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类与生俱来地本能,因为创造是人类生存的理由,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凭借不断的发现和创造改变着自己和世界。创造的初级阶段是为了认识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中级阶段是通过智慧去纠正这些差距,并达到与理想内容相吻合的结果;高级阶段是人们在创造成功的那一刻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023-11-18
人类是视觉思考的生物,视觉是大多数人观察外界的主要感官,通过视觉对外界进行处理可以使人们对周围环境建立各种联系,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图像进而做出之后抉择。在视觉系统分担的各类任务中,对物体的距离和空间进行评估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而所谓“视觉空间智能”即指具有在心理上操纵空间概念的能力,这不仅包含人类在数学方面的计算能力,同时更强调对时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从这一角度看,构图(Composition)是视觉艺术中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构图可以被认为是根据艺术原理对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组织,这不仅具有科学性的依据,也与艺术训练以及心理学理论相关。
艺术作品中的构图通常由线条、形状、颜色、质感、形式、明暗、空间等形式要素组成,这些成分的应用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建立或改变一件作品的构图效果。比如线条可以通过方向、角度、粗细等变化影响观众的视线和人的心理变化,往往通过一点细微的表现,都可以使整体画面效果发生巨大变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被传递出来。以上文讲到的书法为例,篆籀、汉隶、行草、狂草、唐楷等,不同的书写风格呈现出了线的不同质感和节奏,不但表达了艺术家试图唤起的主观情绪,更由于书法线条的轻、重、缓、急、停、顿、疏、密构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美学面貌。
除此,颜色和质感也都成为组成画面不同效果的主要构成元素。通过颜色在色度和亮度方面的对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数值与情绪变化,由此改变作品中的图案、光线、运动、符号等效果。通过物理质感或光学质感的表现,也可以使视觉作品的创作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
信息的心理过程称为视觉感知,在视觉艺术创作中,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称完形心理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规律或称之为指导方法。它来自于20世纪上半叶德国柏林实验心理学学派的一项心理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试图发现在混乱的世界中,人类获得和保持有意义的感知能力背后的规律,而这项研究的核心原则是当人类思维形成知觉时,大脑形成一个具有自我组织倾向的整体,换言之,自然系统及其属性应该被视为整体,而不是部分的松散集合。但在这里“整体”是独立存在的,而不是其他各部分之和。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闭合原则”认为,任何时候只要可能,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一组个体要素感知为可辨认的图案,而不是多个个体要素。但产生闭合的前提是各个组成部分接近简单、可辨认的图案(如几何造型等)并且彼此相邻。这种想感知为一个图案的倾向非常强烈,所以在必要时人们会填补空白,加上原本没有的信息完成这一图案。[12]这种看待信息的心理倾向是自发和潜意识的,由此也被称为“知觉力”,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试验,大脑视皮层本身就是一个电化学力场,电化学力在这里自由地相互作用,不像它们在那些互相隔离的视网膜接收器中那样,要受到种种限制。也就是说,这个视皮层区域中的任意一个点,只要受到刺激,就会立即将这种刺激扩展到临近的区域中。至此,这种“力”可以看作是活跃在大脑视中心的那些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或者就是这些生理力本身,虽然这些力的作用是发生在大脑皮质中的生理现象,但它在心理上却仍然被体验为是被观察事物本身的性质。[13]
除“闭合原则”之外,“共同命运原则”也是格式塔直觉原则中的一个。该原则认为,一起朝同一方向移动的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组或块,它们比在不同时间或者朝不同方向移动的组成部分更加密切相关。同时,这种原则的发生还会影响到画面组成部分是被视作图形还是背景的结果,即另一项格式塔原理——“图-底”关系原则。
“图-底”关系也被称作艺术中的正负空间。“负空间”(Negative space)即指图像主题周围和之间的空间。当一个画面主题周围的部分而不是主题本身,形成一个有趣的或和艺术相关的形状时,“负空间”可能由此成为明显的部分,因此这种空间偶尔会被用作图像的“真实”主题的艺术效果。“负空间”的使用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以丹麦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Edgar Rubin)创作的“鲁宾花瓶”为例,花瓶周围的“负空间”形成了两个侧面人像的轮廓,由此产生了与正空间同等面积的图像,造成了观众感知的形状主要取决于黑白区域边界的方向,即人的观看结果将决定鲁宾花瓶的任何一种解释,或是花瓶抑或是人的面孔,并同时可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替。这种“视错觉”的效果一方面会造成图像的不稳定,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新的视觉形式,被称为“图形-背景”反转(见图2.2.7)。从图形艺术家M.C.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通过使用三角形、正方形或各种不规则多边形,利用反射、平移、透视等数学方法获得了各种几何物体结构,这些物体在透视投影和三维空间之间建立了矛盾,产生了一种神秘但又令人感到有趣的画面效果。因此,有人评价说,埃舍尔绘画和欧几里德几何的区别在于,在后者中,对于未定义的术语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产生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系统;而对于前者,无论一个人盯着这些图像看多长时间,最终结果都与他对世界的概念不一致(见图2.2.8)。
