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滴水穿崖的奇迹,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

滴水穿崖的奇迹,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

【摘要】: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基础性教学与研究中表现出才能的人,未必会适应高端教学或当好国际大赛的“教练”,反之亦然。那是他为陈萨参加利兹大赛所做的案头备课,是一次杜鹃啼血般的备课与指导。李云迪在赴肖邦大奖比赛前的最后一次大师课,有位专家将李云迪的毛病挑得太多,将他的信心几乎击垮。成功成大名的但昭义,仍然活跃或隐没在学生的触键背后。李云迪多次强调:“但昭义具备无比的细心和耐心。”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基础性教学与研究中表现出才能的人,未必会适应高端教学或当好国际大赛的“教练”,反之亦然。然而但昭义则不同,他通教,通学,通研究!他勤于读书,勤于思考。他读过很多文献,研究过很多专著,他时常会谦逊地说,对文献掌握得较少,但阅读他的著述,随时可见他对于许多名家的经典均有研究,且多有引用。他对于车尔尼与柏西·布克的观点,涅·高兹的理论,都能深谙其妙,既旁征博引,又不简单照搬,恰到好处地纳入了独立思考范畴,融会贯通。

他既是最基础的教育家,又是立于高峰之巅的“伯乐”,这二者之间的桥梁对于他而言,跨越自如。除了从西方的大理论家那里汲取营养,他也绝不忽略从身边的人那里学到东西,从《重视钢琴演奏的基础训练——杨汉果钢琴教学特色浅议》一文中,看到他的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他从杨汉果那里体会到指尖要“抠紧”,正是这个“抠紧”让他“抠”出了许多好学生;他听了赵晓生的一次讲座,便从中悟透“一关节”弹琴的妙处,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

从《纵论钢琴基础教学与教材的选用》等论文中,可看出他对于基础教学的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修养,这相当于一个金字塔的底座,坚实而深厚!有了这样的底座,他再盖起摩天大楼,就不奇怪了。

如果仅仅择出这几篇论文与钢琴界那种高谈阔论且出版诸多部著的作者相比,或许在理论方面他还嫌“单薄”,然而,这种“单薄”因之与血汗夯实的实践相结合,便有了“混凝土”的力量。

但昭义真正的不简单,真正的人性深度,也许正在这里。这也是一座人性的富矿。真正读懂但昭义的人说,他培养出了多位世界冠军的“绝招”是在琴外。这就是说,他并非每时每刻都去抠钢琴的技巧,去纠正每一个音符对与错。他在繁忙的教学中,给自己留出一定的空间去阅读文献,去听名家光盘,去独立思考与研究。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要比同行们多得多!他在琴外,做了大量的普通钢琴教师无法想象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读书与写作,他均不吝心血,乐此不疲。最能形象说明但昭义心血结晶的是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OP.110)。那个乐谱已成浮雕,在他香蜜湖最高层仿欧式圆形客厅的墙壁上。那是他为陈萨参加利兹大赛所做的案头备课,是一次杜鹃啼血般的备课与指导。殊不知陈萨在参加利兹大赛之前,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他请来一位著名专家听了陈萨的舒曼《狂欢节》,结果挨了一顿很重的批评。从脸面来说这是接受不了的,而但昭义就像一个消化能力极强的人,吞下了尖锐的枪刺,而后将枪刺化为智慧金币,于是陈萨最终获奖。

李云迪在赴肖邦大奖比赛前的最后一次大师课,有位专家将李云迪的毛病挑得太多,将他的信心几乎击垮。而但昭义在这种关键时刻,把握住了他的学生的方向,不畏压力,一点点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一步步耐心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这难道不是获胜的“绝招”吧。

钢琴教学是功夫与经验的堆积,也是见识与思考的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爬行到飞翔,其间充满艰辛。铁杵磨成针,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典故,然而,这个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磨针的诀窍,更注目的是成针后的灵性与光彩,及针的实用价值,却忽略了铁杵磨针的艰辛过程,甚至会对艰苦孤寂的磨针过程予以哂笑。聪明的现代人,喜喧哗骚动,浸一日而非百年。当不厚道的小聪明越来越多的时候,耐性的缺失,扎实的缺失,报恩的缺失,祥和的缺失,集腋成裘的缺失,乃至儒家文化或曰国学的缺失,已经构成了民族性格的大隐患。而这一切的缺失,一并可以在这套书中,在但昭义的艺术人生、艺术实践和艺术教学、艺术传递之蕴藏中找到。

只要你耐心翻开,从中可以解读的不啻是钢琴教学的成功缘由,更有人生舞台的丰富诠释,就像奥运的火炬传递,传的只是一种形式,而这部书不仅是形式方面的传递,更有内涵深蕴,比形式更具传递意义。就像铁杵磨针的过程,更具人性深度或成功元素。

在一个缺失了纯朴精神元素的时代,能够像但昭义这样始终如一,按着自己的人生方式追求理想追求事业的人,点滴积累集腋成裘,完成铁杵磨针的人,在哪里?需要说明的是,他绝不是笨拙地磨,他凭借智慧,有感悟,有升华,但他的一切才能之升华,皆源自他的淡泊明志及渴望求索的巨大耐性之中。

