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流域在六朝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塘浦圩田体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就在六朝时期,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形成,就是乡村间的农贸集市。古王墓市应该也是在那时就形成了,只不过那时的王墓市范围还比较小。据专家考证全国的野鸭种类只有46种,而在吴淞江流域出没的野鸭有23种之多,竟然占了一半,可见那时吴淞江流域的野鸭之多!物产更丰富,商品交易更频繁,商业也就更兴旺了,这个草市就慢慢兴旺起来。......
2023-11-18
独墅湖出现后,王墓市的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范围就往东移,而到了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大量的北方难民因战乱纷纷逃离家园,迁移江南,有很多人就在王墓这个地方落脚,居住下来,填补、增加了古王墓市因地震而减少的人口。在高教区北边,就在原王墓河边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建于南宋的门面朝北的土地庙,这座庙就是南宋初落脚于此的北方难民因思念老家而建的。这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而且由于此地西与苏州城只隔着一个独墅湖,南面与运河相近,东面连着吴淞江,处于水路要冲,在明朝时甚至还是政府的一个水上交通驿站。这样的交通要道自然会使得王墓市的贸易更加发达,商业更加繁荣。
斜塘土地庙
说起苏州的商业发展,其实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兴旺起来了,据《吴文化概论》中的记载:自六朝时初步发展起来的草市那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苏州城里也已经有夜市了,唐杜荀鹤的《送人游吴》中就有记载:“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31]描绘了当时夜市的兴旺。而在五代至北宋时期,吴地战乱很少,工商业更是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尤其是丝绸和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更是明显。到了宋代,苏州地区的手工业更是发展迅速,在崇宁年间(1102)朝廷在苏州设“造作局”,专门制造牙、角、犀、玉、金银、竹藤、裱糊、雕刻等物。在宋朝,吴地的宋锦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手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在宋元时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上造船业先进,海外贸易也空前发达起来。对此,《吴郡图经续记》中有记载,“舟航往来,北自京国,南达海徼……故珍货远物毕集于吴之市”[32]。各地的丝绸、瓷器和农副产品等都汇集到苏州,通过吴淞江的支流浏河远销到日本和南洋诸国;日本的家具、漆器,朝鲜的折扇,南洋的玳瑁、珠宝也涌进苏州市场。苏州在北宋末年就已经成为外贸商港,也已经是全国闻名的繁华都市。(www.chuimin.cn)
而在明清时期,苏州更是成了商业大都会,长江中下游的航运中心。各地商贾纷纷在此建立会馆(见于现存明清碑刻的会馆计有28个。笔者注。)。外地商人带来了四面八方的货物,同吴地本身的丝绸、果品、手工业制品等汇集起来,随后将它们销往各处,如“闽广外洋的果糖番货,由海道经吴淞江抵于娄门、葑门,再转运运河、长江分流去北方、内陆、川鄂。内地的北货和江南的丝绸、百货、手工制作的奇巧各物,汇集于此,舶海南去,甚或远载去朝鲜、日本、交趾、南洋”[33]。很明显,在明清时期,由海道经吴淞江抵于葑门的货运大多是经过王墓这个水上交通驿站的,发达、繁忙的航运进一步促进了王墓市的兴旺。据明代正德年间的《姑苏志》的记载,当时长洲县已有“五市”“四镇”,其中的“五市”为“大市、黄埭市、相城市、王墓市和尹山市”,“四镇”是“甫里、陈墓、许市(就是浒墅关。笔者注。)和陆墓”[34],当时王墓就是一个县级著名大市,但还没到镇的级别,而陈墓和陆墓都已经是镇了。那么,古代的市和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有学者认为,“市”的规模比“镇”小得多。一般来说,“市”的规模大约在100户到300户之间,500户到1000户的为数较少。而“镇”的居民大多在1000户以上,大的“镇”的居民有几千户,特大的“镇”的居民达到甚至超过10000户。[35]
那么,现在我们明白了,在明朝,王墓已经是一个县级大市了,人口有几百户。而那时候的车坊、斜塘、郭巷等还都是一个村。[36]
有关吴淞江文化研究的文章
吴淞江流域在六朝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塘浦圩田体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就在六朝时期,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形成,就是乡村间的农贸集市。古王墓市应该也是在那时就形成了,只不过那时的王墓市范围还比较小。据专家考证全国的野鸭种类只有46种,而在吴淞江流域出没的野鸭有23种之多,竟然占了一半,可见那时吴淞江流域的野鸭之多!物产更丰富,商品交易更频繁,商业也就更兴旺了,这个草市就慢慢兴旺起来。......
2023-11-18
在此,笔者主要对“王墓市何以形成较早,如此繁荣的集市竟然没有进而形成城镇?”历史上的王墓市(集市之市,不是现在的城市之市。[27]王羲之墓所在地称为“王墓”,村名为“王墓村”,村旁大湖名为“王墓湖”。地因墓名,村因墓名,湖因墓名。[28]传说中的王羲之墓......
2023-11-18
起初笔者一直有困惑,直到查阅了宋代著名水利学家的大量著述后,才了解了“浜”的来龙去脉。在这些水利学家的著述中,郏亶在其水利奏折《六失六得》中对此叙述得最为清晰、详细,这样的“浜”源于古代吴淞江流域大圩里的农户对大圩的破坏。......
2023-11-18
至于“王、谢”并称之王姓家族,比较特别。据一位对世家、豪族的家族史有研究的本家前辈考证,笔者的这支王姓属于历史上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由此,东晋初的琅琊王家就成了第一家族,所以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记得小时候,笔者的那支王姓都是聚族而居的,一大片进落式的房子,家族的每一支分支分别拥有一落或两落房子。提起这件发生在笔者父祖辈身上的事,也是为了说明世家、大族在吴淞江流域的开拓历史之悠久。......
2023-11-18
齐国的大夫们胡作非为,欺压百姓,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邹忌说齐威王图田野荒芜,人民贫困,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到处发生骚乱。齐威王喜爱音乐,一听是个弹琴的,马上召见了邹忌。齐威王听了恍然大悟,这才知道邹忌是在劝他要勤政,把心思用在治国上。在邹忌的帮助下,齐威王经过一番明察暗访,了解了当时官府吏治的弊端。到了齐威王末年,齐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2023-08-30
为什么会称之为“扇”呢?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这个“扇”是什么意思了。横扇街景那么,这个“扇”的规模有多大呢?而横扇这个地方很显然应该是有粮长的一个比较大的地方,所以地名中有“扇”。那么,为什么叫“横扇”呢?据《吴江县志》中的记载,横扇在明末清初还是一个村落,有一条横港穿村而过,沿横港划分为上、下两扇,所以此地被称为横扇。......
2023-11-18
明初,政府是“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百姓交的赋税都以粮为主。而到了明中后期,“乡民以种稻为薄,故为他种以图利”[42]。比如原是“天下粮仓”的苏松二府在明中后期,其口粮就主要依靠湖广(两湖)之米了,每到夏、秋两季粮食收获季节,外粮纷至沓来,从而在苏松地区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米市,比如枫桥米市等。......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