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研究资料整理及分析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研究资料整理及分析

【摘要】:从内容上看,首先这种笔记既包括观察到的东西,也包括记录者当时理解的东西。整理笔记就是以现场记录为线索,通过回忆而尽量在笔记中保持观察现场的原状,在回忆的基础上整理出详尽的笔记来;就前者而言,研究者需要就笔记中自己的“理解”建立分析档案。因此,调查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及时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材料的整理就是对通过前文介绍的各种方法所收集的材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材料进行分类,对材料的数据及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统计。材料的整理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达尔文曾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这是因为,研究者通过观察、问询、收集已有文献而获得的材料多半是片断的、分散零乱的,性质各异、内容各异、类型不同的材料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首先需要研究者对其进行整理,才能为研究者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时所用。因此,研究者应对材料的整理及其一般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研究者所收集的材料量大、内容复杂,因此材料的审核、分类、汇总等需要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也就是说,整理材料的工作不仅在收集材料的任务基本完成后是必需的,而且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也是必须的。

一、材料整理的方式

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材料收集的手段不同而导致记载教育现象信息的形式上有所差异,材料的整理方式也就表现出某些差异。

材料的获得或者是通过实地接触(即观察),或者是通过问询访谈,或者是通过收集已有的文献资料等途径。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材料一般表现为现场所作的笔记。从内容上看,首先这种笔记既包括观察到的东西,也包括记录者当时理解的东西。就是说,在笔记中,不仅有研究者“知道”、 “看到”、“听到”的,而且有研究者“想到”的。其次,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现场观察中的记录可能是粗略的、不详细的。因此,就后者而言,研究者在观察后必须尽快地整理笔记。整理笔记就是以现场记录为线索,通过回忆而尽量在笔记中保持观察现场的原状,在回忆的基础上整理出详尽的笔记来;就前者而言,研究者需要就笔记中自己的“理解”建立分析档案。

通过调查而获得的材料主要是收回的问卷、调查表以及测验、评价用的试卷等。其特点就是资料的量大。对这些大量的调查资料也需作及时的整理,如果不作及时的处理,到调查结束时,研究者面对一大堆材料,犹如面对一团乱麻,难以下手。更重要的是,及时地整理材料可以立即发现所要求的材料之不足及尚缺少哪方面的材料。如果在材料收集完成之后整理材料才发现材料之不足,再去作补充调查,就会造成时间、精力、财力的浪费。因此,调查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及时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调查而获得的材料往往是数据材料。对于数据材料的整理,一般采取列出总表的方式,根据一定标准,将调查材料分成若干大类及若干亚类,然后逐一统计汇总。各类数据的统计与汇总要做到精确,不能马虎、草率,更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事先假设而篡改数据。

对于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者也须作整理工作。已有的文献资料,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因此,需要根据特定的概念框架对资料承载的信息——无论是口头的、文字的或其他形式的——做分类记录。

二、材料整理的任务

尽管材料的整理在方式上有差异,但不管对什么材料进行整理,研究者都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一)对材料的审核

审核就是检查材料真实、准确或完整与否。无论是对由观察问询而获得的材料,还是对已有的文献资料,审核都是必要的。在运用观察方法收集材料时,由于一些原因(包括观察者的个人偏见、用自己的立场观点来筛选事实等),可能造成观察者只观察那些符合自己要求的现象;以及观察者观察时的不细致、不深入或遗漏观察对象的某些表现;或者由于观察对象表现不充分,记录不准确等等因素,从而产生观察误差。其结果是观察所获得的材料不准确、不完整。观察材料的审核就是研究者对材料作必要的检查,以防出现观察误差。

问询材料的审核。问询主要涉及各种量表及问卷调查。因此特别需要注意统计数字的核对。除此之外,要对地名、人名、书名或其他材料名称进行核对。要核对问卷发出的数量与回收数量,统计数字是否完整等等。总之,材料要全面、真实、可靠。这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所在,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

对收集的原有文献资料也要进行审核。这是因为,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献资料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文献资料的审核即在于对文献资料的鉴定,即对于准备使用的文献资料进行真伪、可靠程度的判定,其主要任务就是辨别文献的真假与质量的高低。

(二)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淘汰与研究目的无关的部分,而将与研究有关的部分集中起来。所有收集到的材料,是不可能全部用于结果分析和研究报告中的。因此,需要对原始材料作出必要的选择,删除无关的材料,保留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到底哪些材料该选用,哪些该废弃呢?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必须记住的是,材料的选择不能依据主观愿望和假定的前提,而必须根据材料的科学性及研究的目的任务来定夺。(www.chuimin.cn)

材料的科学性表现为,材料必须是可靠的、真实的,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反映普遍情况。材料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三)材料的分类

分类就是研究者根据材料的内容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剖析,把研究材料分为若干互不交错的小类或部分。具体地说,分类就是研究者运用比较的方法鉴别出材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材料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将材料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各种材料区分为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分类是很重要的。研究者如果不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及时的分类,那么这些材料就难以在研究的理论分析中使用。大量的科研成果表明,分类是知识理论化的最初步骤,是理论分析的基础。它能使材料中包含的信息得到整理,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分类的根本目的在于描述材料中所呈现的现象之特征。

如何对材料进行分类呢?为了做好材料的分类工作,首先,在收集材料;之前便制定出分类的方案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制定材料分类方案时,应考虑研究任务要求哪些主题材料,怎样的编排最为方便,主题与主题之间的逻辑顺序如何,每一主题以内的材料顺序又应如何等等。经过前面的考虑,然后分门别类,依次排列。

其次,必须认真确定分类标准。分类的标准是多样的,如时间分类、问题分类、现象分类、本质分类等。研究者可以对同一种教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这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与问题的性质,取决于对材料的分类是否有利于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不管依据何种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类,研究者在分类时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每次分类只能按照一个标准,要避免出现“依据混淆”的逻辑错误。

2.分类必须是相称的,即分类后所得到的子项(即根据划分而得到的类别)外延之和应与母项的外延相等,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

3.分类后的子项其外延应当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并且要包含所有的内容而不遗漏。

4.分类要按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

(四)汇总统计

在正确分类的基础上,研究者还必须对分类的材料进行汇总统计。汇总统计的目的在于把收集的大量分散的原始材料在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一目了然的统一体,以供进一步研究分析时所用。其具体程序就是将通过调查、观察等而得到的材料填入适当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