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现代走向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现代走向

【摘要】:(一)终身体育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体育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体质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学校体育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识。目前,经过一系列的体育教育改革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这还不够。

(一)终身体育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体育教学往往注重学生的体质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学校体育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识。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这一规定的出台,在当时预示着学校体育要把终身体育这个思想贯穿于体育教学当中去。颁发于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出台于2001年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颁发于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基本形成自学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颁发于2003年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也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这些规定都表明,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重要目标。目前,经过一系列的体育教育改革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这还不够。在新的形势下,各学校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其掌握科学的健身知识与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项目将越来越多样化,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也会随之改变,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体育项目,如攀岩、跆拳道、体育舞蹈等,会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中。一些个性健身类项目,如健身操、越野跑、山地自行车等,能够较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一些娱乐性强的休闲体育项目,如保龄球、滑板、台球等,也将会因为能够满足学生身心愉悦的需求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另外,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如踢毽子、跳竹竿、荡秋千等,将会为学校体育所开发与利用,以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等多种需求。总之,学校体育教学将向内容多样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具有健身、健美和娱乐功能的体育项目,将会受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青睐。

(三)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将日益多样化

在21世纪,人们的“终身体育”观念得到不断的加强和深化,学生体育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受此影响,学校课外体育的组织形式将更加多元化。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体育俱乐部将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些体育俱乐部将会呈现出两种性质,一种是竞技体育俱乐部,以发展学生体育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另一种是群众性体育俱乐部,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其次,体育社团将在大学、中学得到发展。学校体育社团一般由学生会、团委出面发起组织,大多会以单项体育协会的形式出现,如篮球协会、游泳协会、健美协会等,随着学校体育项目的增多,体育社团也会相应地增多。最后,非正式学生体育群体将会越来越活跃。一些学生会因共同的体育爱好组成小团体,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相互间的感情来进行维系。目前,这种组织形式已经出现在学校中,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这种组织形式将会越来越活跃。

(四)体育教学将呈现出地域性和层次性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体育课程资源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课程管理方面,国家只制定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的整体目标,并没有对课程内容做出硬性的规定,这就给了地方和学校很大的选择自由,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课程资源、气候特点、地理条件、体育传统等,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体育课程内容、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内容,从而让学校体育教学的地域性特点更加显著。此外,伴随着大众对教学活动认识的逐步深入,教育者也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是教育的发展走向,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走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关于这一点,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还没有完全做到,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只有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评价方法,才能够让学生不断地进步。不仅是体育教学,在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中,也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五)体育教学将与社区、家庭形成一体化建设

体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也不仅仅是依靠学校一方就能够完成的,因此,体育教学需要与社会(社区)、家庭紧密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建设,实现学校体育课内外与校内外的统一,需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www.chuimin.cn)

【注释】

[1]张洪潭.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J].体育与科学,2000(1):8-16.

[2]张洪潭.体育教学思想起论、互补原理与技术健身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9-96.

[3]沃克·索尔克.弹性思维: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M].彭少麟,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

[4]陈琦.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105-111.

[5]喻坚.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61-665.

[6]江文奇,袁国良,刘广路.学校体育思想回报总和最优化的实施平台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4):87-91.

[7]邵伟德.我国现代各种学校体育思想的比较与指导思想框架构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8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