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团队协作与稳定关系对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团队协作与稳定关系对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摘要】:西登托普则强调团队协作是运动教育模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和理论基础的中心概念,团队成员关系也将从运动季开始保持到运动季结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综上表明,运动教育模式的团队协作与稳定、和谐的团队成员关系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通过第一阶段的练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运动技能的技术要领和基本的理论知识,随后便进入了运动教育模式季前赛阶段。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及思想

运动教育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把不同的教学单元扩展为不同的运动季,把学习成员划分为若干个实力相当的团队,以竞赛活动为主要载体,充分运用直接教授、同伴教学、合作学习、团队协作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体验并亲自经历到真实而丰富的各种运动情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运动技能、运动热情和运动文化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运动教育的思想主要来自游戏理论和游戏教育,经历了长达14年之久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终于于1982年在澳大利亚首次论述了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框架,并指出其既是一种课程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然而,又经过了几年的探索与实验研究,在1990年终于出现了运动教育研究的转折点,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实验最终显示运动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和学习热情,同时对学生运动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均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西登托普在1994年又出版了他的专著,此书汇聚了此类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成果,为后续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1.团队学习理论

1994年美国倡导教育学者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固定的小团队原则,研究认为固定的学习小团队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同年,教育学者Cohen对小团队学习也进行了研究,Cohen认为,互帮互助、和谐、稳定的学习团队能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相反,其结构的不完善、团队任务不一致则会产生阻碍学生概念化学习的能力。

西登托普则强调团队协作是运动教育模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和理论基础的中心概念,团队成员关系也将从运动季开始保持到运动季结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综上表明,运动教育模式的团队协作与稳定、和谐的团队成员关系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2.情景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Lave和Wenger在1991年基于在一定社会和职业环境中学徒关系的人类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二位学者将情境学习的这种过程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是情景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同时他们还针对情景学习理论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群追求共同事业,一起从事着通过协商的实践活动,分享着共同信念和理解的个体的集合”。运动教育模式则以比赛活动为工具,把学生置身于真实而丰富的运动情境之中,学生以固定团队为单位,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因此,运动教育模式也兼具情景学习的理论优势。

3.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与环境和其他人相互影响的。我们通常是通过模仿他人、倾听他人、与他人交流来获得知识,这是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它特别强调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营造一个和谐与民主的环境,允许学生之间以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相互的影响。运动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在团队建设与合作学习中,通过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感受,使其能够相互促进与全面提高。此外,团队协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过程。

(三)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特征

1.运动季

运动教育模式形象地把一个教学周期称之为运动季,具体包括练习阶段、季前赛阶段、正规比赛阶段和季后赛阶段。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单元存在着不同,运动赛季的时间跨度较传统教学单元要长,一般是传统体育教学单元的2至3倍,原则上不应少于20课时,对它的具体阶段分析如下:

(1)练习阶段。在运动季的开始阶段即练习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通常都是教师采用直接指导的教学方法为主,对学生在练习期所涉及的运动技能和理论基础(包括竞赛规则与裁判知识)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示范演练等。

(2)季前赛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练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运动技能的技术要领和基本的理论知识,随后便进入了运动教育模式季前赛阶段。在季前赛阶段,学生则通过合作学习、同伴教学等方法按照既定的学习进度与练习计划进行自主性巩固学习和各团队协作练习,模拟比赛环境进行内部比赛演练以及裁判员、记录员等角色的练习与实践,教师则在旁边适时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

(3)正规比赛阶段。当教学进入到正规比赛阶段之后,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按照练习阶段策划的比赛赛程进行正规的比赛活动,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与担当不同责任,为了比赛的顺利进行与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共同努力与协作。在正规比赛阶段,一切都是按照决赛要求进行比赛的,各团队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也更加积极与主动地参与团队练习巩固提升专项运动技能,在依据比赛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分析比赛对手并具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战术。最后,就是安排学生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与记录的操作性练习。

(4)季后赛阶段。通过竞赛阶段的练习与比赛之后,成功闯入决赛阶段的小组继续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季后赛阶段的比赛(季后赛通常采用循环赛,目的是让各团队与成员都尽可能地扮演不同角色、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季后赛的比赛中),并排列出最终决赛的团队名次。

2.团体联盟小组

在该模式中一个运动季开始之前会按照一定的要素(具体要素包括:学生的自主选择、运动能力、性别比例、理论知识水平等)综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整体实力相当的团队。在接下来的整个运动季中,学生们则以固定的团队联盟(或分组)来从事学习活动,并一起拟订学习计划制定比赛策略并实施练习,创建小组的特色文化,体验成功与失败,捍卫小组的集体荣誉等。最终,这种团队联盟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

