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要增强自身对于这些影响的抵抗能力,更要提高对这些不良影响纠正与消除的能力,从而更加重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任务的繁重和艰难。这些在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协作能力是奠定人们走向未来成功的阶梯和基础,也成为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2023-11-18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作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对而言的,其理论的建构与研究还需以多元的、多层次的元学科理论为基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依据主要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科学理论之中,它们不仅比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要成熟,而且比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更基本,更具有普遍性,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和观点得以建立的基础科学和理论源泉。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中一些最基本的原理、观点,并不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甚至课外活动理论原本就有的独特理论。许多理论最先是作为哲学范畴以及心理学研究、教育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并从多维的角度来认识的。所以,所谓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所阐述的各种理论、观点所来自、所赖以建立的各种元学科。正是依靠了这些基础学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才得以形成,其理论体系才得以建立,同时,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思想和理论才能在理论上、基本观点上得以树立起来。
(一)心理学基石
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元基础理论学科,一直是教育学、体育学等多门类学科的理论基础,为其理论建构与研究等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尤其心理学研究发展过程中的“活动理论”,更是奠定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坚实的理论基石。
1.关于“活动理论”
“活动”最初是以哲学范畴的概念而被提出的。“列昂捷夫活动理论”将哲学范畴的“活动”概念引入心理学,对于理解人的意识的产生、发展、结构、历史等问题具有真正关键性的意义,显示了在活动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科学心理学系统的可能性。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①活动的对象性。活动总是要指向一定的对象。对象有两种:一是制约着活动的客观事物,二是调节活动的客观事物的心理映象。离开对象的活动是不存在的。②活动的需要性。活动总是由特定的需要来推动的。当相应的客体出现时,需要便立即转化为动机,由动机推动人的活动改变客体使其满足自身的需要。③活动的中介性。正是在活动中,人实现着对客观现实的心理反应,被反应的东西转化为主观印象、观念的东西,而观念的东西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物质的东西。人对客观现实的积极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都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活动在主客体相互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内省心理学脱离活动去研究意识,行为主义心理学则脱离意识去研究行为,都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④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活动可以分为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从发生学上来说,外部活动是活动的原初的、基本的形式,内部活动起源于外部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内化是内部活动形成的机制,内部活动又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这两种活动具有共同的结构,可以相互转化。列昂捷夫认为,心理学既要研究内部的心理活动,也要研究外部的实践活动,两种活动都应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⑤活动和意识的统一。活动和意识的统一意味着,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在某种实践或理论活动中进行的,人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通过活动,人认识周围世界,形成各种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活动本身也受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心理过程本身也指向达成一定的目的,借助不同的方式而实现,自身也表现为心理活动。⑥主导活动观。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有一种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根据主导作用的不同可以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阶段划分。
2.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与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随着运动心理学学科的确立及快速进步与发展,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与深入,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也逐渐展开,高校学生锻炼心理学、老年锻炼心理学等针对不同人群、层次的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也相继展开,并不断深化,这些研究使得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更加具体与充实,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支撑更为坚实。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对健康的追求,对体育运动的热衷,促成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具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动机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对心理学发展成果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心理学研究对参与运动的自我完善、心理健康、社会互动等主题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高校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将对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完善、深化、提高,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学阐释
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跟随现代课外体育活动以另一教育形式进入学校教育开始,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地位、意义、功能,以及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并被赋予了新的教育领域的社会学阐释。十八世纪中叶,在“身心二元论”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中,体育只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使一个人具有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运动能力就是体育的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探索怎样更合理地、更有效地去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研究人体的结构和机能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还难以得到教育与社会的认可。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学的发展,更由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轰轰烈烈的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依赖传统学校教育难以达成。于是,社会开始关注、研究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并开始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不只是能够促进人的肌体的发展,更能借以培养出身心协调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的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被称为“第三次浪潮”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社会的激变及社会的复杂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新的目标,体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创立了体育基础理论新的学科—体育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的出现为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体育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关系及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全面地理解体育教育中人与人、人与集团、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使人们对体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的存在和发展能有更全面的认识,被称为体育基础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在学校体育中,各种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学习、掌握并运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是对高校学生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判断力,促使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体育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还可以在提高竞争意识、规范道德水准等过程中,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意义有明确认识。(www.chuimin.cn)
在我国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发展及完善中,如何使学校体育在适应社会进步中和谐地改革与发展,如何优化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学校体育的目的及任务,如何成就生涯(终身)体育问题,如何解决好学校课外体育的人文关怀与满足教育、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及新的任务、功能,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动机、环境的社会影响因素问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社会性等系列问题,需要新的学校体育社会学阐释。
(三)教育学论证
培养全面和谐的人是世界教育的普遍追求,教育的目的更在于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必须适应它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高要求,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需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新中国教育始终以“培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等为教育目的,建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实践过程。教育学进一步阐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发展。它们既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都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统一组成受教育者完整的素质结构。教育学理论进一步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构成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也就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体质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建设者必须有健康的体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的身体素质、灵敏度、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正值长身体的时期,应特别关注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使其能精力充沛、高效率地投入学习。否则,不仅会直接影响德、智的发展,甚至还会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损失。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因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只有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体育学来源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子系统,从属于教育与体育两大系统,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体育的组成部分。所以,现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有着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的双重背景来源。
从宏观角度而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所以,在理念、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必须服从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等基本要求。
从另一角度来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整体,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又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必须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的目的,促进现代体育的发展。同时,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开展高校学生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为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最基本、最便利的组织形式,更是发现和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优秀运动后备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同样是学校体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则必须依靠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施。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方面,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将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跟随学校体育,作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展形势,体育学则是其基本理论的直接来源。
有关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的文章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要增强自身对于这些影响的抵抗能力,更要提高对这些不良影响纠正与消除的能力,从而更加重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任务的繁重和艰难。这些在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协作能力是奠定人们走向未来成功的阶梯和基础,也成为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2023-11-18
其次,当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和任务,而是整个学校、教育部门甚至社会的重要工作任务。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也成了学生当代课外体育活动的校园特色。......
2023-11-18
全面覆盖化具有多重内涵,一是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过程中覆盖的学生面广,即活动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锻炼需求。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不固定性、活动项目的不确定性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监测与评价提出了要求。信息符号化就是要将课外活动中的虚拟信息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整合、处理转变成为有意义的数据,升级服务功能,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效率,优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格局,促进校园体育发展。......
2023-11-18
从这一目标中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德育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以道德教育为主要途径的。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学生有意识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充分认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等。(二)德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023-10-20
可见,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培训市场的快速发展。2.高校体育消费对象相对稳定体育消费对象与消费种类的多寡,决定着高校体育培训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高校体育赛事成绩上的优势,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开发及培训产品的销售推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023-10-21
“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体育”是思想意识及行为倾向的有机结合,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思想基础。“终身体育”,强调体育锻炼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终身体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对社会而言是全体国民的体育,二者的统一是“终身体育”追求的最高目标。维持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延长人们的寿命是“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
2023-11-18
(一)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着眼于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等方面,重视能力、素质、知识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应当根据就业导向及时调整体育教学计划,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023-11-18
同时由于受财力、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一些高校缺乏对运动队相关人员的合理奖惩体制与机制,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路任重道远。......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