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催化反应按其底物数可分为单底物和多底物的催化作用,两者反应系统的动力学规律不完全相同。所谓多底物催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物参与反应,其动力学方程相当复杂,数学推导也十分烦琐。多底物酶促反应历程复杂,包括连续性机制和非连续性机制。......
2023-11-22
(一)酶的催化特性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一般催化剂的特征外,还有以下几点特性:
1.催化效率高
酶催化反应速率比无机催化剂或有机催化剂高107~1013倍。例如,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若用铁离子作为催化剂,反应速率为6×10-4mol/s;20℃下脲酶水解脲的速率比微酸水溶液中的反应速率大1018倍,可见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效率极高。
2.具有高度专一性
酶对底物及催化反应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于一种物质或一种结构相似的物质,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而对其他物质不具有活性,这种对底物的选择性称为酶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主要取决于酶的活性中心的构象和性质,其专一性可分为结构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
在结构专一性中,有的酶只作用于一定的键,对键两端的基团没有一定的要求,这种专一性称为“键专一性”;有的酶对底物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一定的化学键,而且对键的一端的基团也有一定的要求,这种专一性称为“基团专一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可分为旋光异构专一和几何异构专一。前者对于底物的旋光性质要求严格,后者则对底物的顺反异构有高度专一性。
3.酶的催化活性可被调节控制
酶作为细胞蛋白质的组成成分,随生长发育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组分变化,其催化活性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对酶活性进行调节和控制,使极其复杂的代谢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也是酶区别于一般催化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4.酶易失活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由生物细胞产生,它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等都是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条件,都能使酶丧失活性。同时酶也常因温度、pH的轻微改变或抑制剂的存在而使其活性发生改变。
(二)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1.单底物酶反应动力学
底物浓度的改变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比较复杂。图5-2为单底物酶促反应中初速率对初底物浓度在固定酶浓度下的曲线。
可以看到,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呈现正比关系,酶促反应具有一级反应特征;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不再按正比升高,在这一段中反应表现为混合级反应;底物浓度继续增加,反应表现为零级反应,酶促反应速率不再上升,趋向极限。
图5-2 单底物酶促反应中初速率对初底物浓度在固定酶浓度下的曲线
2.抑制作用动力学(www.chuimin.cn)
简单的单底物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是指由一种反应物(底物)参与的不可逆反应。此类反应有酶催化的水解反应和异构化反应。
有些酶的催化反应,由于底物浓度过高,反应速率反而会下降,此种效应称为底物的抑制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酶催化反应中,由于某些外源化合物的存在而使反应速率下降,这种物质称为抑制剂。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两大类。如果某种抑制用诸如透析等物理方法去掉抑制剂而恢复酶的活性,则此类抑制称为可逆抑制,此时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存在着解离平衡的关系。如果抑制剂与酶的基团成共价结合,则此时不能用物理方法去掉抑制剂,此类抑制可使酶永久性地失活。
根据产生抑制的机制不同,可逆抑制又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和混合型抑制。
(1)竞争性抑制动力学 若在反应体系中有与底物结构相类似的物质,该物质也能在酶的活性部位上结合,从而阻碍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催化底物的反应速率下降。这种抑制称为竞争性抑制,该物质称为竞争性抑制剂。其主要特点是,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当抑制剂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之后,底物就不能再与酶结合,反之亦然。竞争性抑制的机制为
竞争性抑制动力学的主要特点是米氏常数的改变。当cI增加,或KI减小,都将使KmI值增大,使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下降,活性复合物减少,因而使底物反应速率下降。无抑制与竞争性抑制的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曲线见图5-3。
(2)非竞争性抑制动力学 若抑制剂可以在酶的活性部位以外与酶相结合,并且这种结合与底物的结合没有竞争关系,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此时抑制剂既可与游离的酶相结合,也可以与复合物[ES]相结合,生成了底物—酶—抑制剂的复合物[SEI]。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复合物[SEI]为无催化活性的端点复合物,不能分解为产物,即使增大底物的浓度也不能解除抑制剂的影响。还有一种是三元复合物[SEI]也能分解为产物,但对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仍然产生了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的机制为
图5-3 竞争性抑制的vSI与cS关系
这表明对非竞争性抑制,由于抑制剂的作用使最大反应速率降低了1+cI/KI,并且cI增加、KI减小都使其抑制程度增加,此时vSI对cS的关系见图5-4。
图5-4 非竞争性抑制的vSI与cS关系
非竞争性抑制与竞争性抑制的主要不同点是:对竞争性抑制,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抑制剂的影响可减弱;而对非竞争性抑制,即使增大底物浓度也不能减弱抑制剂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性抑制作用是可逆的,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
(3)反竞争性抑制动力学 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抑制剂不能直接与游离酶相结合,而只能与复合物[ES]相结合生成[SEl]复合物。反竞争性抑制的机制为
根据上述定义式,可以推出
得到如图5-5所示曲线。
图5-5 反竞争性抑制的vSI与cS关系
(4)底物的抑制动力学 有些酶反应,在底物浓度增加时,反应速率反而会下降,这种由底物浓度增大而引起反应速率下降的作用称为底物抑制作用。反应机制为
(5)各种抑制的比较 这里主要对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3种有代表性的抑制动力学特点进行比较。表5-1列出了上述三种抑制时的动力学参数的表示。
表5-1 有抑制时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有关食品生物技术的文章
酶的催化反应按其底物数可分为单底物和多底物的催化作用,两者反应系统的动力学规律不完全相同。所谓多底物催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物参与反应,其动力学方程相当复杂,数学推导也十分烦琐。多底物酶促反应历程复杂,包括连续性机制和非连续性机制。......
