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陵区:未来之星沈阳

东陵区:未来之星沈阳

【摘要】:东陵区位于沈阳市区的东南部,呈半环状环绕着中心城区,是沈阳市改革开放特别试验区,行使城乡两种管理职能。东陵区还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域。东陵区的经济已由单一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经济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以种养业为基础,以乡镇工业为支柱的,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城郊型经济。东陵区是全国粮棉大县(区),也是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区)。

东陵区位于沈阳市区的东南部,呈半环状环绕着中心城区,是沈阳市改革开放特别试验区,行使城乡两种管理职能。区西境与大东、沈河、和平三个区接壤,区东界与抚顺市毗邻,区南北两端分别与苏家屯区、新城子区相交接。全区总面积为913.4平方公里,浑河由区中部自东向西斜穿流过,河北岸近城一带有26.4平方公里的地域属城区,余为市郊农村。全区行政区划分为9个镇、2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27万。

陵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势较高,是辽东低山丘陵的边缘,分布有约1.3万公顷的山林和草地,是天然的宜林宜牧区。这里东北部是区属主要林区,19亿年前陨落的巨大古陨石,堪称世界之最,就座落于此间。区中部和西部是浑河的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是水稻蔬菜生产的上佳种植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0.7%。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属土质丘陵区,面积约13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这一带多坡地,是旱田作物区。白塔堡河等12条河流分布在浑河南北,水域总面积约6500公顷。东陵区山水相宜,山地、丘陵、平原齐具,宜农宜牧宜林宜果,自然资源丰富,有发展多种经营乃至旅游业的巨大潜力。

东陵区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和半湿润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在同一季节里。降水较为集中,年均降水量为705.4毫米,5-9月作物生长季节平均降水为559.6毫米,约占总量79%。年平均气温在7-7.9℃之间,最高气温为35.3℃,最低气温为-32.3℃,全年无霜期在153天左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大体在2587.6小时,年辐射量为129.3千卡/平方厘米,均能满足北方各种作物的生长需要。

东陵区是大城市的郊区,环城一带为受城市影响更直接的城乡结合部,具有优越的社会环境。交通便捷通畅,域内有长大、沈吉、沈抚、沈丹4条铁路通过,沿途有7个客货运车站和18条铁路专用线。全市14个出市路口有8个在我区境内,通往各地的客运班车往来如织。1993年域内还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各地交通畅通无阻。东北最大的航空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坐落境内,贯穿境内的4条高速公路成为连接周边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邮电通讯已实现程控化,水网电网不断完善,供应充足,具有良好的建设投资发展的用武之地。(www.chuimin.cn)

东陵区还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域。域内多处发现有史前文化遗址。汪家镇上下伯官屯、古城子镇古城子村发现有大范围的汉魏墓葬群;莫子山有辽代文物出土;白塔堡有明代白塔遗构;朝阳山上的朝阳寺,明万历年间已是辽东都司一闻名古刹。清入关之前这里是就畿之地,域内的天坛、南塔等都是当年的建筑。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寝福陵,就建在天柱山南麓,民国以来已辟作东陵公园,是沈阳的主要名胜之一,东陵区亦因而得名。

东陵区的经济已由单一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经济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以种养业为基础,以乡镇工业为支柱的,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城郊型经济。东陵区是全国粮棉大县(区),也是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区)。农业以蔬菜、畜牧、花卉、果品为主导产业,是沈阳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工业以建材冶金机械化工、食品、医药行业为支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形成了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及金融机构为主体,商业网点星罗棋布的服务体系,是沈阳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9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7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300元,居沈阳市各县区之首。

雄厚的经济基础,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海外客商。目前,已与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兴建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累计调入外资5400万美元。年出口供货额达到4.5亿元人民币,自营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出口品种达57种,产品销往15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