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是其教育界一次深刻的革命,同时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其产生至今先后历经了五个阶段。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与之相应的特点,先是课程内容上不同种族文化阶层知识的增添,又过渡至课程编制方式的变革,最后从以上的技术层面转向理论层面,产生了全新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观。......
2023-11-18
为了打破传统的主流文化同化观以及单一种族文化观下所产生单一性、封闭性儿童的现状,使居于非主流文化域的受教育儿童逐步形成积极正确的社会认同感和世界观,主流文化域受教育儿童能视多元文化存在为积极因素,并培养他们从不同非主流文化视角审视主流文化的兴趣和能力,课程专家及其他教育者开始考虑立足于多元文化观如何将多元文化知识与课程相整合(Integration)。历时性考察,课程编制方式的尝试先后共有四种,蕴涵于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阶段之中。
1.贡献方式(The contributions approach)。贡献方式作为转向后首先产生的一种课程编制方式其应用常见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第一阶段,它依照主流文化群体的课程编制方法——通过一定标准选择伦理及文化英雄加入课程的做法,按照伦理少数派、非主流文化群体的标准选择自己的英雄作为课程的“附件”(Addition)。英雄及节日编制方式是此方式的一种主要变体,每逢伦理事件纪念日或伦理英雄诞辰日,如马丁·路德·金诞辰纪念日、美国黑人历史周等特殊日子,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庆祝仪式并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建构临时课程或课程附件,但在庆祝日前后此类课程却被排除出日常课程之列。这种编制方式之所以能在第一多元文化教育阶段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易于操作、易于形成短期课程并在实施中以某种纪念日为事件展开案例式教学。但同时它也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在课程中,由于通过“排列式”、“分割式”的伦理事件、种族英雄展示的是无紧密联系的甚至是割裂的种族传统文化,学生无法形成有美国种族和文化群体角色的整体性观点;其次,以此种方式构建的短期种族文化课程带有强化的色彩,容易被看作是主流文化课程的附件,于实际实施中所要展示的少数派文化易被学生迁移至主流文化的附属物层面;再次,以成功的英雄、代表胜利的节日为基点的课程编制方式,容易掩饰(Gloss over)伦理少数民族在反抗种族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压迫及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还有,种族文化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但这种课程编制方式容易造成种族传统文化学习的“枝末化或无意义化”(Trivialization),即课程易集中于伦理文化的消极部分从而建构起错误落后的观念范型,无法展现整体的充满活力的(Comlete and dynamic)伦理文化。
2.种族添加方式(The ethnic additive approach)。种族添加方式即将有关种族文化的内容、概念、主题或主要观点添加入现有课程之中,而不改变现有课程的基本结构、目标或特色。在此方式中教师有权选择文化知识材料,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占用大量时间,不需要另外经过有关培训。由于课程目标、本质依旧,在学习添加进去的种族文化内容时,学生容易用主流文化的观点来审视和判断少数派文化传统。因此说,固定化的视角是这种编制方式的主要缺陷。如在美国五年级历史课上学习“西进运动”单元时,教师可能增添有关西部居民苏语族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但由于主流文化中心主义与欧洲中心标准的无形存在和不自觉运用使得历史课程在增添内容后并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就此历史单元设计来说,站在主流文化与白人中心主义立场看是西进运动,而站在印第安人的立场看则是一场来自东部的侵略。
3.改造方式(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改造式课程编制方式突破了前两者将着力点定于课程“量”的束缚,“能帮助学生发展知识建构的能力,并且改造式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课程的基本假设,使学生从多种伦理和文化角度审视和探究课程中的概念、主题以及问题”[3]。正是得力于改造式课程编制方式的出现,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才出现“质”的改观,课程的本质不再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线性罗列式组合,而是融入了不同视角、参考标准的框架、不同群体的不同伦理内容,从而使学生得以认识和理解美国整个社会的本质、发展历史、前景以及复杂性。如在学习美国通过革命斗争从英殖民地得以独立的历史时,以此种方式构建的历史课程从英裔美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不同角度将此历史阶段展现,学生通过学习独立战争对不同种族群体的影响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由于在价值层面,此编制方式以平等的眼光审度不同伦理文化,改变了原来立于主流文化立场审度非主流文化推动主流文化进步的价值并以此作为内容取舍标准的状况,考虑美国文化、社会整体如何从不同文化组成的复杂分化与相互作用中得以诞生、和谐共存、共同促进美国文化的多样化繁荣与发展。可以看出,改造式课程编制方式真正认识到了少数派伦理文化的应然价值,认识到他们在一个多元文化国有发展中的真正贡献,从而将其抬升至主流文化平等的地位。换言之,非主流文化在以此方式编制的课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与价值。(www.chuimin.cn)
