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新闻机构提供的新闻信息及其媒介显然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可见,我们不仅可以而且需要利用新闻及其媒介的商品性,尽可能通过市场提供这些产品,尽力提高其使用价值,增强其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防止商业原则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3-11-18
1.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新闻专业化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源于新闻专业化要求的一系列主张、理论和理想。
新闻专业化要求在拥有更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以更自觉和自律的方式,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
新闻专业主义包括新闻是什么和如何实现其重要作用,主要基于新闻媒介的角色功能和新闻报道的要求原则。
1)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逻辑
(1)新闻传播、新闻媒介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整合社会、制约权力等重要作用,是社会瞭望、沟通、整合的重要工具。
(2)新闻工作要尽可能客观地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尽可能反映真实,揭示真相,彰显真理。
(3)因此新闻工作者需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追求高度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包括忠于事实,客观公正,防止误导受众或新闻侵权,或被利益集团不当利用。
(4)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有中立的态度和独立的地位,具有独立工作的条件,能排除各种干扰,包括主观性的干扰、传者利益的干扰和社会环境的干扰。
2)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诉求
(1)客观。选择和处理报道内容时,尽可能避免主观情感和意见的干扰。事实和观点分开,新闻报道只陈述事实,不掺入报道者自己的观点,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可另写评论。可用客观描绘代替叙述,用中性词语代替倾向性的词语,用直接引语代替间接引语。
(2)中立。选择和处理报道内容时,采取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给对立的各方或各种观点平等的表现机会,注意采用平衡报道的方法(见本章第一节)。(www.chuimin.cn)
(3)独立。须有独立的判断和表达,不为政治、经济权势所左右。所有权与编辑权分开(这有些理想化),编辑部门要有独立的编辑权。采编与经营分开,评论员有权拒绝撰写违心的评论,老板也无权干涉。尽可能以新闻行业的自律进行约束。
3)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
新闻专业主义有助于明确职业理念,树立职业精神,加强职业规范,提升专业水准,也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地位,调节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新闻工作的客观、中立和独立就像新闻自由一样,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实现。在西方有西方的范围和程度,在中国有中国的范围和程度。例如,西方的私有新闻传媒,其编辑部的独立自主权只能在不损及老板利益的范围内行使,老板即使“不踏进编辑部一步”(默多克购买《泰晤士报》时的表态),仍然有足够的途径影响媒介内容,例如,通过人事安排。
在中国,新闻报道也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富有新闻价值,新闻媒介也要发挥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作用,新闻机构也要采编和经营分开,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新闻传媒还要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建设成就、社会的先进典型,等等,还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和实践。
数字化传播的发展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传媒竞争加剧,专业主义的理想追求与迎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矛盾加深,同时大量业余或不够专业的新闻夺走了许多眼球。另一方面,专业要求的实现有了许多新的手段,如新的既丰富又便捷的信息来源,包括大数据挖掘和向受众征集,同时一些专业水准高的新闻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机会。
2.新闻专业精神
“主义”是指人们十分推崇的观点、主张、理论、学说或理想,往往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而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就无此问题。
新闻专业精神的内涵包括追求真实、揭示真相,全面、客观、公正,尽力履行沟通信息、瞭望环境、反映民情、代表舆论、监督权力等职责。
在人人都可方便地面向公众进行传播的时代,许多传者不知、不顾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不专业的、不够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内容到处泛滥,这是必然的。此时专业的内容就更加可贵,而且具有榜样引领作用。
在“后真相”的效应下,专业的新闻传播内容往往并不受市场待见,成本反而更大。这时,坚持新闻专业精神就更为难能可贵(关于新闻专业精神的具体内容参见本书第八章第三节)。
有关新闻学通论的文章
专业新闻机构提供的新闻信息及其媒介显然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可见,我们不仅可以而且需要利用新闻及其媒介的商品性,尽可能通过市场提供这些产品,尽力提高其使用价值,增强其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防止商业原则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3-11-18
社会方面,体制要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改变人治过宽、过滥,严格遵守、具体落实宪法的有关规定,建立科学的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程序,包括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2023-11-18
受众应有知晓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一些权利。凡有意扣留重要信息,或传播虚假信息,都是侵犯了受众的这项权利。人们赋予了新闻媒介许多必要的权利,同时也有权从新闻媒介迅速、及时、充分得到公共信息,实现知晓权。上述权利相互关联。毫无限制的知晓权和表达权是不存在的,至少有国家安全、商业机密的限制,不得传播色情暴力内容的限制,不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著作权的限制。......
2023-11-18
即使在操作上,电视时代已有大量的现场直播、正在发生的新闻,新媒体时代又有借助大数据,对一个时期以来的现象、趋势进行统计,对即将发生的事进行预测的新闻。观点和情感作为一种事实也可进入新闻,但其本身不是新闻。新闻还必须完全符合事实,不能在事实的信息上添油加醋,不能有任何虚构,否则即使不完全是假新闻,也是虚的,也属虚假之列。......
2023-11-18
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受传者相比,大众传播的受众有如下特点。数字化、卫星传播、互联网使受众更加广泛和细分,甚至可以对个人量身定制。一方面,特定媒介的受众在不断增加、丢失、更替,另一方面,特定的受众也在不断变化,其年龄、身份,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地点,乃至兴趣爱好,等等,都会变。......
2023-11-18
大众社会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的社会,以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为主体,与之相应,许多信息、观点、思想、意见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尤其是新闻媒介传播。新闻媒介通过沟通、整合、革新和控制,维系、促进了大众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2023-11-18
立宪国家都将保障表达自由列入宪法条款,作为大众传播立法的核心问题。为了防止自由被滥用,各国法律也对表达自由进行了明确的限制。所谓“公共福祉”,是指共享社会生活的众人所共有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在限制自由表达方面,法院依据的主要原则有“利益衡量”原则和“最小限制”原则。还应考虑到对自由表达的处置会带来不良后果。即使对自由言论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保护一人在剧院谎报火灾而造成一场混乱。......
2023-11-18
中国正在建立、健全大众传播法制。党领导新闻媒介既作用于传媒机构和有关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又通过制定规范调控市场。政策、纪律、指示和思想教育是党政部门的经常性调控措施。政府部门实施行政权力的调控。目前中国政府对大众传媒的管理正在转型。经济的调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这样,如英国当年的知识税。可采用讨论、批评、表彰等社会调控的方法,使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加一致。......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