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冠军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评论文集

《培养冠军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评论文集

【摘要】:从但昭义教授的钢琴教育来看,他的教育学原理或音乐教育学原理更接近现象学教育学的原理。但昭义的“养育”教育学的“养育”不是家长式的“包办”和教条式的“圈养”。他的养育教育学的“养育”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养育的第一个含义,但老师很好的、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家庭、教师、学校、社会”的各种际遇,使得一个机遇、一个关系、一个情境或活动变得有教育学意义。养育的第二个含义,用爱心去构建学生的心灵。

按一般教育学和音乐教育学的原理:正如学科教育学就是研究学校各门学科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的一门学科一样,音乐教育学就是研究学校音乐学科的本质、内容、目标、方法的一门学科。

从但昭义教授的钢琴教育来看,他的教育学原理或音乐教育学原理更接近现象学教育学的原理。

现象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范梅南对“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是教学、养育的活动,或者从广泛意义上讲,是与孩子相处的活动,它是在具体的情况中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由此,现象学教育学的“教育学”定义就是:“将教育学定义为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祖母与孙子在一起的某种际遇。简而言之,即成人和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之间的实际活动的关系。每个成人和儿童都始终受到相互间的、文化传统的、语言的、他们自身历史的、社会物质环境的等各种影响。但成人和儿童间只有某一种影响是出于友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也就是说,这种动机是有教育学意向的。而且,这种意向是为了增加儿童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教育学使得一个机遇、一个关系、一个情境或活动变得有教育学意义,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中。更准确地说,教育学使我们(老师、父母、顾问等)心向着孩子、心向着生存和成长的固有本性。”

由此,我们也定义了“音乐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研究,它本身就是一种教养、养育或养成,它是通过音乐的存在,在音乐中生存和养成(bein gand becoming)的音乐教育学。

但昭义的“养育”教育学的“养育”不是家长式的“包办”和教条式的“圈养”。他的养育教育学的“养育”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养育的第一个含义,但老师很好的、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家庭、教师、学校、社会”的各种际遇,使得一个机遇、一个关系、一个情境或活动变得有教育学意义。用但老师的话讲:“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单靠个人孤身奋斗就可以取得的,它必须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最佳聚合。以李云迪为例,他本人、家庭、教师、学校、社会,可以说各个方面缺一方面都不行。”在“但家军”中有一种集体感,一种亲密合作的关系,这种集体感的培养也充分具有教育学的意义,大家有一种共同的信念:“大家必须团结,要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谁家的孩子获奖了,所有人都要像自家的孩子获奖一样高兴。”(但昭义语录)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段,可以感受到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在一次际遇中的教育学意义。李云迪在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后去荷兰参加在那里举行的肖邦钢琴比赛获奖选手专题演奏会,归途过境时,李云迪母亲发现,丈夫大包小包扛着,儿子两手空空地走。她立刻叫丈夫将行李放下,喊住儿子,以无可置疑的口吻说:“别以为你现在是明星了,就要人伺候你,你的行李自己扛,你还得把爸爸的行李扛上!”几句话,说得李云迪省悟过来,一个劲儿地认错。2001年元旦前夕,李云迪的母亲把儿子关在房间里,让儿子给亲朋好友写贺年卡。谈起这件事,李云迪的母亲讲:“那些收到贺卡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并不重要,我对孩子说:‘关键是咱们要对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念。只有成为人格上的大师,才可能真正成为钢琴上的大师。琴,只有人在弹奏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作为人,你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李云迪母亲的话与但老师以“人”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出一辙,重视“人格”和“做人”的养育。这好像中国传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齐家”的意味。《大学》中“齐家”的意思就是对家族成员进行伦理的教化。(www.chuimin.cn)

