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关一项光荣、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我认为,这其中的“学会做人”应该是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由家庭扩到学校,继而扩展到社会。......
2023-11-07
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必然有他鲜明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哲学为他的实践导航。
在对但昭义的“艺术人生”的研究中,紫茵经过八十余天的调查,72人次的面对面的访谈,她对但昭义的音乐教育思想作了一个切实的总结。她认为,“但昭义的信条应该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①。这种信条,许多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或许读不懂。钢琴这种技术性极高的乐器教学与做人有何关系?我们当前的音乐教育也并非是把“人”放在核心地位的,那么,“做人”的“道”理何在。“做人”是“道”、是“思想”的层面,技术属于“器物”的层面。这是如同武林高手的“华山论剑”似的论“道”,以“道”制“器”。但昭义在李云迪参加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最后一轮比赛前的一次重要谈话时很清晰地阐明了他“做人”的道理,他对李云迪讲道:“你在做人、做艺术家的路上,正处于一个上升的关键时刻。现在对你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修炼和人品的修养……我们当年的思想改造也许不适用了,但是,年轻人还是要有精神武器和好的心态,要在关键时刻排除私心,无私才能无畏……通常才能只占百分之四十,更多的是思想……做艺术家首先是做人。”②这就是但昭义对“做人”之“道”的阐释,这种教育思想之“道”对于那种将技术或审美放在核心地位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历史性的超越。
2005年5月,但昭义在深圳“学术文化大讲堂”的专题讲座“钢琴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中,更加清楚地阐明了他的音乐教育思想。讲座围绕四个方面:1. 中国的“钢琴热”是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惊人现象;2. 钢琴学习热潮中最大的误区就是学习的盲目性;3. 钢琴的普及本质上是音乐艺术的普及,而音乐艺术的普及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普及,音乐能最敏感地触及人的心灵,使人产生“真善美”的感悟;4. 学习音乐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需要(《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481—485)。虽然但老师是一名专业钢琴教育家,但他教授钢琴的基本目的是立足于对“人的心灵”、人的“真善美”,以及“人的精神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并非是以成名成家为目的的教育。但昭义在“阳光海滨城”的专题讲座“让孩子学习钢琴成才的条件及意义”中进一步讲道:“我们不可以认为没有成名成家的人就没有成才,这是我对‘成才’这个概念要表明的最基本看法。”③
但昭义认为,通过学习钢琴让孩子成才的意义,具体而言,有如下一些益处:1. 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养成精力集中、办事认真的好习惯);2. 可以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会慢练、分手练、分段练、集中解决难点地练等);3. 可以锻炼和改造孩子的性格(诸如怯场、怕见人、怕上台的弱点,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改善);4. 可以使孩子懂得礼貌,善于与人交往(利用与他人同台表演的机会,学会与同伴合作);5. 使我们在普及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一些有天赋的好苗子,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为音乐专业培养后继人才。他认为:“通过钢琴接触音乐、了解音乐、领悟音乐,让音乐通过心灵的感悟作用于我们的生命,作用于我们的人生,这才是学习音乐的根本的目的。”④(www.chuimin.cn)
但昭义对培养人的“真善美”的感悟,对孩子“成才”、“成人”的教育目标是对儒家文化思想“始于诗,行于礼,成于乐”的当代阐释和继承。在中国文化中,“真善美”的合一不同于康德的三大批判将“真善美”相分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关于“真理”的论述,《实践理性批判》是关于“善”或伦理的论述,《判断力批判》是关于审美的论述),“真善美”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基本精神。正如中国哲学家牟宗三所言:“人生真理的最后立场是由‘实践理性’为中心而建立。从知性,从审美,俱不能达到这最后的立场。从孔学所谓‘成于乐’的境界并非由美的判断去沟通意志与自然,而是‘践仁尽性到化的境界’,是道德意志之有向的目的性之凸出便自然融化到‘自然’上来而不见其‘有向性’……是全部融化于道德意义中的‘自然’,为道德性体心体所透彻的自然,此就是真善美之真实的合一。”⑤牟宗三的“实践理性”即儒家的“内圣外王”的实践,是一种“人格实践”的模式。内圣包括内在的道德修养,而外圣则包括外在的社会道德实践。但昭义的艺术人生正是这种“实践理性”,是他教学生涯始终对“真善美”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直接影响到他的音乐教育思想。
