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国家都将保障表达自由列入宪法条款,作为大众传播立法的核心问题。为了防止自由被滥用,各国法律也对表达自由进行了明确的限制。所谓“公共福祉”,是指共享社会生活的众人所共有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在限制自由表达方面,法院依据的主要原则有“利益衡量”原则和“最小限制”原则。还应考虑到对自由表达的处置会带来不良后果。即使对自由言论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保护一人在剧院谎报火灾而造成一场混乱。......
2023-11-18
目前中国的新闻和大众传播法中,限制、禁止性的条款已比较完备,包括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的规范,禁“黄”的规范,不得损害公民、法人的权益和公共利益的规范等,从宪法条款到基本法律、专门法律、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和规章等,形成完整的体系。那种认为一讲自由就会忘记一切约束、一讲权利就会淡化各种义务的担心是多余的。
中国就大众传播的侵权问题也形成了一系列司法原则。其中著作权方面有专门的《著作权法》,其他方面有:
(1)名誉权。名誉有个人和组织、团体法人的两种。名誉关系到能否受到他人尊重、能否顺利从事有关活动,如企业的名誉受损,会造成经济损失。名誉权就是名誉不受歪曲、贬低的权利。
同时具备下列三个要件才构成侵害名誉权:对特定对象造成了名誉侵害,具有法律上能够确认的损害名誉性质,给受害者造成了精神或财产损失。
上述西方司法实践中关于权力人物、著名人物等“公众人物”的原则,也已有所借鉴。
(2)隐私权。中国的法规中已有不少与保护隐私权相关的条款。[2]但是对下列情况的传播,如果不是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不属于侵犯隐私权,包括:已经公开的情况,个人在公开场合的活动,具有危害他人和社会性质的私密情况,本人同意放弃隐私权的,“公众人物”的。(www.chuimin.cn)
(3)肖像权。这是公民对于再现自己形象的专有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为侵害肖像权行为。
(4)姓名权和名称权。名称权指的是组织、团体法人的名称。姓名权和名称权的拥有者具有选择、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或名称的权利,他人干涉、冒充、盗用即构成侵权。
然而正如大众传播法专家魏永征先生指出,对新闻活动及其主体的保障、授权性规范还有欠缺。一是有些权利还没有进入法律范畴。“新闻自由”尚处于置之不论的境地,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活动中的权利,如采访权、发表权等仍法无明文,没有成为具体明确的法定权利,只是习惯权利,有关权利遭到侵犯时难以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二是对有些已被法律承认的权利,保护也还不够完善。例如,舆论监督已写入法律,但舆论监督的对象应承担何种义务,当舆论监督权遭到侵犯时应如何请求法律救助,对干扰破坏舆论监督者应如何制裁,仍有待法规明确。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往往会有冲突,有些人就钻法律空子,以保护名誉权为名抵制舆论监督。
此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尚属行政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扩大公开范围,规定公开为通则、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明确、细化什么当公开、有关的责任和处罚,成熟后上升为法律。对传媒机构的独立经营权,传媒市场壁垒的去除,传媒受众的消费权、申告权,也需从法律上进一步保障。在转型中的国家,不完善是正常的,只见成绩不见问题是危险的。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不断推进,新闻与大众传播法也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有关新闻学通论的文章
立宪国家都将保障表达自由列入宪法条款,作为大众传播立法的核心问题。为了防止自由被滥用,各国法律也对表达自由进行了明确的限制。所谓“公共福祉”,是指共享社会生活的众人所共有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在限制自由表达方面,法院依据的主要原则有“利益衡量”原则和“最小限制”原则。还应考虑到对自由表达的处置会带来不良后果。即使对自由言论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保护一人在剧院谎报火灾而造成一场混乱。......
2023-11-18
社会方面,体制要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改变人治过宽、过滥,严格遵守、具体落实宪法的有关规定,建立科学的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程序,包括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2023-11-18
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晓权的重要措施,是民主制度的基础,包括政府的和政府从外部获得的、与公众相关的、不在保密范围之内的文件和其他信息,都应向人们公开。日本于1969年,最高法院在两个判例中确认知晓权是宪法规定的表达自由的一部分,1981年1月通过《信息公开权利宣言》。同时,许多国家都有保密法规,对公民的知晓权做出一定的限制。......
2023-11-18
传媒的功能会产生负面和消极作用,如虚假信息、错误宣传,造成政治守旧倒退、经济形势误判。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认为:“如果人们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来把握,这种状况就会真的成为现实。”舆论监督方面的软弱和缺位,还会使国家社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引起剧变。强调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器,就是强调应为社会利益、公众利益所用,而不该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所用,应对社会公众负责,而不该只对老板或上级负责。......
2023-11-18
在影响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中,大众媒介通过各种中间环节、“中介因素”产生作用,包括各种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因素,如心理倾向、选择过程、人际关系、群体环境、社会环境、传播工具和体制,等等。能够激发这些需求,就能引起动机,影响态度和行为。各种宣传,包括政治宣传、广告宣传、营销宣传、品牌宣传等,主要的和最终的目的大多是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2023-11-18
大众社会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的社会,以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为主体,与之相应,许多信息、观点、思想、意见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尤其是新闻媒介传播。新闻媒介通过沟通、整合、革新和控制,维系、促进了大众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2023-11-18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自由的权利和责任的义务也是如此。反过来,新闻传者也不能只享有自由权利而不履行责任义务。新闻媒介的正面积极影响和负面消极影响都很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公共利益。新闻传媒的全球化主要以商业化运作手段展开,并且迫使相关市场上的公有和国有传媒也趋于商业化,以取得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2023-11-18
中国正在建立、健全大众传播法制。党领导新闻媒介既作用于传媒机构和有关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又通过制定规范调控市场。政策、纪律、指示和思想教育是党政部门的经常性调控措施。政府部门实施行政权力的调控。目前中国政府对大众传媒的管理正在转型。经济的调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这样,如英国当年的知识税。可采用讨论、批评、表彰等社会调控的方法,使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加一致。......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