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德育力量:审视育德的解读

德育力量:审视育德的解读

【摘要】:育德者的自身道德人格,是德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它对德育产生影响、创造价值,意味着德育中的某种“是”,即某种内在联系、某种规律性。因此,德育能否达成理想的结果,从实事求是的立场来看,并非只是言教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德育理论研究者以及德育实际工作者的道德人格是否与言教相符的问题。因此,德风弘扬迫切需要育德者自爱、自重、自强不息的道德人格。

育德者的自身道德人格,是德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它对德育产生影响、创造价值,意味着德育中的某种“是”,即某种内在联系、某种规律性。因此,德育能否达成理想的结果,从实事求是的立场来看,并非只是言教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德育理论研究者以及德育实际工作者的道德人格是否与言教相符的问题。

必须警惕的是,个别道德人格低下却能高谈阔论地讲道德、言不由衷地写道德或德育文章的德育工作者,最具有虚假性也最具有影响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潜隐性和复杂性,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道德人格基础的受教育者的影响程度、取向选择的功能会很不同。那些纯洁又不免幼稚、崇拜教师权威又不免盲目的小学生,可能只是由于“听话”而发生非理性策动的道德行为,如那些稚气的道德使者公共场所“教育”成人的事实,就可能是这样的行为。或许人们对此未曾反思:那些被儿童们“教育”的成人,其儿童时代是否也这样教育过别人?而这些“道德使者”又是否还将在成人后受到孩子们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不考虑,言教与身教相悖的德育,可能会造成深刻的滞后结果,这即是两面人格,或多重人格。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学大学,在年轻一代的主体精神成长、自觉自主的选择性意识提升、反思的及存疑的思维品质形成的情况下,言教与身教相悖的德育也会受到抵制,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批判,我们的德育威信降低、德育工作者的威信降低,多数正与这种抵制或批判相关。(www.chuimin.cn)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育德者自身道德人格的实事求是,可能就是全社会道德人格建设的基础,它不仅可能高德垂范,也有可能就是千里之堤上的蚁穴,源生腐败的萌芽。如果我们的德育理论研究者,不具有或不竭力以自身的践德行为来追求自己所提倡的道德,必然会暗淡了其理论的光辉;如果我们的德育实际工作者,不具有或不践行自己所用以育人的道德,必然会自损人格。因此,德风弘扬迫切需要育德者自爱、自重、自强不息的道德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够形成人格,那些超越于自身人格之外的道德空话,那些不能以自身人格印证的道德教条,那些不能以身立教的德育理念、德育模式与方法,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样。这是事实,是我们必须批判、必须抵制、必须防微杜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