但昭义一生最感谢的二人,一是川音的老院长常苏民,老院长就因为送了“右派”的儿子去北京深造,“文革”期间遭受不白之冤;二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周广仁教授,周教授的师恩以及“人格魅力”使但昭义终生难忘。此二人的作用对他的“实践理性”来说是重要的动力来源。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川音对我的培养和老院长的良苦用心不仅成为当年我在学习时的巨大鞭策,而且永远地成为我报效母校培育之恩的感恩情结!”⑥这是他的真实情感,是他受“善”以及报“善”的终生情结。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其师承渊源,他讲:“在北京跟周广仁教授学习的三年多里,她不仅在专业上引领我掌握了钢琴演奏的科学方法和技巧发展的正确路径,指导我懂得了音乐艺术的表演规律,让我树立了刻苦努力学习、永无止境追求的目标;更让我领略到她师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周广仁先生琴艺高超,教育有方,却一生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学识广博,德高望重,却一生孜孜不倦,严谨治学。她亲力亲为,事事率先;不辞辛劳,不计报酬;胸怀宽阔,无私奉献。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生态度;勤奋敬业、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在一个年轻学生面前树立了让你敬重佩服又可亲可敬的榜样,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我一生学习的楷模,使我还在学生时代就立下志向,今后我也要做这样的老师。”⑦
但昭义所表达的“今后我也要做这样的老师”的诉求,正是他在音乐教育中对“真善美”始终不渝的追求,体现了他自身艺术“人生”的核心,以及他以“人”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的“实践理性”基础。
有关“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系列丛书评论文集的文章
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关一项光荣、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我认为,这其中的“学会做人”应该是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由家庭扩到学校,继而扩展到社会。......
2023-11-07
(一)开展以聆听为基础的音乐审美活动音乐教学必然是由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检验理论,从而改善教学不足之处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的理论认知仍然要落脚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音乐教师应当建立以体验为中心的音乐审美观,创造良好的审美导向,加深情感交流,从而构建和谐社会,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乐由情起,音乐灵动地传递人的内心情感,审美体验俨然成为审美教育的重心。......
2023-07-04
20世纪史学研究的一种发展、一种贡献、一个亟待加强的方面是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确定。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史学研究的当然对象,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事情。是一种唯生产力论,否认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历史作用,当然谈不上以人为历史主体了。以人为主体,意味着承认所有人的历史作用。......
2023-07-02
135.柔性管理法则“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在21世纪的今天,虚拟组织、柔性团队正在成为管理的主流,企业的柔性管理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一般说来,柔性管理主要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一个企业是以刚性管理为主,还是以柔性管理为主,则完全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性质及企业的文化传统。......
2023-12-01
相比于西方的美学语言,高主锡的生态美学语言更具有实用性和包容性,能够指导东西方具体的生态设计实践。在论文《寻求整合的美学》中,高主锡把先前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转化为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景观方法,并正式把景观作为综合的生态美学语言的来源。他希望在建构一种适用东西方语境的生态美学之外,重新设计符合东亚文化语境的生态美学语言。这些生态美学语言都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色[14]。......
2023-11-17
决定轨道站影响范围的因子,主要是轨道站点位置与接驳方式,与通过的轨道交通路线及数量无关。步骤1:设定步行合理影响区半径步行合理影响区,是指乘客在以步行方式至轨道站的合理步行时间之内,所移动的距离范围。......
2023-12-06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董仲舒要求人们要心正意诚,对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当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2023-08-20
但把此思想上升为一种封建制度即“礼治”则是在先秦时期,先秦思想家已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就是为了恢复“礼治”。“礼”在曾国藩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礼”也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曾国藩位登大学士,身居庙堂,执掌治国大权,他深知“礼治”的重要性。“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总之,曾国藩认为遵守礼治,是国家维持稳定而社会避免动乱的关键。......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