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体育场馆环境卫生管理六大实效举措

体育场馆环境卫生管理六大实效举措

【摘要】:(一)体育场馆外环境管理1.规划布局不以牺牲绿色植被、改变山川河流的基本面貌为代价。我国卫生部及体育运动委员会曾于1985年7月11日颁布了《游泳池水质标准》,后由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游泳场所卫生标准》。但是该标准中“人工游泳池池水水质卫生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反映指标过低,不能满足大型游泳比赛的水质要求,与国外游泳池水质标准规定项目相差较大。

(一)体育场馆外环境管理

1.规划布局不以牺牲绿色植被、改变山川河流的基本面貌为代价。

2.规划选址应贴近公众生活圈,并与城市公共交通相配套,从而减少公众对石油能源的消耗,降低由于公共体育场馆活动增加的大气污染。

3.在满足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基础上,建筑结构设计宜简洁、实用,适度设置造型和景观,更多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

4.建筑功能设计应具备综合开发使用的基本条件。

5.应尽量采用能耗低的照明、暖通、音响等电子设备,提高油、电等能源的使用效率

6.应尽量采用易降解、再循环的建筑装饰材料,杜绝使用有毒、有害、易挥发的顶棚,墙面,板材,座椅,地板,地胶等施工材料,以及不符合室内建筑安装环保要求的其他建筑安装材料。

7.应按照需求设置看台和座位,节省空间和空高,减少建筑物容积,增加公共体育场馆的实际使用面积。

8.应注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做好土壤保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合理存放,及时转运,节约、循环用水,做好废水的净化处理工作。

(二)体育场馆设施突出的环境问题

空气、水、土壤等方面是公共环境的主要问题。体育场馆设施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包括:室内体育馆的空气质量问题,游泳池的水质问题,以及草坪球场的环境质量问题。

1.室内体育馆的空气质量问题

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污染严重的是室外。而事实上,办公室、居室、饭店、影剧院、体育馆等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远比室外要大得多。

2.游泳池的水质问题(www.chuimin.cn)

游泳池水质测量包括多种生物、化学和物理指标。我国卫生部及体育运动委员会曾于1985年7月11日颁布了《游泳池水质标准》,后由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1996)。但是该标准中“人工游泳池池水水质卫生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反映指标过低,不能满足大型游泳比赛的水质要求,与国外游泳池水质标准规定项目相差较大。完全执行国际泳联(FINA)水质卫生标准的要求,有些指标过高,不符合我国国情。鉴于此,建设部于2007年3月8日批准发布了《游泳池水质标准》(CJ244—2007)城镇建设行业标准,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

3.跑道和草坪的问题

“毒跑道”“农药草坪”等问题严重干扰体育场馆的环境质量。尤其是高尔夫球场地等多存在草坪球场的环境质量问题。需要用符合行业国际标准的环境质量要求来管理和规避该问题的滋生。

(三)体育场馆卫生管理

体育场馆卫生服务管理是以岗位工作范围、职责、操作程序和方法等管理制度为依据,由管理处主任、清洁主管、清洁班组、体育场馆业主共同参与的管理过程,其流程如下:

1.由清洁主管制定清洁管理制度。

2.管理制度报管理处主任审核批准后下发给清洁班组,清洁人员在清洁领班的带领下学习管理制度。

3.清洁班组按制度要求开展清洁工作。

4.清洁班组对清洁工作开展自检,如果自检合格,则本次清洁工作结束,进入下一个清洁工作流程,如果自检不合格,则要进行工作改进。

5.工作改进是在清洁主管和体育场馆业主的监督下进行。

6.按照体育场馆提出的建议,清洁班组进一步改进清洁工作。

7.总结清洁工作改进经验,完善清洁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组织新一轮的制度学习并开展清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