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小学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

【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是研究者对于一项研究课题总的想法和具体实施方法的阐述。[资源来源: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方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案例二〉:农村初中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农村课堂创设良好氛围的方式和方法。

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是研究者对于一项研究课题总的想法和具体实施方法的阐述。不同类型的研究,具体内容的表述方式可能不同,研究计划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一般的格式如下:

一、课题的名称

课题名称要简明具体,准确反映研究的范围、内容和实质。即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应尽可能表明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比如课题“安徽省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安徽省,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再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间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像是语文,又好像是英语,是中学还是小学更没办法看出来,而课题的实际内容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二是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说清楚,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还是单指语文、数学等都没有交代清楚。

此外,有些课题需要对课题名称中的概念和含义进行必要的界定和解释。如“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在研究计划中对课题作了如下说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相应的数学教学软件的帮助,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又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在研究计划中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

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这部分通常称为“问题的提出”,本部分主要解决“为什么研究”的问题。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重点论述课题的创新性,一般包括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的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依据和研究的突破口,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等。

〈案例一〉:

中小学生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培养的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是当前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要求当今和未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能够独立地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所以特别强调具备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元认知研究的已有成果表明,儿童元认知的培养有助于儿童智力、能力的提高,而元认知的实质即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因此,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培养的应用性研究对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开发有重大意义。本课题是对目前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中许多研究问题的深化,如教与学的关系、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知识迁移的问题以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等研究问题的核心,实质上都是学生能动性即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科学已有的研究中,对教法探讨得较多,而对学生如何学的学法问题重视和研究不够,缺乏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调节能力的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这显然不适应时代的需要。通过本研究,可望探明并揭示培养学生学习中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主动积极精神的培养,这样既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本研究成果也将对丰富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八五”期间重点课题简介. 教育科学研究, 1994 (2)]

〈案例二〉:

农村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确保一所学校顺利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人类社会马上将迈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教育,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这对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许多陈旧观念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方法被淘汰、知识结构要更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日益繁重,要求更加紧迫,单靠上级部门将很难取得好的实效。

当前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多以学历进修和各种等级技能考核为主,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其他方面如业余的学习、教育、教学的研究等方面还较薄弱,教师惰性较强,农村初中整体上较落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气。如果学校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一些校本培训,既可提高教师参与面,又可以提高培训的实效和针对性,再结合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从而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资料来源:http//www.zjggkzx.com)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具体说明课题研究的内容,综合性课题应列出所含的子课题,并阐明子课题与总课题的关系。

〈案例一〉:

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

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

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资源来源: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方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10)]

〈案例二〉:

农村初中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

本课题着重研究农村课堂创设良好氛围的方式和方法。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最能让学生满意地、情不自禁地参与教学,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绪、情感和状态”。从而促进学生乐学,并学有成效。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

1.影响课堂氛围的相关因素(师生关系、课堂秩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的研究。

2. 学生个性心理的研究。(包括意志、需要、信心等)

3. 各类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措施的研究。

4.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实践能力的研究。

这些研究内容彼此关联。课堂上要创设良好氛围,就要先研究影响课堂氛围的相关因素,如师生关系、课堂秩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通过研究,弄清了这些因素的制约作用后,还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比如:意志、需要、信心等,研究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寻找到一种最佳的切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学习情调、情景,进而考虑采用怎样的有效措施来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思维和实践能力。

(资料来源:http://cdpjjy.51.net)

四、研究对象和对象的选择

具体说明研究的总体范围、样本数量和抽样的原则与方法,从而阐明样本所具有的代表性。

〈案例〉: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本课题是首次全国性、系统性、全方位的大型德育现状调查,其中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调查和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为使调查样本最大限度地接近调查对象的总体,以增强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本次调查采取分类随机抽样的方法,把大学分为10类,以条条的形式伸向全国;中小学分为6大区,以块块的形式铺向全国。所选取的调查样本涉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5所学校、12255名学生。

[资料来源: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教育研究,1996(9)]

中小学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往往从本校选取样本,如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小学课题组的课题“小学常识中长期作业设计研究”立足于本校,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桐乡市濮院镇小2000学年的501、502班”[1]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说明

研究方法指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教育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历史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者在研究之初,应根据自己的研究任务,确定自己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案例一〉:

中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研究

对于本课题来说,由于是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进行研究,而且它是研究周期比较长的一项课题,它所涉及的各种非研究变量又比较多,如教育政策、教育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地域环境、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变化因素、学生的家庭环境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的变化等等,这些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并不是研究者所能加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由于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中,需要对学生在开展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前后及其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变化情况,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变化情况等等。这些情况变化的数据或资料用观察法来加以研究、记录就比较合适。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了观察法。

2.测验法:对于开展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前后及在各个阶段里学生学习数学效果的变化,我们必须进行命题测试以取得相应的数据资料,所以,我们在这里又选用了测验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3. 实验法:实验法在这里主要是指对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在我们常规课堂教学中加以具体的实施,对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实验,所以我们又选择了实验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不过,这里的实验法不能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实验法,因为正如同前面所讲到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还有许多非实验因素比较难于有效地控制,再加上样本的选取并不是随机抽样而得,所以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资料来源:http://kthdjx.xiloo.com)

〈案例二〉:

农村初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借鉴先进经验);

3.行动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资料来源、:http://cdpjjy.51.net)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和预期成果

按时间顺序具体说明研究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成果。预期成果不能过于抽象,要有成果所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如学习成绩提高的程度,身体素质改善的状况,研究成果是课题报告还是发表论文或专著等。这部分是课题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在研究进度和研究时间的安排上要注意留有余地,要充分预见到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七、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课题研究的基础主要是指课题研究者(尤其是课题主持人或主要研究者)在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所获得的前期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既是新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也表明研究者在该研究领域具备充分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的条件主要是指课题研究者及其所在部门能为该项课题研究的进行提供什么样的人员、设备、资料、时间及研究经费上的支持和保证。

在关于课题研究基础和条件的论证中,尤其要重视对课题研究队伍(如果课题研究需要的话)的组建,力求做到研究者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科学、合理,学术水平、研究方向符合课题研究的任务和要求。同时,根据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学术专长、工作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研究者的研究任务和工作责任,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案例一〉:

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蒲江县朝阳湖镇九年制学校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国际竞争加剧。竞争的时代与社会迫切需求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进行得如火如茶,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新课改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重要,如何掌握知识才至关重要。

作为地处农村的我校,受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生活学习条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村学生的性格内向、封闭、思维不活、信息来源少、思想不开放、缺乏自信心以及竞争参与意识等心理特征的制约,导致农村初中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责任心不强,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农村初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诚然,在国内的各种教育文献、刊物和教研教改活动中,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有所涉及、研究,有一些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但在该领域没有一套科学、系统、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为此,我校结合农村初中实际,在此方面作一些尝试和探索,希望有所突破,并把课题《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作为科研兴校的突破口,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诸多能力与习惯。

(2)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和素质。

(3)有利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策略”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组织和引导学生,使之对学习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课题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

课题中的“引导”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是指学校组织教师,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研究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最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仅仅掌握知识已远远不够,只有懂得如何掌握知识,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才能立足于竞争的社会。本课题研究正是适应时代之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针对学生学习的现状,探索适合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之能力与习惯。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依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广大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通过开展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探索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形成适合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程序和农村初中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为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实践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2. 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师生行为研究

3. 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有其内在联系的。在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学生学习的现状,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策略。然后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考虑如何引导,教师该做什么,学生该怎样做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是否达到了应有的目的,构建相应的评估体系。

四、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发展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实践,结合相关理论,完善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资料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资料拟定为: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④现代课堂教学有关理论和要求(www.chuimin.cn)

⑤《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

⑥相关教学策略的参考资料

2.本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开展研究活动,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

②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③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撰写经验论文,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④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⑤个案研究法: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成功经验和做法的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课题中的“农村初中”指明了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初中教育教学中进行。

课题研究的对象——教育教学中涉及的人:教师和学生;教育教学涉及到的事物: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年龄和情感特点、学习方式。

五、经费来源

学校自筹和争取县上补助,以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六、研究的措施和阶段步骤

(一)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不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加强师资培训,选择部分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定期学习、研究。

3.研究人员结合教学实践,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工作的专题研究、总结、交流。

4.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教研室)的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

