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是研究者对于一项研究课题总的想法和具体实施方法的阐述。[资源来源: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方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案例二〉:农村初中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农村课堂创设良好氛围的方式和方法。......
2023-11-18
一、测量法的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与心理测量运用得很多。例如,鉴别或评价教育对象的优劣,决定升留级、录取新生、编班分组,为教育改革提出依据,了解教育计划和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成果相符合的程度,掌握课程、教材和教法是否适合身心的发展状态或要求,都可以(也必须)通过测量来进行。
什么是测量?测量就是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赋予数值的过程,用来表明被测对象通过作业和活动所达到程度的高低或数量的多少。例如,测量学生的体重时,学生只能身穿极少量的衣服,赤脚自然站在体重计上,这时体重计所指的数字,就是该生的体重。在这里,学生的“体重”是我们所要测量的属性,“身穿极少量的衣服,赤脚自然站立在体重计上”是测量体重所遵循的规则。体重计上所指的“数字”就是用来描述学生体重的数值。
由以上测量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测量包括三个基本概念,即(1)事物的属性——测量的对象;(2)数字——描述事物属性的符号;(3)规则——给事物的属性分派数字的依据。
从广义来说,教育测量就是对于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作缜密地考核,并依据一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的描述。从狭义上来说,教育测量是指学生某些学科经过学习或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又称成就测量、学业成绩测量或学科测量,它是按教育测验的规则,对学生掌握某些学科的知识、技能予以数的描述。
测量与评价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测量是评价的工具,评价是根据测量的结果,对被测对象的属性作出某种价值判断。例如,用百分制来测量学生的成绩,某学生实得70分,作为测量来说,可到此结束,但从评价的过程来说,还需对70分作价值判断,即是好还是差等。若全班平均为85分,则该生成绩可判定为差等;若全班平均为70分,则可判定此人成绩属中等。可见测量是通过客观的过程用分数来表明学习的结果,不受个人情绪或偏见的影响。
二、测量法的要求
运用教育测量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数量化
教育或心理测量与物理测量(如前面介绍的测量学生体重)的相同之处,是把事物或人的属性加以数量化,用可以比较的数值计量学习的结果。但是测量所反映的心理侧面是难以用数量来规定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成绩测验中要把量与质结合起来加以解释,才能获得正确的合理的评价。
(二)数量的处理
各种测量都要运用数据,在运用测量数据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单位的一致。这样才能排列顺序或等级进行比较,也便于分析两数的差异。分析测量的结果,不仅用分数来表明成绩,而且对测量的数据运用统计的方法处理之后,可以使分数的意义更加明确,采用统计的方法是为了总结、描述或比较测量的结果。
(三)误差的影响
在测量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是产生误差。测量误差可归为两类: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所产生的误差。如测验场景的干扰,施测过程中的偶然误差,被试本人状况的波动,猜题粗心以及测量内容抽样的局限性等。系统误差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测量变量有系统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差,如测量的顺序所造成的练习适应,被试的文化习俗等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等。
测量的结果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时间内所获得的某个学生特定行为的具体表现,很难完全避免误差。所以在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时,不宜以一次测量所得的分数,按智商的高低来贴标签,这种忽视误差的做法,不能正确估计出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
(四)测量的间接性与相对性
教育测量的对象是智力、能力倾向、学生成就、创造力、兴趣、态度或人格等。这些现象不能像物质实体那样进行直接的测量,只能从与这些现象有关的因素或观察个人的行为表现出发,对某种属性或观念进行推论,所以,测量是间接的。例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直接测量的是由某种课程内容编制的某项测验题目的解答能力,而不是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掌握程度,只能通过测验题目与得分来间接推断。
自然科学测量的结果,有着绝对的意义。例如,零公斤有其绝对意义,而考试的零分,就无绝对意义。测验的结果通常都不能以倍数表示,例如甲生智商为120,乙生智商为80,我们只能认为甲生智力优于乙生,而不能说乙的智商是甲智商的2/3。这说明测量不仅具有间接性,而且具有相对性。
三、测量的基本指标
目前,教育上所运用的绝大多数测量,基本上就是测验,即由一系列试题构成的教育测验。对它们的质量不外是从整体或部分项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统计指标主要是通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个方面来衡量。
(一)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程度。如果被试在数次接受同一测验时(当然是指等值性测验而非同一份试卷),都能获得近似相同的分数,就说明数次测验结果是一致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就是说具有较高的信度。
测量的信度对于教育研究来说有着比对其他研究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教育测量的对象是精神现象,所测量研究的特性(如学力、智力等)不易把握,为了能真实地反映测量对象的某种特点,需要更加注意测量的信度,从而正确地判断测量结果的价值。只有信度高的测量,才能成为教育研究及工作的有用工具。
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重测法(稳定性系数)、平行复份法(等值系数)、分半法(内部一致性系数),具体计算及方法可参阅有关教育测量学方面的教材。
(二)效度
效度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就是测量能测出所要测量的目标的有效程度。例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量,测量本身若是有效的,它必须适合学生的程度,切合教材内容,符合教学目标。
效度最高为1,此时表示测验能完全反映所测量的内容。最低为﹣1,表示测验结果与所测的要求完全相反,0表示测验结果与所测目标无关。
由于测量的目的不同,效度就有不同的类型。测量的效度可分为:
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所要测量的整个内容,也就是测量内容的代表性。教育上所使用的学科测验,目的是测量学生某一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测验题目的内容与学科内容一致性越高,内容效度就越高。(www.chuimin.cn)
2.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是一种测验的结果,能够说明理论上的某种结构或性质的程度。也就是测验测量了所欲测量的结构和特征所达到的程度。这里的“结构”是指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框架或理论结构,如果研究中所测量的结果与这种“结构”确实相关,则说明该测验具有结构效度。
3.效标效度
