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德育求是:超越形式关注实质

德育求是:超越形式关注实质

【摘要】:德育的形式与实质问题。譬如,我们有许多形式主义的德育,由于缺乏严格的科学精神,缺乏以情动情的真实情感投入,育德者不能以真信仰影响学生,就会发生与形式的初衷相悖的潜德育功能;倘若以教条空话或权威训斥的办法进行德育,或者仅仅以外在约束量化考评等简单化办法加强德育,难免会在获得某些形式虚假的回应的同时发生内在实质的反德育功能。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290.)类似的话他还说过多次,而谁都清楚,他一向最重视政治思想工作、重视教育,但他依然以坦荡的革命家的胸襟实事求是地谈失误、谈薄弱,这说明他尊重事实。比较来看,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讲加强与改进的口号多、做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多,而且充斥着溢美之辞的自我评价也多,而面对学生中发生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多元、品德障碍、人际疏离等问题,一些德育理论家们和实践家们却依然不敢正视失误承认薄弱。因此,仅就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来说,就必须首先坚持求是精神,关注加强与改进德育的实质,而不只是加强与改进的形式。

德育的形式与实质问题。从形式上看,我们的学校德育早已超越了“必要的形式”的水平,且不说学校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常常被摆在“首先”、“第一”、“重中之重”的显赫位置,仅就德育的专门机构设置、队伍配备、基地建设、各种评估与表彰名目、各种证书和标牌、各种经验交流会、各种理论研讨会来看,我们的德育之繁荣也堪称世界之最。然而从实质上看,从与这些形式相对应的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实实在在的状况来看,我们并没有真正解决小平同志当年所指出的“最大的失误”和“薄弱”的问题,而是依然存在着小平同志在1992年告诫我们的“形式主义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82.)的问题。当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家长排队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门前替他们的子女在德育手册上盖章,以证明其接受了规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当我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肃穆悲壮的展厅里看到有些中学生吃着“麦当劳”谈笑风生的时候;当我们无意中听到有些大学生把入党说成是“拿到党票”的时候,能不警惕德育的实质是发生了某些失误吧?有人曾经评价说,我们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从来没有像追求升学率一样尽心竭力,此话是否中肯?是否发人深省?我们必须懂得,形式主义的德育、不能落实到学生的体行实践的、不能融进学生主体人格成长中的、不能鲜活地彰显于学校文化环境并自觉地成为社会之德风的德育,不只是弱效乏能,还可能无效甚至产生某种反德育功能。(www.chuimin.cn)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问题。在学校德育的实事求是的立场看来,德育不只是那些有计划有组织的有主导意识的德育,还有那些与学校文化乃至必然影响学校文化的社会品德环境相关的、通常以潜隐方式存在并以潜移默化方式发生作用的德育,这里前者可以称作显性德育,后者即是隐性德育。进一步分析,在显性的德育中,那些在德育过程中显性存在的、现象的、与我们的德育初衷一致的学生品德成长的事实是显性的,但其中必然还发生着一些非现象的、非预期的学生品德成长的事实,这又可以说是显性德育中的隐性德育,由于它与显性的德育一起发生,却往往不会以现象的形式出现,就具有了更深刻的潜隐性,在有些情况下,它们会是潜隐的德育危机,发挥着反德育功能。譬如,我们有许多形式主义的德育,由于缺乏严格的科学精神,缺乏以情动情的真实情感投入,育德者不能以真信仰影响学生,就会发生与形式的初衷相悖的潜德育功能;倘若以教条空话或权威训斥的办法进行德育,或者仅仅以外在约束量化考评等简单化办法加强德育,难免会在获得某些形式虚假的回应的同时发生内在实质的反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