门写了论文《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该文引用了苏联最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的话说,“声音是钢琴家应当掌握的全部手段中最重要的一个”,“声音就是音乐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就能把音乐大大提高”。

声音最重要的问题是对音色的探索。涅·高兹说:“我毫不夸张地说,在我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花在音色的探索上。”但昭义在教学中非常注重“音色”。他要求的音色就是“通透、圆润、有光泽,有变化”。“他的学生出国后,最受世界大师交口称赞的,大多首先提到的就是‘音色’好。”(见《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P209、210)

要有好的声音、好的音色,一个演奏家在他钢琴入门的时候就要抓起,从小学会聆听声音、辨别声音。但昭义在《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一书中就要求“让孩子学会聆听”,“一是听别人演唱、演奏音乐,包括听广播、电视、唱片、录音,或到现场聆听音乐会等;二是倾听自己的音乐,包括自己演唱、自己演奏和自己内心的音乐”。学会聆听实在是太重要了,演奏中不断追求高质量的音色、具有音乐内涵的音色太重要了。李云迪、陈萨等人演奏的音乐如此迷人,是和但昭义在教学中注重音色分不开的。

2. 作者的风格。任何一个作者总是身处于某个时代,因此,作者的风格包含了时代的风格。古典乐派的风格不同于浪漫乐派的风格,浪漫乐派的风格不同于印象派的风格。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又有各自的风格。同是浪漫派时期的肖邦不同于舒曼,李斯特不同于布拉姆斯。演奏作品必须准确把握作者的风格,不能把贝多芬弹成肖邦,也不能把肖邦弹成德彪西。

但昭义在教学和为学生准备参赛中,很注意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例如1996年陈萨参加利兹钢琴大赛,在准备作品中有贝多芬晚期奏鸣曲Op.110。这部奏鸣曲在技术上陈萨毫无困难,但如何表现晚年的贝多芬,对陈萨是艰巨的挑战。但昭义说:“我带着陈萨读传记,查资料,听音响,做案头工作,从理解上打好基础;我们又从演奏上反复探寻有表现力的声音,寻觅贝多芬晚年的风格特点,感悟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最终走进了贝多芬的音乐世界。”

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必须符合肖邦音乐的风格”,但昭义为李云迪参赛,开始了“走进肖邦”的征程。他说:“走进肖邦”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感悟、融入、吸收和升华的过程。在《浅论肖邦音乐风格》一文中,对浪漫派风格及肖邦的风格,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说,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是在时代、民族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时代、民族的风格又通过个人的风格表现出来”,“19世纪主导欧洲文学艺术潮流的浪漫主义是解读肖邦音乐风格的金钥匙。”肖邦的音乐“没有矫揉造作”也“从不无病呻吟”,“他的真诚是毋庸置疑的。”肖邦本人极其反对浪漫主义中一切与纯朴相矛盾的东西。那种“狂激”、“炫惑”和“怪诞”都是他不能容忍的。他把“纯朴”当作“艺术臻于最高境界的标志”。“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爱国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读肖邦风格的五个重点。”这种看法非常准确。(www.chuimin.cn)

在“教案摘选”的教案《舒曼钢琴套曲〈蝴蝶〉Op.2》中有这样一段话:“起名《蝴蝶》的作品,不止舒曼一人。格里格作有抒情小品《蝴蝶》,丁善德的儿童组曲中也有一首《扑蝴蝶》,这些小品都是真正以飞舞的蝴蝶为形象创作的小曲,都有生动的蝴蝶飞舞的形象。舒曼这首《蝴蝶》套曲却并非描绘蝴蝶的作品,而是受湘·保罗·李赫特小说中假面舞会情节的影响而引发的幻想。”这就说明,不同的作家写出的《蝴蝶》是不同的,是有作者个人风格的。

对于李斯特,这位浪漫派时期的大作曲家,但昭义认为“他的音乐受文学影响很深”。这是理解李斯特风格的前提。

3. 演奏者的个性。作为演奏家,必须有自己演奏的特点。但昭义非常注意这一点,对学生是“尊重他们的个性,注意发挥他们的优势”。

波兰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历届的第一名都是有各自的演奏个性和艺术特点的。在准备参赛中,但昭义对李云迪说过,“艺术个性是最可贵的东西,艺术上如果你投其所好(指迎合评委的口味),不仅会丧失自己,而且会失去真正有生命的艺术本身” ,但是,如果“弹奏出自己理解的音乐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话,就可能征服他们”。肖邦在生前就曾经说过:“如果你想知道我真实的一面,你就必须以自己的,而不是我的感觉去演奏。”当然,以自己的感觉去演奏肖邦作品,正如但昭义所说,必须具有一个前提——符合肖邦浪漫主义的传统风格。

4. 情感的投入。学生演奏任何一部作品,但昭义都要求学生情感投入。2007年古静丹赴欧洲参加EPTA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前,但昭义在写给她的信中提示了几点要注意的事情,其中,第三条就是,“音乐演奏一切的一切都是以‘情’动人。你要心随音乐,做到旋律‘过心’地唱,情绪随音乐变,节奏随脉动走,力求把自己练习的效果完美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听众和评委”。2010年但昭义给李云迪的信中写道:“眼前,是为了你在卡内基有更上乘的表现;长远,是为了你走得更高更远。”为此,他给李云迪提了六点要求,其中第五点就是“情感投入”。他对李云迪说:“肖邦音乐的浪漫诗意需要真实的情感投入和专注的想象力,这些都不是你缺乏的东西,而恰恰是你天才的特质所在,是你自己的优势,也曾是你赢得肖邦第一的法宝,都要充分地发扬光大!”

当学生做不到情感投入时,他尽量启发。“李云迪及其他学生,无不对但昭义在课堂上的诸般‘现场表演’印象深刻。‘有时他还蛮可爱的!为了启发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但凡听过但昭义上课的,大家异口同声。他太想帮助、辅导、协助学生理解音乐内涵情感,总是非常善于寻找方法,想方设法地调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相五官,做出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动作和表情,一会儿瞪眼张嘴表示惊喜,一会儿愁眉苦脸表示忧伤。”(见《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P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