4.作出决定及社会行为方式(The decisionmaking and social action Approach)。作出决定及社会行为方式首先保留了改造方式的所有组成部分。同时,吸收了情境学习理论的成果,更加注意如何使学生真实、完整地构建文化知识。它再次确立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作出决定,如何去创设活动情境并参于与所学概念、问题有关的社会活动。如在探讨“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来消除我校中的种族偏见与歧视”中,中学生首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自己的价值观与信仰,综合自己的价值观与所学知识,探讨活动的不同途径及方法,最后决定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以减轻甚至消除本校内的种族偏见与歧视。增强学生在学习伦理文化知识时的思考能力以及实践技能,同时使他们获得政治效能感(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如前所示,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由课程延伸至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整体以及学校所处环境的教育状况,逐渐形成多种范式共存的状况。伦理附属范式、自我观念发展范式、文化剥夺范式、语言范式、种族主义范式、激进范式、发生学范式、文化多元范式、社会差异范式、同化主义范式等。众多范式共存说明了多元文化教育已处于多元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课程改革产生了第三次转向:由技术层面转向全新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理论层面。
有关审视教育谈的文章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是其教育界一次深刻的革命,同时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其产生至今先后历经了五个阶段。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与之相应的特点,先是课程内容上不同种族文化阶层知识的增添,又过渡至课程编制方式的变革,最后从以上的技术层面转向理论层面,产生了全新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观。......
2023-11-18
在这些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课程编制结构。也有些课程编制者虽对此并不作明确回答,但在潜意识中往往默认了某种已沿袭了多年的课程编排方式或结构。也有时是交替出现或综合二者来进行课程编制的。二课程编制的总体结构和步骤课程编制无论采用怎样的模式,从技术上看,总可以勾画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和步骤,从而形成某种结构。因此,确立和表述目标,理所当然就成为课程编制的第一阶段。这是课程编制的第二阶段。......
2024-01-22
以下分别就对作品的历时性描述的两种类型,分别呈现案例并分析。(一)作品的创造者:卡利尼及其团队的历时性描述卡利尼及其团队坚信:持续收集儿童的作品,能真正发现儿童自身的创造潜能,这对教师而言很有价值。(二)作品中有待发现的潜能:我国老师的历时性描述在我国,因整齐划一的好学生观、好孩子观,导致中小学总有那么一部分处境不佳的孩子。......
2023-07-30
我们要研究,要把眼光放大,找出广义的教育才行。这种广义的教育,简单地说起来,就是社会的能力,社会的影响。这种广义的教育,无论什么人,一天总不能离的。布上有花纹,有彩色,是由经纬线组织成功的。日子过久了以后,它的经纬线或是断了,或是烂了。但是时常有新的经纬线加进去以代那许多断的烂的,那么这一段布可以永久保全它的纹彩。社会中的个人是布上的经纬线,经纬线新陈代谢,布就可以永久保存。......
2023-11-25
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把研究性学习仅仅看作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没有意识到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一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标志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问题,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课程形态、一种学习方式,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2023-11-18
对于那些试图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内选取一个单元课程作为高中文凭课程的学生来说,选择“应用研究”课程不能满足该学科群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原因是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潜在价值。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应删掉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相重叠的一些内容。......
2023-10-16
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就是把儿童自己在较长时期内“说”出来的、显现出来的东西动态、持续地记录下来。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重点在于持续记录儿童的成长过程,从中发现儿童成长的特点。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需要教师养成定期记录儿童的习惯。对儿童的历时性描述的最大特点就是,放在时间的长河中考察儿童的成长,这与中小学的教研活动中偶发式的儿童观察是不同的。......
2023-07-30
恰在这一年,教育部撤部建委,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柳斌同志调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分管基础教育等工作。然而,惟其难,也惟其责任重大,柳斌自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为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殚精竭虑的工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起草领导小组组长,柳斌与同事们一道进行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他认为,时代发展到今天,基础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今,柳斌关注基础教育的豪情仍未了。......
2023-1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