2023-11-22
固定化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活性下降,反应速度下降。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的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反复利用。使用载体结合法制成的固定化酶的Km有时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载体与底物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从两者比较还可以看出,固定化酶pH曲线比较平缓,也就是固定化酶受缓冲液的影响较小,载体对酶起保护作用。......
2023-11-22
酶是在活细胞中合成并在胞内或胞外介质中存在的。胞内酶在细胞内存在部位和结合状态比较复杂,因而抽提难度较大。酶的抽提目的是将尽可能多的酶或尽可能少的杂质从原料组织和细胞中引入溶液,以利于酶的纯化。但此法用于酶的大量提取有一定局限性。经丙酮处理的细胞干粉称为丙酮粉。丙酮还能除去细胞膜部分脂肪,更有利于酶的提取。根据酶在细胞内结合状态以及其溶解程度,酶的抽提可分为水溶法和有机溶剂法两种。......
2023-11-22
因而,各种各样的发酵酿造食品均与酶的应用紧密相关。在生产中采用黑曲糖化酶、真菌β-淀粉酶和脱支酶等。目前此法仍在试验阶段,采用的设备为固定床和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在酒精生产中,淀粉质原料的蒸煮是一个关键工序。在酿造生产中此酶适用于蒸煮前的调浆工序,其最适温度为90~105℃,pH为5.5~7.0。酶法应用于白酒、黄酒、食醋和酱油的生产中,主要在加曲糖化过程中采用外加糖化酶,可加速糖化工序,便于缩短生产周期。......
2023-11-22
交联法的反应条件较激烈,固定化的酶活力回收率较低,降低交联剂浓度和缩短反应时间,有助于固定化酶比活力的提高;③包埋法。(二)酶反应器为适应酶的生物反应特点而设计制造的反应设备称为酶反应器。......
2023-11-18
,如果K0远小于K-1,则米氏常数Km的含义:Km是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其数值为一个常数,但可在严格规定条件下测定,通常以mo l/L表示。实质上Km是酶与底物亲和力的量度,Km值大表明K1小,E和S的亲和力小。例如,酵母菌脱羧酶的反应,经过实验求得表5-2所列的数据。并求出该酶的Km及vm。......
2023-11-22
端粒酶也是近几年研究发现的一种新酶,应用于保健医药等方面。纳豆是经过固态发酵形成具有特殊风味的传统食品,受到日本和国际市场欢迎。1970年经过分离鉴定,认为制造纳豆的主要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因而便可从该菌株或纳豆的发酵产品中分离提取纳豆激酶,从而对纳豆激酶开展结构、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也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023-11-22
对酶促作用的影响同抑制作用相反,许多酶促反应必须有其他适当物质存在时才能表现酶的催化活性或加强其催化效力,这种作用称为酶的激活作用,引起激活作用的物质称为激活剂。至于无机阴离子对酶的激活作用,在实践中也是常见的现象。若酶原被具有活力的同种酶所激活,则称为酶的自身激活作用。而酶的活性部位往往只能作用于底物的一种解离状态。当温度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时,酶蛋白就会逐渐产生变性作用而减弱甚至丧失其催化活性。......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