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艺术与人际交往智能:探索其发展联系

艺术与人际交往智能:探索其发展联系

【摘要】:“人际交往”能力等同于情商,即具备良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高情商的人通常心理健康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而“人际交往智能”往往反映为智力、同理心和情感结合起来的综合能力。但“同情心”与“同理心”相比属于浅层的心理安慰,并不能实现与他人在情感上的深刻沟通。

“人际交往”能力等同于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具备良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高情商的人通常心理健康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而“人际交往智能”(或“情商”)往往反映为智力、同理心(Empathy)和情感结合起来的综合能力。

同理心(Empathy)即一种能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的能力,“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同情心”通常指当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情绪并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理解。但“同情心”与“同理心”相比属于浅层的心理安慰,并不能实现与他人在情感上的深刻沟通。而且“同理心”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即包括爱、包容、怜悯、责任、盼望、感恩、正义、谦卑等人格素养(Characterological Constitution)。因此,“同理心”不仅成为判断一个人在认知思维方面是否具有识别情绪和理解决策的能力,例如作为一种心智水平对具有孤独症患者的测试;并且也为在其他领域提供了相关认知心理的依据。

在建构“同理心”的过程中,包括倾听、理解、感受和共鸣四个阶段,其中“个体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为四个阶段的递进建立了环境基础。该理论来自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即只有当研究者本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结合时,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解。在这一点上,艺术创作对“同理心”的养成和“现象场”的利用都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在艺术认知过程中涉及的范畴包括艺术感觉、听觉、视觉、触觉、通觉、知觉、表象、记忆、直觉、联想、思维等各类精神和心理活动,而这些都是组成“现象场”和激发“同理心”的重要因素。如在视觉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的结果是要建立在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基础上的设计。因为视觉设计的目的是使用颜色、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向受众传达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符合用户体验原则的设计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传递并与用户进行交流。

除前文提到的格式塔心理学涉及的各种视觉优化原则外,有关UX的设计因素还包括锡克法则[20]、奥卡姆剃刀原理[21]、系列位置原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冯·莱斯托夫效应[22]、费兹法则[23]等。这些准则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心理学有关认知、感知和运动的理论,为设计者与用户间在“现象场”的基础上实现了“同理心”的沟通,以此得到理想的结果。

此外,在人机交互工业设计领域,用户体验(界面)是关于人与机器之间发生交互的空间。如在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计中,“用户体验”的评价环节更加重要,因为交互是VR设计中的灵魂,而VR交互主要依靠三个要素来实现:速度、范围、映射。速度即将用户的动作数据纳入电脑模型中的频率;范围,即用户任一行为能导致多少种可能的结果;映射,即VR系统根据用户的行为产生自然结果的能力。[24]因此,在数字媒体的交互设计中,通过使用更多和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实现包括触觉、视觉、声觉、嗅觉、味觉、平衡等在内的复合体验是一项重要环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和参与者都可以从“人际智能”的提升方面获得各自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象征性是艺术的知觉特征之一和表现的基本内容。但艺术的象征性不同于科学由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是用感性形式转达理性意义,因此,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为观念提出感性的等价物(Rudolf Arnheim),通过具体和个别的形象,体现出一般和普遍的事物特征,并由此表达出艺术创作者的认知和经验。换句话说,艺术是一种另类语言,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展示所见所感的途径,也能帮助人们实现在反思行动、情感疏导、问题解决、缓解压力、人际交往、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目标。

比如,进入智能手机互联网时代后,人们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出现精神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导致缺乏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以至于产生心情沮丧、注意力缺陷、睡眠障碍等各类心理问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致力于精神分析和人类技术互动的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儿(Sherry Turkle)认为,计算机与其说是工具,不如说是我们社会和心理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这项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做什么,而且改变了我们是谁。人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科技上,却很少有时间去体验和发展人际关系。她在《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屏幕上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身份)一书中提出:真实的、有机的社会互动是如何通过不断接触虚假的、有意义的人工智能交流而退化的。而当下的事实是,那些最有助于互联互通崛起的技术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25]在中国,每年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患上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并由此导致失学、暴力、人际交往障碍甚至自杀的青少年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对网瘾的干预治疗一方面需要强力约束性措施,另一方面艺术活动的介入,可以在平衡技术出现的反社会与反合作性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为艺术具有一种连接和净化的力量,当人们无法通过言语或其他方式摆脱困扰和痛苦时,艺术可以作为象征性的事物为人们提供安慰或成与外界沟通的工具。(www.chuimin.cn)

房-树-人(House-Tree-Person,HTP)艺术投射测验便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Buck于20世纪40年代引入,被“设计用来帮助治疗师获取关于个体灵敏性、成熟度、效率、人格整合程度和与环境互动的一般性和特定性信息内容”的心理治疗手段。[26]通过收集HTP艺术投射测验的相关分值,可以显示出被测验者的智力水平,从而针对优良或缺陷的内容进行干预和治疗。而事实证明,一幅图画胜过千言万语,在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现情感方面,任何人都具有权利,正如有人说,无论年龄还是能力如何,艺术永远不会说谎,也许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或某个时刻,但这个被反映出来的象征却总是真实的。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来表达对特殊经历的回忆和感受,以此成为情绪疏导(Emotional management)的手段,帮助在消极的身份之外创造积极的态度,最终为个体带来渴望获得的身份认同。

2015年,一个名叫艾瑞斯(Iris Grace Halmshaw)患有孤独症的英国小女孩,因其创作的令人惊叹的绘画作品,引发了全世界关注。艾瑞斯出生于2011年,在2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她无法与他人进行目光对视,回避和抵触与外界的联系。为了帮助女儿正常交流和生活,艾瑞斯的父母尝试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很好的效果。在经医生建议接受了艺术治疗后,艾瑞斯的病情得到了很大改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她不仅在绘画中享受到了快乐,开始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对话,甚至有了越来越多的笑容。而令人意外的还在于,这个没有绘画经验的女孩表现出了卓越的艺术天赋,她创作的作品既有印象主义的光影变化,又有抽象表现主义带给人的自由奔放,不得不使人对孩子具有的浑然天成的想象力和艺术语言为之惊叹,也再一次为艺术创造的奇迹所感动(见图2.2.13)。

可见,有价值的艺术往往记录了强大的生命,并可以让生命的原貌得以显现和放大。当人们在生活中产生怀疑和失望时,艺术可以成为心灵坚实的防御使其免受痛苦;在艺术的空间里,人们可以放下伪装和戒备去自由释放,将自己最真实的体会表现出来,而不会被扭曲和拒绝;从艺术的表达中,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表情和视角,而不论表达的形式是什么,或绘画,或音乐,或身体,或其他媒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各种情绪通过形式转化为行动进而结果时,我们获得了无法替代的安慰和勇气。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图2.2.13Iris Grace在花园里作画(http://sirisgracepain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