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州府赋税改折的研究成果

苏州府赋税改折的研究成果

【摘要】:首先,他和苏州知府况钟想办法减免了苏州府约80万石的税粮,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苏、松两府的官田的赋税依旧过重,所以逃税现象仍很普遍,欠税情况仍很严重。但周忱私设“小金库”是为了苏州的老百姓,也是为了大明王朝赋役的稳定。王仪的改革,使苏州府的官田更趋私有化。

再回头来看看周忱在苏州是如何解决这个顽症的。首先,他和苏州知府况钟想办法减免了苏州府约80万石的税粮,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苏、松两府的官田的赋税依旧过重,所以逃税现象仍很普遍,欠税情况仍很严重。

百姓交赋税就是交税粮,要自己运粮交到政府指定的地方,因此在运输途中会出现损耗,这个损耗被称为“耗米”,仍要算在纳粮百姓头上。在周忱当江南巡抚时,苏州一府当时的粮税是:正米200余万石,耗米70余万石。而其中的耗米是由官田和民田均摊的,称为平米[17],这样也就间接地增加了民田百姓的税收负担。于是,周忱就先从这个“平米”着手,将每年的羡余存入济农仓,“以备水旱赈贷及农乏食与夫官府织造供应军需之类,均徭、里甲杂派等费,运夫遭风被盗、修岸导河不等口粮,俱取足于此”[18]。这个粮“虽加于民,余利亦归之民。自耗米之外,更无扰民色目也”[19]。这段话要细细分析,它透露出了很多信息。

周忱的办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像以前,耗米都是归国家的。而且还起到了救急和减轻百姓税收负担的作用。周忱的办法是有效的,其对苏州百姓的帮助也是极大的,所以受到苏州百姓的拥戴。但笔者感兴趣的是周忱存入济农仓的耗米所起的独特作用,就是文中提到的可以用来抵作“官府织造、供应军需之类均徭,里甲杂派等费,运夫遭风被盗、修岸导河不等的徭役”[20],等等,这分明是一个“小金库”!周忱借此用来改折银两冲抵一些赋税和徭役。但周忱私设“小金库”是为了苏州的老百姓,也是为了大明王朝赋役的稳定。(www.chuimin.cn)

明朝的赋役分别指田赋和徭役,其中的田赋就是指税粮,而徭役分别指里甲正役和杂役两种。原来里甲费是按户征收的,而杂役包括力差、银差和听差,起初只是银差要缴纳银两充役,而其他的都是实役。但周忱改革,都把它们归入改折范围,“税粮之外,每石加征若干,以支供办,名里甲银”[21],里甲费也改折银两了,以后杂役都可以折银充役。这样的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使得百姓觉得更加便利,自然受到苏州百姓的欢迎,于是其他地方也纷纷仿效。

后来,在嘉靖年间,苏州知府王仪又把苏州府的所有官田和民田混算,对田赋重的官田用粮分摊,对田赋较轻的民田重新丈量,分出不同等级,同时还将苏州府应交的赋税在周忱的基础上又减免了30多万石。王仪的改革,使苏州府的官田更趋私有化。这样的改革,对大明王朝来说,其产生的副作用会慢慢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