3.正式竞赛

在运动季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比赛活动为主线,正式竞赛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赋予运动季真正的含义。这种比赛活动将贯穿于各不同练习部分与不同发展阶段中,其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包括有分组循环赛、对抗性练习、淘汰赛以及年级联赛等。

4.角色扮演

在该模式的教学进行中,每一位学生都将充当或扮演着多种且不同的角色,时而为学习者,时而又充当着团队的组织管理角色等,具体角色包括:管理员、运动员、裁判员、记录员、啦啦队员等,这些角色的扮演将有助于发挥学生所长并增强学生对角色定位的认识与理解。

5.责任分担(www.chuimin.cn)

该模式有一个明显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的特征,那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的责任分担制,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责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家都为小组的荣誉而共同努力。通过这种责任分担制,一方面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联络学生间的感情和提高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则能够极大培养学生独立担当的能力并增强其集体主义荣誉感。

6.最终决赛

运动季的完成将以最终决赛的完成而正式结束,然而,该模式的决赛中具备正式的比赛计划和团队分组联盟,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单元中的决赛。运动比赛的实质就是竞争,通过了前期不同竞赛阶段的比赛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巩固与提高,决赛阶段将提供一次更具观赏性、竞争性以及充满战术谋略的竞赛机会。通过最终决赛的进行,它将有益于强化运动季的重要性并赋予整个运动季丰富的内涵,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性与欢庆气氛的营造,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最终胜利的喜悦和接受比赛失利的坦然,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决赛的快乐层面应超过竞争层面。

7.记录成绩

在运动季的整个比赛阶段中,对竞赛中的各种技术参数进行记录与保存,当然,这些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比赛时间、地点、人物、获胜场次、总得分以及最终排名等。这些记录将为学生个人或团队提供充足的信息反馈,能够发挥激励与鞭策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经验并丰富学习过程,为以后的比赛提供经验参考。

8.活动庆祝

在该模式中,学生与老师将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营造出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庆祝活动,在这些活动庆祝中,将对比赛的习俗性与程序性进行重点突出与强化,给予优秀团队与突出个人进行鼓励与表彰。最后,邀请嘉宾出席颁奖仪式以及拍摄影视资料等,这些庆祝活动一般都具有多重教育内涵,不仅能够激发参与者的运动热情,而且还能提高参与者的运动文化素养。

(四)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

通过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使学生在较为真实而丰富的运动情境中得到充分体验与发展,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运动技能、高度运动热情以及良好的运动文化素养的人。

1.培养具有良好运动技能的人

该模式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良好专项运动技能的人,具体指能够熟练掌握与应用专项运动技术,拥有参与多种比赛的运动技能,能领会运动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以及针对较为复杂的运动情境提出解决对策且具有扎实而丰富的运动专业知识。

2.培养有高度运动热情的人

该模式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运动热情的人,具体指受过运动教育的人不仅应该积极参与和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运动文化,运用不同的视角去了解某项运动,提高其运动文化水平,让运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他们还应该积极地继承、传播、创新和发展各种运动文化,表现出极大的运动热情,把运动参与内化成动力,并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3.培养具有良好运动文化素养的人

运动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之中。具有良好运动文化素养的人则应更多地理解和尊重运动规则、礼仪及民族传统习俗,对于不同种类、不同形式、不同地区的运动文化都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其中,且具备一定的认知辨识和观赏能力。

(五)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教法

西登托普在该模式的教学实施中,针对运动季不同阶段的教学有选择性地采用了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将其综合运用融为一体。通过采用超大单元教学,为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团队管理等各个方面提供一个真实的、丰富的且多维立体的情感体验,形成一套具有独特效果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担当。

1.直接指导法

直接指导的教学方法在运动季的开始阶段,即练习阶段与季前赛阶段的前期,是教学最主要的手段。教师通过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示范,使学生快速形成动作技能的抽象意识与形象概念,并伴随着练习逐渐掌握该专项技能的各技术要领,以及学会不同角色扮演及其职责履行,这基本等同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师辅导学生学习与教授教学内容。

2.合作学习法

为实现团队目标,队长及各成员则会共同协商并制定计划与责任分担,自然团队的共同合作与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避免和解决分歧意见的发生,更不允许任何人有绝对权威的出现,一切都是在合作学习中成长与进步。

3.同伴教学法

经过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各成员已经认识到团队要想获取比赛的胜利,必须提高小组的整体运动水平,因此,高水平的学生则需要帮助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一起学习与进步,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方能在季后赛中获得最终决赛的胜利。

上述教学方法在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过程中,随着阶段的不同,教学方法运用的比例也随之有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具体指:在教学前期即练习阶段与竞赛阶段的前期,教师的直接指导教学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教学的中后期即竞赛阶段的后期与季后赛阶段,又调整运用以合作学习和同伴教学的教学方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