但昭义曾说,他与几位同胞兄弟相比,自己只有中等资质。这话起初听来好似谦虚,细品,颇有道理。尤其从现代人的速成眼光看,这个磨针的过程对于太聪明的人,是要绕开的,他身边的人都称他是“有心人”,“是思考型、学者型的智者,一个得道的、大智慧的教授”。

成功成大名的但昭义,仍然活跃或隐没在学生的触键背后。他的嗓音仍然嘶哑地在指导薛啸秋的《黄河》;他依然保持着眸子里的明澈目光;依然细心耐心地抠学生的弹琴毛病。琴房里的那个备课本,一笔一画写着学生的毛病:关于徐起弹《大波兰舞曲》的细节,关于潘林子上课需要改进的问题,任何一个同学,每堂课之后,他都要写“鉴定”式的评语。那全是心血,滴滴见红。川音前院长宋大能在序言中写道:“人们夸他是‘有心人’。这位热衷于多方求教,深知‘综合就是创造’的‘有心人’,也是一位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细心人’。”“在具体执教上,他十分强调循序渐进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提高深刻解读音乐内涵的能力,做到‘用心灵敲打琴键’。”(www.chuimin.cn)

“悉心指导学生在关键细节上做足功夫,‘杀鸡也用牛刀’,这正是他执教能力的一大过人之处。”

李云迪多次强调:“但昭义具备无比的细心和耐心。”

但昭义经常发手机短信,他会把短信写成长信,这也是他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参加重大比赛或者人生经历到关键时刻,他的手机短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像张昊辰在赴美国的飞机上被但老师的短信感动得一次次品味,从中品出许多感激,品出了宽容大度还有厚爱。

但昭义以前给陈萨、李云迪、左章等上场比赛前写的字条,也构成了书的一部分。字里行间有着动人的力量,那种语重心长。然而,当李云迪已经功成名就,获了肖邦大奖之后,但昭义给李云迪的信有更进一步的意义,那不是简单的一封信,是有相当深度的一番长者贤者的指导:从李云迪应该如何丰富自己,补充自己,包括演奏、录音、学习和掌握文献,到接受采访出头露面甚至做广告等,还有生活方面,包括找女朋友这样的事情,他都一一指点。从中完全可以看到他的慈父般的心肠,和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深挚情谊。

这些信与字条是他的苦心见证。曾经,范继森与范大雷父子有过这样令人动容的培养学生成名而自己啼血般的经历。但昭义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堪与范氏父子相比!而在年轻钢琴教师当中,最需要的榜样,就是这样的古道热肠,这样的慈父般的老师。他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当年川音的老院长对他的恩情,点点滴滴穿透岁月,如今在他身上得以延续,并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钢琴才俊。

虚心、用心、苦心、担心、诚心、耐心、慈心——你就把汉字中各种有情怀的“心”组成的词找出来,往但教授身上套吧。他在陈萨参加国际大赛关键时刻写字条定军心,就连称呼都一下子改作英文“SaSa”,这一改,潜藏的深刻意味,让陈萨感觉妙不可言,也让她的紧张心理得以放松,这是只有心理学专家方可领悟的效果与妙处。

如果从他的成功因素分析,重要的是来自他的“自知之明”。兵家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彼容易而知己更难!他是懂得“吾日三省吾身”的人。他总是清醒着自己的不足,这样他便永远没有沾沾自喜或浅尝辄止的时候。

他是这样反观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在学生时代“太守规矩,有些过分言听计从,老师的话是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别的学生可以听到一首好听曲子就马上找来谱子在钢琴上摸一摸弹一弹,但他但昭义绝不会的。因为老师说了这样会弹出毛病的。他中规中矩,现在反观这样不敢越雷池带来的后果是学得“死”,不灵活,还造成识谱和即兴能力差。那么,他如何克服这些的呢?他如何超越“自卑”,从而走向自强自信?这从丛书的第一部《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中不难找到答案,尤其紫茵撰写的那一部分。

我们这个时代过度强调或重视聪明与技巧。过分倚重智商,这会成为误区的。当然,也不要过分强调下苦功夫。没有智性的苦功夫就是事倍功半的愚蠢。但昭义是聪明与功夫兼而有之。他日益磨炼着自己,完善着自己,他拥有一个称得上“头脑“风暴”法”的“但式”键盘训练法。这个法宝就是让手指学会坚定地站起来,学会走,学会快走快跑,学会飞翔,学会上天入地,出神入化。

当别人在挥洒江河之时,他却在珍存水滴。他永远不擅长江河澎湃气势滔天,但他却最会利用一分一秒去滴水穿崖!他有柔韧的软功,是中华千年的太极真功。他的键盘太极之功非常到位,熟悉他的陈光泉受益匪浅。他领会到但老师在教弹高音区时的指尖要敏感牢固,触键要轻快,在琴键表面上要“勾”一下,把声音钩针一样勾出来,勾出一条看不见的线,他喻作“像老鼠迅速跑过虽然无声,但脚印却清晰可辨”(《在彼得鲁什卡家中》)。这便是禅悟,是琴禅,是细微处的奥妙。但昭义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抠出来的。他不是神人,却不能不佩服他的滴水穿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