(www.chuimin.cn)
图2.2.7鲁宾花瓶
这种“视觉假象”或称之为“视错觉”,是由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造成的视觉混乱,是无意识推理的结果。除“鲁宾花瓶”和埃舍尔图形之外,“穆勒-利耶尔错觉”让人们对两根同样长短的线条由于箭头方向的不同而难以区分长短;“艾宾浩斯错觉”让人们发现判断物体的大小通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潘佐错觉”由于水平线和框架线条的差异而导致失真的结果使人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鸭子-兔子”造成的不同视觉方式等(见图2.2.9)。
图2.2.8《不可能的楼梯》埃舍尔,1953
可见,艺术在视觉空间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空间透视、视错觉等原则和方法,不但可以帮助人们在绘画、设计、摄影、建筑、园林、影视、综合媒介等或各类视觉艺术的表现中,实现生动并具有感染力的效果,而且这些呈现方式也补充和印证了以上原理的存在,并在受教者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其提高空间智能,建立通过联想、空间意识和图像思考问题的途径。
图2.2.9“鸭子-兔子”,1892
有关整合资源下的教育未来 从STEM到STEM+A的转变价值的文章
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类与生俱来地本能,因为创造是人类生存的理由,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凭借不断的发现和创造改变着自己和世界。创造的初级阶段是为了认识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中级阶段是通过智慧去纠正这些差距,并达到与理想内容相吻合的结果;高级阶段是人们在创造成功的那一刻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023-11-18
工程师、医生和科学家被以色列父母首选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未来从事的三大职业。在2011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组织的第五轮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评测项目中,以色列数学和科学成绩分别排第7和第13名。从高等教育阶段来看,相对于国家人口规模而言,以色列有着较为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
2023-11-18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单词的缩写,也可视为四门学科的统称。[1]可见,“STEM”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美国历史上一系列具有时间连续性而又彼此关联的事件组成的结果。[3]而在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了第一颗成功的卫星“探索者1号”之后,这种担忧并没有消失。......
2023-11-18
在视觉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数学始终是艺术家创作的辅助工具。此后,艺术家们也一直沿用其中的1∶的法则为理想的男性裸体画规范比例。在古典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中,这项人体“规则”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波利克利托斯的原作并没有幸存下来,但罗马时期的复制品仍可展现出他将数学精确的计算与人体完美结合的理想。......
2023-11-18
如今“零点项目”已经涉及包括“艺术、设计与制造”“教育评估体系”“性格与道德”“公民参与”“创造力”“认知思考和理解”“智力和思维”“跨文化交流”等多个研究领域,并在全世界建立了110多家基金会与合作机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拉弗斯城区公立学校邀请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零点项目”成员协助开发一门艺术融合课程,在这门课程中,艺术可以被用作学生发展深层次思维和学习技能的切入点。......
2023-11-18
在此基础上,格雷特·雅格曼提出将人文艺术加入STEM教育,她认为加入Arts有助于学生从更多视角认识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而“STEAM”将以数学为基础,科学和技术则通过工程和设计被表述出来。这一年1月她为“STEAM”教育注册了专利:“通过工程和艺术解释的科学和技术都基于数学元素”。这一层被称为STE@M,而格雷特·雅格曼也认为“集成的STE@M方法对所有级别都将是很好的教育”。......
2023-11-18
为此,英国政府强烈意识到必须把教育的改革引向创新人才培养,以加快经济复苏和贸易增长。如国家科学学习网络,是英国最大的专门就STEM专业对外界提供相关信息和学习资源的网站,该网络具有各类实时信息和技术资料,同时提供不同等级的科学、计算、数学、技术等精选数据,可供使用者迅速找到所需资料,进而为希望通过网络媒体加强STEM课程教学的人提供了免费资源、支持和信息,以帮助其由此获得新的想法和灵感。......
2023-11-18
教育部在准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时高度重视这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7月2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教育电影制片厂的请示报告》。为此,需要迅速建立相应的电化教育资料中心,即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8月30日,邓小平等9位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教育部成立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成立是形势发展的结果,是电化教育重新起步的标志,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