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大众传播的一般方式、新闻传播的特殊方式,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介的特殊方式。数字化给大众传播的方式也带来很大变化,主要为:由单向变为双向——从过去基本由传者到受众的单向传播变为很大程度上的双向互动。......
2023-11-18
1.传播媒介的基本分类
按物理介质,传播媒介可分为非语言媒介、语言文字(语言的书面形式)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还可从电子媒介中划分出数字化新媒体。
按传播主体,即传者和受传者,传播媒介可分为个人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媒介。这里的“大众”是指广大公众,而不是与“精英”相对的“大众”。顾名思义,大众媒介就是面向广大公众的媒介,包括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各种新媒体以及告示招贴、路牌灯箱广告等媒介。非大众媒介则包括体语、烽火、军号、语言、书信、电话、传真、喇叭筒、内部参考资料、电话或视频会议系统等,以及其他各种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媒介。
按传播内容,可分为新闻媒介和非新闻媒介。广义上的新闻媒介是指能传播新闻性信息的各种媒介,包括公开和非公开媒介、大众媒介和非大众媒介。狭义上的新闻媒介即通常所说的新闻媒介,则仅指以新闻和时事评论(其中也有许多新闻性信息)为重要内容、连续传播的大众媒介——因其量大、面广、速度快,经常载有重要的、及时的信息和评论,还包容了许多其他重要内容,并处于新闻传播的中间环节,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它们是新闻与传播研究的重中之重。
2.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新媒体”即数字化新型、新兴媒体。与这一概念对应的传统媒体有印刷的和电子的两种。前者有书籍、报刊、海报、小册子、印刷广告等;后者是以电磁、电光、电子、微电子等为介质的媒体,有电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本质上也是电子的,但被归为新媒体。
电影起初是纪实的,成为最早的电子新闻媒体,而在电视兴起后,电影传播新闻的功能逐渐丧失,现在电影被更多地作为艺术而非媒介来研究。录音录像其兴也勃,其灭也忽,现已更多地由传播史家去研究了。电视目前仍是受众最多的媒体,但其地位已被新媒体动摇。
所有新诞生的媒体相对于此前的媒体而言都是新媒体,如广播对于报刊、电视对于报刊和广播,但现在使用的“新媒体”这一概念,已约定俗成地特指数字化新型媒体。广义上指所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媒体,包括网络、手机、光盘、U盘、数字播放器、硬盘录像、智能电视、电子阅读器,等等。狭义上指其中用于大众传播的,即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可双向互动的大众媒介,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它们一般也可同时用于非大众传播,并在很大程度上把各种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有的传统媒体采用了数字技术,但其基本形态和性能并没有质的改变。如用数字技术制作和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在传统接收机上播放出来;如模拟电视机采用了数字技术。这些仍不能属于新媒体。而当广播电视进入了互联网或宽频有线电视网,受众可以通过数字机顶盒自主点播、下载、保存,就有新媒体的性质了。(www.chuimin.cn)
纵观传播历史,大众媒介不断朝着更多、快、广、真和方便的方向发展,将来还可能出现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新媒体。
3.进一步细分
所有权对传播媒介有决定性的影响,主要分为国有的、公有的和私有的三种。这三种传媒各有利弊,适应不同的国情,也可互补。
国有即国家所有,尽量满足执政党和政府的传播需要,一般享有一定的市场特权。公有的是公共机构所有,尽量满足社会公益需要,而市场竞争力则会较弱。私有的是私人个体或机构所有,尽量满足其衣食父母——受众的需要,信息作用、市场竞争力较强,而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则较弱。
目前在中国,新闻媒介以国有党办为主,现正进行产业化发展、企业化转制的改革,但主要新闻机构仍是国有事业单位,而商业性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则大多是私有的。
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有少量国有的,如“美国之音”电台;较多是公有的,如英国的BBC电台,目前在西欧、日本和其他英联邦国家,广播电视台基本是公有与私有并存;报刊和新媒体绝大多数是私有的,美国的广播电视也基本是私有的。但那些私有传媒,往往与政党和政府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又受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包括传媒老板和编辑记者等各种“把关人”的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还可按经济背景将传播媒介分为商业性的和非商业性的,按经营分为收费的和免费的,按传播范围分为社区性、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的,按传播对象分为老年性、青年性、妇女性的,等等;按媒介内容分为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严肃性的和娱乐性的、经济性的和体育性的,等等。
有关新闻学通论的文章
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大众传播的一般方式、新闻传播的特殊方式,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介的特殊方式。数字化给大众传播的方式也带来很大变化,主要为:由单向变为双向——从过去基本由传者到受众的单向传播变为很大程度上的双向互动。......
2023-11-18
为便于区分,在仅指大众媒介、媒体和传媒机构这三者之一时,尽可能使用更具体明确的“大众媒介”“各种媒体”“传媒机构”等。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一词较多地用于大众媒介,媒体、传媒的使用频率也较高。......
2023-11-18
根据不同的标准,大众媒介上的隐私公开可以被划分出以下几种类型。特设隐私公开与现实隐私公开这是根据隐私公开的原初状态所进行的划分。除“真人秀”节目中隐私公开外,其他的形式皆属于现实隐私公开。公益性隐私公开特别强调的是对现场人物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他们身处困境的关注和真诚帮助,着力体现整个社会公益慈善和人文关怀。......
2023-11-30
互联网等新媒体环境下的隐私公开形式多样,对其态度和评价亦是多种声音并存,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中国社会的多元特征。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把握自己,这是一个严肃而具有弹性的话题,你具备理解自己的能力了吗?......
2023-11-30
大众媒介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广播夜谈节目”分析在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了广播谈话节目,早期广播谈话节目的内容很丰富,从公共事务、宗教问题到日常家政等方面。深夜到清晨的软性聊天节目,被称为广播夜谈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机会。广播夜谈节目的拟心理咨询功能“夜鹰热线”是东方广播电台建台之初开办的一档心理咨询类谈话节目。......
2023-11-30
互联网的隐私公开——社会多元化表征中国社会正处在变革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或群体的信仰、态度以及价值取向趋向多元。[87]互联网上隐私公开的传播效果深刻地说明了这个观点。“木子美现象”出现后,网络日记也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时盛行,且发展到今天,已呈常态化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持非常赞同态度:“木子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023-11-30
隐私的内涵及内容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某种程度上算得上是理解隐私的第一位理论家,他通过“反抗社会对人的内心深处的侵蚀而得出了自己的发现”[1]。这些隐私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性,但其公开范围是有限的。本书中隐私的内涵及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看,隐私话题是埋藏在心里最隐秘的地方,被看做是不可言说的,或从未尝试对人讲出的心里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