效度是由两个量数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一种是测量到的量数,另一种是作为参照标准用的量数——效度标准(简称效标),测量结果与效标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测验的效标效度就越高,反之测验的效标效度就越低。
(三)难度
难度是衡量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的指标。高品质的测验应有适合的难度。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被试的测量结果,进而影响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教育测量中难度一般用正确回答试题人数与参加测验总人数之比作为指标,即:
P=R/N 其中,P:试题难度
R:答对该题的人数
N:参加测题的总人数
这实际上是以试题通过率作为难度指标的。用P值表示难度,P值越大难度越小,P值越小难度越大,介于0~1或0%~100%之间,但P值不是等距的,难于指出不同P值之间差异的大小。通常,当P=0.5时,试题的难度适中,测量效果较好。一般认为难度应在0.40至0.70之间较为适宜。
(四)区分度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它是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即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也就是试题区分被试差异或鉴别其优劣、高低的能力。测量专家把试题的区分度称为测量是否具有效度的“指示器”,并作为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与依据。对于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即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间的一致性;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在于检验每一个题目是否具有预定的某种鉴别作用,它依外在效标为依据。区分度有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1.计算题目得分(反应)与测验总分之间的关联性——用相关系数表示,因计分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相关方法。
2.比较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个别题目上通过的百分比(求区分度指标选27%的高分组,非正态分布取1/3左右的高分组)计算高分组某题通过的百分数PH,再计算低分组(低分部分的27%的被试,非正态分布1/3左右)通过某题的百分比PL。
区分度的取值在﹣1到+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试题区分度越高,在教育测量中,对试题的区分度有一定的要求,区分度大于0.40的试题才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对于0.20以下的试题,区分功能太差,应该予以修改或淘汰。
四、测量的类型与方法
(一)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测验类型。
1.按测量的对象分类,分为个别测验与团体测验。
2.按测量的属性分类,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
3.按测量的标准化程度分类,分为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4.按测量的参照来分类,分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
(二)方法
1.客观测验
客观测验是由客观性试题所组成的测验。它是为克服传统考试存在的缺点提出的。传统的考试,命题凭经验、题量小、覆盖面小,评分主观而且误差大,不注意考试的质量等。针对这些,测量专家提出了客观性试题,以克服这些不足。
客观测验常用的题型有:填空题、是非题、选择题、配合题、简答题等,其中较为理想的是选择题。
2.主观测验
主观测验通常为论文式测验,就是由主试就教材要点编拟试题,由学生以论文的方式阐述所要回答的问题。如作文、论文、问答题、论述题等。论文式测验能测试出学生组织知识、整理论据、构思评价和表述观念等高深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创造的机会,从中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论述问题逻辑性的思维过程。
有关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是研究者对于一项研究课题总的想法和具体实施方法的阐述。[资源来源: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方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案例二〉:农村初中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农村课堂创设良好氛围的方式和方法。......
2023-11-18
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一靠政策保证,二靠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正因为如此,才提出“科研兴教”的口号,并指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占有统帅的、导向的地位。通过中小学教育科研,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上升为教育......
2023-11-18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总之,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把教育性原则贯彻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2023-11-18
一般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一、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研究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表明了一项课题的研究宗旨、研究意义、研究价值和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再比如若是初次参与教育科研,可以从经验总结法或行动......
2023-11-18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有利于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进行学术交流。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2023-11-18
一、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及其必要性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指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023-11-18
选择教育科研课题要经过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问题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集中,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明确研究思路、确立研究方法的过程。对问题进行分解是明确课题研究目标的基本方法。任何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确立都有必要进行初步论证。正式论证则是由研究者本人向有关组织提交论证报告或项目申请书,由一些教育专家、同行、科研管理者对课题进行评审。......
2023-11-18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计划”是行动研究,也是理智的工作过程的第一环节。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家长与社会人士和学生均可作为合作的对象。在行动研究中,观察是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行动研究的报告有自己的特色,允许采取多种不同的写作形式。......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