养育的第二个含义,用爱心去构建学生的心灵。“一位钢琴教授,在课堂上严肃、严格、严厉;在生活中,他的身份角色多重,像学生的父亲,可以为学生买菜、做饭、包云吞、洗衣、系鞋带、拖行李……”但老师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并非要去“讨好”或“将就”学生,在这种亲密关系中,有“言教”,也有“身教”的作用。他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王雁认为:但老师对他的影响不亚于父母,非常直接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讲:“艺术职业和其他职业最大的、根本的不同,在于音乐就是心灵的流露。他对学生,除了专业、技术,更重要的就是心灵世界的建造……我去感受他的‘道’,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这个“道”就是“仁”、就是“本心”,也就是“归于一”和“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是“道”在生活教育世界中的践行。

有一次,但昭义带张昊辰去珠海演出,王雁同行,王雁深深地感到“一个离异家庭的十二三岁的小男孩,父爱的缺失……但老师并未对我说什么,可我看得很清楚,他就像他的父亲。”张昊辰在他的《十年》一文中记叙了许多他与但老师的“父子情节”,读起来非常感人。“我们在前往莫斯科青年比赛决赛的音乐厅。俄罗斯秋天的寒风如此刺骨,使我的身子哆嗦不已。但老师突然脱下他的大衣,披在我的肩上,‘先穿上这个,要不然感冒了。’看着脱下大衣的他只穿着一件衬衫,我惊慌失措,结巴地以各种理由来搪塞。他越听我说越急,不由分说地命令我穿上。我突然想哭。以前每当天很冷时,我常常都会抱住爸爸,把自己裹在他的大衣里。如今父母离异快一年了,我很久没有了父亲的音讯,也慢慢地习惯了单亲的生活。但老师总是时不时会在课后突然问我:‘最近有没有和爸爸打过电话?哎,他终究还是爸爸……’对于这样的关心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平常很少让自己想起不该想的事情,可是被封藏的情感总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萦绕在你的脑海里,混淆现实和回忆。我转身看着但老师在风中双手抱着自己的上身,一边走一边哆嗦。我从没有觉得他看上去如此单薄,单薄得刺眼。于是我别过头去。我和他就这样,一个抱着身子直打战,一个忍着眼泪抬着头,走在逆风的路上。我看着天,突然没头没脑地冒了一句:‘今天天气倒蛮晴的。’但老师没有回话,他一直在哆嗦。天空终于模糊了。”

养育的第三个含义。1998年8月,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来中国参加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在会期间的一次对话中,对于许多老师反复提出的一个问题:“哪一种音乐教学法是最好的?您经常用什么教学法?”雷默的答复是:“你对你的学生或教学对象充分了解,充分把握,比任何一种教学法都能更好发挥作用。”这段话暗示了一种“原理”,如果父母对他们自己的孩子在生活各方面有充分的了解,还需要一种有效生活“养育”的教学法吗?但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对象,积极调动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但老师认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深透地研究学生的先天、后天,本能、功夫,直觉、感悟,灵感、理性。但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思想、性格、音乐演奏的特点了如指掌。他讲:“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也非常重要。我这几个学生,一人一个样,甚至是非常不同。陈萨的音乐极富内涵……吴驰的技巧辉煌……李云迪则兼而有之……”他告诉学生:“艺术个性是最可贵的东西。艺术上如果想要投其所好,不仅要丧失自己,而且会失去真正有生命的东西。”1999年6月,李云迪在美国参加吉娜·巴考尔比赛时,在住户家里听了勃拉姆斯《第二协奏曲》后便热衷此曲,不愿弹但老师为他考虑的“老柴”或“拉三”,“我看他那么执着,相信是音乐感染了他,引起共鸣,因此,我相信他能弹好。周先生原来不赞成他弹,但听他弹了以后也认可了。”

但老师对“养育”教育学中教师的作用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教师就好像要将鸡蛋孵化成小鸡,他担负着很多责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水准、思维方式、引导能力、战略眼光、战术安排、选题选材、师生关系等都事关重大。”实际上,但老师的这一席话,就好像说,老师与父母一样,对孩子的成长和终身担负着很多责任,在“养育”的许多关键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