课题组确定的研究过程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2年9月至2002年11月):研究工作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开展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展开现代课堂教学竞赛评比活动,对比新课改相关要求和现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找出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立研究课题提供背景资料。

第二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课题的论证和开题阶段

1.针对学校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

2.制订详细《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提出立项申请,接受开题论证。

3. 完善研究方案,布置课题组成员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全面实施研究,进行教学实验阶段

全校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立在农村初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四阶段(2005年2月至2005年6月):研究工作总结,结题阶段

1.研究活动全过程的总结工作,论文撰写工作,形成研究成果报告

2.作好结题工作,举办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会

七、预期成果形式

1.预期成果

(1)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2)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农村初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供参考

2.成果形式

(1)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在县或区片进行研讨

(2)研究人员撰写、发表相关经验论文

(3)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2002年12月

(资料来源:http://cdpjjy.51.net/kdyj/kd2/ly一06.htm)

〈案例二〉:

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实验(缩写)

一、课题研究的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边远山区农村高中教育仍然是个“重头戏”。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各异,边远山区农村高中产生“学习困难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做好这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回避的课题。另一方面,在教育理论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理论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丰富这一理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的产生是左脑教育形成的,提出开发右脑,使左右脑均衡发展;也有对心理品质和个性品质的研究,强调的是遗传因素。这些研究偏离能动的实践观点的社会性环境教育,忽视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另外,国外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个案跟踪调查研究,尚未建立教育理论框架。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虽取得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但没能做全面的、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另外,他们的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初中生,没有对高中生特别是农村高中学生进行研究,也就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而且,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减轻中小学作业负担”的教学思考较多,真正做“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实验研究较少,国内外的优秀学者都没有对“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本质的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对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边远山区农村高中教学改革、文化教育发展都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在实践上,有效地改变当前边远山区农村高中教学落后的状况,为促进其他地区农村高中教育改革创出新路子,树立模范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方案

(一)科学界定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

如果学生经过学习,不能达到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我们称他们为“学习困难学生”。

(二)课题的理论假说

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群体,应该对它进行调查研究,在弄清它的特征、形成原因、结构类型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和分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转化,只要智力正常,不是弱智或有特殊疾患,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变为合格生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引入学科“标准分”概念及计算机统计,整合调查资料、测试结果,综合分析,科学界定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

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特点。

探索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的方式方法;探索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框架,为提高农村高中教学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

1.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2.鉴别和界定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则和方法

3.科学分析产生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成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探索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规律,提出全面提高边远山区农村高中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1.立项申报(2001年10月至2001年11月)

2. 实施研究(2002年5月至2005年9月)

(1)成立子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个子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2)鉴别和界定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综合测试、统计分析等方法明确界定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建立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详细档案,及时收集、掌握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3)选取样本:以田林中学为实验学校,在2002年入校的高一年级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按10%的抽样比例随机选取实验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对象,另一组为对照组,以上均建立个人跟踪记录档案。为解决高二、高三“学困生”的弹性变化,按5%、3%的比例补充实验学生。以广西师范学院中教法教师、田林中学教师为实验教师。

(4)观察与调控:在各学科各学期教学中,寻找产生各科“学困生”的原因(普遍性与特殊性),对“学困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情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等变化进行观察,有针对性地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做与之适应的实验,及时调控可变量。(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

(5)通过对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重点研究和探索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规律。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系列论文、课件)

3. 中期论证(2004年3月至2005年4 月)

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上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中期评估验收。

4.结题鉴定(2005年9月至2005年12月)

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接受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调查观察法:采用问卷、个别访问、谈话、测试等方式,了解当前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 实验法:给实验对象造成一个人为环境,引入可控制变量,根据研究目标,进行系统的观察,并对实验资料进行解释,以期达到验证目标。

3.材料法:了解社会环境因素,走访与差生密切相关的场所,积累原始材料,并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系统论观点对收集到的材料(实验学生、对比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找出可以运用和遵循的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假设。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对个别学生、实验班级、某一类群体等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全面地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能力保证(略)

2.时间保证(略)

3.研究资金保证(略)

4.资料设备保证(略)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1.论文结集、论著出版

2. 音像制品(刻录课间光盘)

3.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等

[资料来源:岑家付.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实验.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12)]

[1] http: //www. txcfzx.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