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淞江文化研究:探讨古王墓市形成因素

吴淞江文化研究:探讨古王墓市形成因素

【摘要】:吴淞江流域在六朝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塘浦圩田体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就在六朝时期,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形成,就是乡村间的农贸集市。古王墓市应该也是在那时就形成了,只不过那时的王墓市范围还比较小。据专家考证全国的野鸭种类只有46种,而在吴淞江流域出没的野鸭有23种之多,竟然占了一半,可见那时吴淞江流域的野鸭之多!物产更丰富,商品交易更频繁,商业也就更兴旺了,这个草市就慢慢兴旺起来。

古王墓处于吴淞江流域,上文提到在北宋以前独墅湖还没出现,笔者查阅北宋的水利资料,发现在北宋年间的水利专家的著作中还不见王墓湖、独墅湖等湖泊的名称,北宋水利专家郏侨的著作中仅提到黄天荡、尹山淹(即后来的尹山湖。笔者注。)、赭墩淹(即后来的赭墩湖。笔者注。)、金泾淹(即后来的金鸡湖。笔者注。)等[29],“荡”只是浅水的湿地,“淹”是指被水淹没的陆地,两者都不能被称为湖。在周边的湖还没出现之前,古王墓这片地方是范围很广的陆地,从上文提及的考古发现就可以得到印证,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北宋时期,这地方都是有人类居住和频繁活动的。吴淞江流域在六朝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塘浦圩田体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就在六朝时期,吴淞江流域的草市形成,就是乡村间的农贸集市。古王墓市应该也是在那时就形成了,只不过那时的王墓市范围还比较小。

而到了北宋初年,小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前完善的塘浦圩田体系遭到了大幅度的破坏,导致北宋年间吴淞江流域经常发生水旱灾害,吴淞江水也经常泛滥,淹没农田,这样经常被吴淞江水泛滥淹没而形成的田就是北宋著名水利专家郏亶在其水利著作中提到的著名的最肥沃的“白涂田”[30],所以王墓在北宋以后更是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当时除了广泛种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麦、桑、麻等作物,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是非常普遍,比如芦苇等,还有著名的水八仙(荸荠、塘藕、菱、芡实、水芹、茭白等。笔者注。)等。又因为周围都是水,所以水产也是丰富的,除了鱼类,还有甲壳类(如虾、蟹等。笔者注。),还有两栖爬行类(如龟、鳖、鼋等。笔者注。),水禽类(如野鸭。据专家考证全国的野鸭种类只有46种,而在吴淞江流域出没的野鸭有23种之多,竟然占了一半,可见那时吴淞江流域的野鸭之多!这从陆龟蒙的一些诗中也可以得到印证。笔者注。),贝类(如螺、蚬、蚌、蛤之类。笔者注。),等等。物产更丰富,商品交易更频繁,商业也就更兴旺了,这个草市就慢慢兴旺起来。(www.chuimin.cn)